分享

16名船员流落无人岛105天,如何反转命运?全凭3颗“奇迹种子”

 荆簪芒鞋 2019-05-31

16名船员流落无人岛105天,如何反转命运?全凭3颗“奇迹种子”

01 长谷川的奇遇:一场难以置信的海难

1899年9月3日,重达170吨的“的矢号”受日本政府委托进行远洋渔业调查,正驶经夏威夷群岛西北部的珀尔-赫米斯环礁。

这片海域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遍布暗礁,凶险非常,极少有船经过这里。

但是这一天,船长长谷川却遇见了一件奇事。

有5个黑黝黝、光溜溜的土人拼命划着小船前来求救,只有一位看来像是酋长的人穿着还算得体的衣服,“酋长”一见到他,竟激动地喊出了长谷川的名字。

这几个人,居然是隶属于日本报效义会的“龙睡号”船长和船员!

“酋长”模样的人正是船长中川仓吉,据他介绍,由于遭遇海难,“龙睡号”的船员们,已经在距此12海里的无人岛上生活了整整105天,全员16人均幸存。

而就在那场海难发生的2个多月前,他们刚刚脱险,在檀香山休整后才出的港。

连续两次死里逃生,全员16人无一罹难,凭借极少的物资在无人岛生存了105天,竟然还开发出了初具雏型的生活基地。

这支船队的真实经历,后来被作家须川邦彦整理为《无人岛生存十六人》。

16名船员流落无人岛105天,如何反转命运?全凭3颗“奇迹种子”

海难幸存的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也不算少见。

但人们更常听到的,是海难幸存者在挣扎求生期间,所发生的种种人性暗面的秘辛。

1710年,英国商船“加莱号”在即将抵达北美缅因州时遇难沉没,14名船员被困在距离海岸线不到10公里的岩石小岛上,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他们做出了罪恶的选择。

1884年,英国游艇“木犀草”号的4名幸存者逃上救生艇,从7月5日开始漂流直到7月29日,剩下3名幸存者获救,事后这3人被起诉在漂流期间犯下谋杀罪。这起真实案件,被影迷们认为是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原型。

相比起这些笼罩在人性阴影之下的事件,“龙睡号”的事迹仿佛童话故事一般美好,几乎让人不敢相信。

这16名船员,在无人岛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02 “龙睡号”的奇幻之旅

上面提到,“龙睡号”隶属于日本报效义会。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搜索到这个组织的详细情况了,但不妨从《无人岛生存十六人》这本书给出的线索,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察一下。

16名船员流落无人岛105天,如何反转命运?全凭3颗“奇迹种子”

18世纪,千岛群岛分别归属于沙俄和日本。1855年,双方议定,千岛群岛的北部归沙俄,南部归日本。1875年,沙俄为了解决被日本实际占据的库叶岛问题,与日本签订条约,用千岛群岛的北部换回了库叶岛南部。

千岛群岛在一时期归属日本,日本也由此开始了积极的开发工作。

报效义会应当就是当时的一个相关组织,他们用船只运送人员进驻群岛最北部的占守岛,开发后再将特产运回国内,“龙睡号”是报效义会属下的船只。

1898年12月,“龙睡号”船长中川仓吉,带领15名船员,计划利用冬季赋闲的时间,前往日本东南部海域进行渔业调查,寻找传说中的海盗岛“格兰帕斯”并建立中途补给点,顺路捕捞龙涎香或鲸鱼作为渔获补贴。

16名船员流落无人岛105天,如何反转命运?全凭3颗“奇迹种子”

然而,事与愿违。

1899年1月,刚经过新鸟岛(现已沉没)的“龙睡号”遭遇罕见的大西风,船只损毁严重,只能顺风向东行驶。

由于偏离原定航线太远,进入东北信风带之后,船长中川改变计划,驶向夏威夷群岛方向。

沿途并不顺风的“龙睡号”,3月中旬终于在内克岛遇到了一艘美国船,在确认方位后,于3月22日顺利抵达檀香山,他们的幸运事迹甚至在当地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4月4日,经过修缮的“龙睡号”重新出发,沿群岛展开渔业调查。

这一次,命运之神继续拨动指尖。

5月20日,“龙睡号”在珀尔-赫米斯环礁遭遇无风巨浪而触礁,船员们被迫弃船,带着少量物资登陆一座无人岛,开始了荒岛求生。

从书中描述的环境条件来看,这座无人岛应该是“海豹-基特里岛”,而船员们随后开拓的另一座“宝岛”,应该就是“草岛”。

16名船员流落无人岛105天,如何反转命运?全凭3颗“奇迹种子”

我们仅从地图上来看的话,根本无法体会幸存者们的艰难境地。

不妨用前面提到过的“加莱号”来作直观参考。加莱号船员被困的布恩小岛,距离陆地不到10公里,肉眼可以直接眺望到海岸线。

然而,就是这么短的距离,也足以令2名试图乘筏渡海的船员中途淹死。

有的时候,人类往往容易低估大自然的力量。

16名船员流落无人岛105天,如何反转命运?全凭3颗“奇迹种子”

布恩小岛

从登陆地点来看,“龙睡号”的运气还算可以。

但事实上,他们从船上抢救出来的资材并不多。而且,无人岛上没有淡水,鱼具、斧头、锅等重要的生存工具也在翻船的夜里遗失了。

16个人,既是一股不弱的建设力量,但也意味着巨大的食物消耗需求。

更令人担忧的是,16人的规模已经不算是小团队,只要稍微产生一点政治形态的意见,就很容易引发失控的局面。

那么,经过105天之后,他们变成什么样了呢?

这群日本人,不但有了长明灯、井水和雨水的储备;建成了茅屋、瞭望塔,还有了畜养的海龟、种植的葡萄;他们能制盐了、能批量捕鱼,还有了草织品及用于学习的墨水和文具;他们探索了第二座小岛用于开发资源,甚至还开辟了一个“海底乐园”的区域,用于海员教学……

在获救的那一天,他们清查物资,发现自己还有36升米、30桶雨水和85束薪柴,看上去,只要他们乐意,还能够在这里继续生活很久……

16名船员流落无人岛105天,如何反转命运?全凭3颗“奇迹种子”

这一切,让人不禁想问:“龙睡号”做对了什么?


03 “龙睡号”做对了什么?

奇迹的种子,可能早就埋藏在最初的不幸当中。

“龙睡号”16名船员当中,可视为“领导层”的分别是船长中川、大副榊原、渔业长铃木、水手长井上这4位,另有实习生2名、归化日本的外国海员3名,报效义会会员4名,水手及渔夫3名。其中,年纪最大的是55岁的归化人小笠原。

16名船员流落无人岛105天,如何反转命运?全凭3颗“奇迹种子”

说是领导层,但本质上是因船务的管理需求而设置的人员架构,4名船队领导,个个都是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行家里手,没有一点颐指气使的作风。

刚刚经历一场生死浩劫,登陆到一座绿草如茵的小岛,船队并没有因此而恣意松懈,反而立即集合起来,进行了第一场“紧急思想动员”。

“在进行工作之前,所有人先把衣服都脱光”,船长说了这样奇怪的话,“……不知道要在这座岛上生活几年,所以衣服非常重要。而且,也要考虑到冬天的需要……”

原来如此。

深谋远虑的船长,第一时间为生存定下了“理性”的基调

紧接着,便分派工作,整个团队以“解决生存关键”为目标开始了利落的行动。

等到当天傍晚,船队已经摸清了小岛的环境特点,也对淡水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初步尝试,如此高效的行动简直令人激赏。

当船员睡着之后,领导层连夜开会,就核心的饮水问题等作了探讨。

次日,船长宣布了4条“基本约定”:

1) 用岛上取得的东西生活;

2) 不讨论做不到的事;

3) 生活要保持规律;

4) 保持心情愉快。

第4条约定看来像是玩笑话,其实,却是为了应对灾难而定下的“人性”基调

船长划出基础框架之后,大副作为领导层代表,继续喂大家吃“定心丸”——“我们只剩两袋米了,必须尽可能延长吃完它们的时间……预计应该可以撑到明年二三月份……”

直面现实困难,阐述解决方案,提出生存预期,为的是在团队潜意识中建立“希望与进取”的心锚。

16名船员流落无人岛105天,如何反转命运?全凭3颗“奇迹种子”

正是领导层在海难当天的出色表现,为团队后续的生存和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天所展现出来的:理性、人性、希望与进取,恰好正是“龙睡号”的三颗奇迹种子


04 奇迹种子之一:保持理性

“龙睡号”非常重视全局规划,在登陆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不知道要在这座岛上生活几年”的心理准备,在整体工作中,团队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想

除了一开始就将衣物洗净收纳好,食物也充分考虑到调剂的需求,所以才会提出“用岛上取得的东西生活”的要求,炼乳和罐头等食品被视作奢侈品,只有在补充营养、提升幸福感等必要时刻才能动用。

船队拥有小舢板和三角筏,但在使用上却建立了严格限制,比如,规定只在白天航海,夜里不出船,也不勉强出海,如果已经出发,中途遇上天气转坏的情况就立刻折返,耐心等待好天气出现再说。

而在编制出渔网、能够实现批量捕鱼之后,“龙睡号”的船员们依然恪守“不饱食”的约定,坚持只吃八分饱,为的是确保在冬季或渔获减产的时期,仍能适应贫瘠的生活条件。

这样的纪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但对于有着16名成员、每天都要付出巨大体力劳动、各人需求皆不相同的团队来说,能长期坚持下来非常罕见。

16名船员流落无人岛105天,如何反转命运?全凭3颗“奇迹种子”

珀尔-赫米斯环礁俯拍


05 奇迹种子之二:保持人性

“龙睡号”的事迹之所以仿佛童话般美好,核心之处就在于“人性不泯”。

这16个船员统一了坚定的“抱团思想”,自始至终没有与人性疏远,这里面固然有着日本严守纪律的国民性因素,领导层也同样下了很大的功夫。

首先,是注重人文关怀。

前面提到过,大副在第二天早晨就提醒大家,大米要尽量延长吃完的时间。除了调剂饮食,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在成员生病的时候,能够吃上一口白粥,促进身体恢复。此外,坚持定期茶话会,分享人生经验、促进团队沟通;抽时间进行“海底乐园”教学活动,同样是在营造人文关怀。

其次,是提倡讲学求知。

在瞭望岗建立之后,船长借着实例,向船员们讲解沙丘高度与视距的关系;在写漂流信时,船长又顺便向大家授课,从“为什么船底会有铜板”讲到食船虫的科普。

这些行为固然是为了传承生存能力、转移思想注意力,同时更是为了通过潜移默化的“接触文明”来“保持人性”,人类一旦远离文明,就很容易回归兽性。

再次,是杜绝细节隐患。

夜间瞭望轮值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瞭望岗是需要24小时关注的工作,因此必须轮值,一般来说,年轻人视力好,负责夜间瞭望会更有效。

但年纪最大的小笠原坚持自己来值夜岗。在他看来,独自一人在夜晚眺望黑暗无垠的大海,意志很容易软弱下来,不自觉地胡思乱想,所以,应当由比较老练的人来值夜。基于这个考虑,领导层也承担起了夜班职责。

人性,是维持人类组织、社会结构稳固的强力约束,任何崩坏,必定是从人性先开始。

“龙睡号”将人性这根安全绳牢牢地绑在团队上,创造出如此的奇迹,也就不奇怪了。

16名船员流落无人岛105天,如何反转命运?全凭3颗“奇迹种子”

珀尔-赫米斯环礁的实地照片


06 奇迹种子之三:保持希望与进取

“龙睡号”虽然做好了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但也从没有放弃过一丝希望

船队在解决了最初的生存困境之后,从第4天开始,就着手建造瞭望塔,并实施全天候监控。

除了被动的守候,船员们还积极地发飘流信,后来,在岛上找到一些外国船只遗留的铜牌,他们就学着做了一些求生牌,绑在海鸟的脖子上,试图通过“鸟邮差”寄出求救信号。

一方面努力提高生存机会,积极寻求外部援救,另一方面,船队在关键时刻也敢于冒险。

在无人岛落脚刚满一个月,船队就面临薪柴不足的问题。

水和火是生存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压力下,船队决定出海探险。

船长凭借着对海图的印象,与船员们一起策划了整个行动。

从前文中展示的环礁地图中可以看到,两岛相距大约4公里,而草岛是个低矮的小沙岛,相距超过3公里左右就看不到了,如果方位稍有偏离,根本就找不到。

这种行动,称为大海捞针也毫不夸张。

当然,船队最终还是找到了这座“宝岛”,并建立了两岛之间的固定航线。



这16名日本人,竟然将一场本应拷问人性的海难,反转成了励志合家欢,在诸多悲惨、血腥的海难故事中俨然一股清流。

它是如此独特,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用轻松闲适的心情去了解它。

但是,可别只顾着欣赏船队的高超表现,表面风平浪静的洋面下,可能遍布着嶙峋的暗礁。

也许,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是人性的常态。

群书须泛知,好书要深读,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敬请您关注《杂家读书》,谢谢!


作者「葫芦肥」。本文及笔记图表均为原创,部分图片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请勿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时请保留文章作者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