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山在那里?不,这不是中国人攀登珠峰的唯一原因!

 nzpeach 2019-05-31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征服珠峰的中国人 来自1039听天下 18:53

播讲人:田洋

节目编辑:于达 程涵

小剧场配音:陈光 亚捷 田洋

      明天,也就是5月25日,是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59周年纪念日,那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陡峭的北坡登顶珠峰。本来这次攀登是中苏联合的行动,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合作搁浅了。中国登山队决定独自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可摆在这支年轻队伍前的,是各种从未遇到过的危险和困难,他们又是怎么完成这项看似本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呢?

损失惨烈的适应性行军

  1960年3月24日,在位于珠峰脚下的大本营里,中国登山队的队长史占春,和他队员们一起制定了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详细计划。

史占春

  他们结合了国内外攀登高峰的探险经验,决定在正式突击顶峰之前,先进行三次适应性行军,其实就是进行三次试登。这么做有几个好处,首先是能让队员们逐渐适应这里的高山环境;还能在试登的过程中,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建立起一个个高山营地;同时也是为了将一些物资运送和存放到这些营地中,这样当真正发起登顶行动的时候,队员就可以轻装上阵节省体力,沿途获取需要的补给。

  头两次适应性行军很顺利,在离开海拔5120米的珠峰大本营后,登山队员们很轻松地就抵达了海拔6400米和海拔7007米的两个高度。不仅成功建立起了营地,存放了包括电台在内的部分物资,队员们还在攀登的过程中,整修了道路,刨出台阶、拉好绳索、挂上金属梯子,总之就是为后续的冲顶开辟了道路。

设立气象观测箱

  不过这一次,来自兰州大学从事水文研究的青年队员汪矶因为严重的缺氧反应,牺牲在了6400米营地;到了4月25日,身体状况良好的55名队员,开始了第三次行军。然而就是在这次行军中,出了更大的事。怎么了呢?

  这次行军一开始还是挺顺的,5天后的下午六点,登山队已经抵达了海拔7600米的高度。又过了两天,他们更是前进到了海拔8500米的高度,史占春和王凤桐两人后来更是将路线开拓到了海拔8695米的高度,还在那里建立起了最后的突击营地,距离8844米的峰顶已经相当近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天气突变,再加上严重的高原反应,整个队伍损失惨重:来自北京大学的气象专业队员邵子庆牺牲在了7300米的高度。而且回去后,全队上下竟然有34人出现了严重的冻伤,这里面大部分都是登顶希望最大的骨干队员。有些伤情严重的队员,包括队长史占春在内,不得不被送往日喀则治疗。

邵子庆

  严重的减员,引起了大家的不安,再加上珠峰的天气开始出现变化,连绵的雨雪季即将来临,一时间登山队的士气跌入了低谷,难道准备了一年多的攀登计划,就要在此时此刻中断了吗?

  就在登山队员们沮丧焦急的时候,接到从北京传来的命令。这是周总理直接下达的指示,要求队员们重新组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登顶珠峰!

  周总理为什么会这么关注这件事呢?原来,此时的中国,正在与尼泊尔进行边境问题的谈判。双方对于珠峰的归属权存在争议,1953年,已经有尼泊尔人登顶过珠峰了。如果我们上不去,在谈判中就会很被动。因为别人就会有话说了: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凭什么说珠峰是你们的呢。

重振旗鼓 蓄势待发

      就在这个时候,老天爷似乎也站到了中国人这一边。经过气象观测,工作人员得出结论,在5月下旬的前几天,珠峰地区将会出现今年最后一次持续几天的好天气,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只能等到来年了。

  于是,5月13日,登山队召开了全体大会,重新挑选了突击队员和运输队员,登山队的副队长许竞被任命为突击组长,他的组员包括了之前承担运输任务的王富洲、经验丰富的刘连满和藏族队员贡布,他们负责最后的冲顶任务。另外还有包括屈银华在内的10个人,担负起了运输物资的重任,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把冲顶所需的物资,安全运抵海拔8500米的高度。

  分工完毕, 5月17日早上九点半,在召开了隆重的誓师大会之后,突击组和运输组的队员们,就踏上了冲击顶峰的征程。征程的前半段依然很顺利,经过了几天的艰苦而又快速的行军,6天后的下午两点,许竞组长带着他的突击队,安全抵达了海拔8500米的突击营地。

  到了这天晚上,包括屈银华在内的10名运输队员,也带着大批的氧气、摄影机等装备赶到了。更让人欣慰的是,队员们得到了大本营发来的消息,明天是个好天气,非常适合冲击顶峰。这让队员们欣喜若狂,可是他们没想到,意外还是发生了——

  按照原定计划,负责运输的屈银华要留下拍摄登山的影像,其他的运输队员们则可以返回8100米的营地休息。然而就在5月24日早上,突击组长许竞刚刚走出帐篷,就一头栽倒在地。

许竞(左二)

  原来,从登山队进山以来,这位突击组长一直负责在前方开路,体力消耗实在太大了,无奈之下,队员们只好把他扶进帐篷里休息。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原本计划冲顶的4名突击队员中,现在倒下了一个,谁能递补进突击组,配合大家完成冲顶任务呢?

  经过一番紧张的讨论,队员们决定,改由突击组的王富洲接任组长,之前表现出色的屈银华临危受命,成为了新的突击组员,再加上经验丰富的刘连满和藏族队员贡布。最终负责冲顶珠峰的4人小组成员,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不惜代价,舍命攀登

  海拔8500米的突击营地里氧气极为稀薄,所以在人员名单确定之后,4名冲顶的队员立刻出发,对着珠峰的顶端发起了冲锋。然而作为世界第一高峰的珠穆朗玛,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被征服的。在抵达顶峰之前,队员们还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呢?

  从17号离开大本营起,这4名突击队员一直没能得到长时间的休整,此时已经消耗掉了大量体力,再加上空气稀薄,从8500米的高度继续出发,他们只能一步一步缓缓地前进。

  在离开营地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来到了通往珠峰的最后一道难关,被称作是“第二台阶”的一个陡壁的下方。这个所谓的第二台阶,大约有20米高,下部极为陡峭,只能勉强找到着力点,关键的难点在最上面的4米处,这一段几乎是一道垂直的光滑岩壁,要想上去势比登天!

  在他们抵达这个难点以后,先由刘连满率先对这段岩壁发起冲击,遗憾的是,他用尽全身力量进行了4次尝试,依然没能上去。在他之后,屈银华和贡布也试了两次,同样以失败告终。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4名队员心里急得跟着火一样,难道走了这么漫长的一段旅程,真要在这段4米的岩壁前折戟沉沙了吗?

  就在这个时候,消防员出身的刘连满想出了个主意,搭人梯吧!他主动蹲下,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往上攀登。

刘连满

  屈银华先上,可是他实在不忍心穿着鞋底满是钉子的高山靴,踩在队友的身上。于是,他脱掉了靴子,只穿着一双薄毛袜,站在队友肩上打钢锥,然后再向上攀爬。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钟头,屈银华的双脚脚趾和脚后跟都被严重冻伤。虽然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但他最终成功爬了上去!到了当天下午的5点,4个人终于站在了第二台阶的顶部!

  遗憾的是,此时此刻刘连满已经支持不住了,担当人梯的工作消耗掉了他太多的体力,他已经无法继续前进了。没办法,剩下的三人只好找了一个避风的角落,把他安置在这里,又从所剩无几的氧气中留下一瓶,准备回程的时候再来接他。

  之后,剩下的3人继续前进,此时已经是5月24日北京时间晚上7点了,由于时差的影响,此时的珠峰顶上还有一点光亮。当时这里距离顶峰还有100多米的海拔,如果继续前进,就意味着后面的行程将会摸黑进行,这是登山队员们之前从没经历过的。

屈银华、王富洲和贡布

  怎么办?是前进、后退、还是原地休息?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开头小剧场里提到的那一幕,经过一番讨论,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达成一致意见:继续向前,赶在25号天气变化之前,完成登顶,这是最后的时机,绝对不能错过!

中国勇者 登顶珠峰

  您别小看这短短的一百米,放在平地上,咱们几步就走完了,可是在海拔8700多米的雪山上,最后这100米的征程,3个人走了近9个小时,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20分,他们才最终抵达了珠峰的最高处,此时距离他们从营地出发,已经过去了19个小时,三个人没有补充过一点食物,体力也已经到达了极限。

  根据事后的回忆,当真正抵达顶峰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特别激动的感觉,也没有哭,只是觉得很高兴,然后就是想着要赶紧安全地往下走,毕竟下面的刘连满还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三个人按照预定的计划平静地忙碌起来。屈银华用冰镐插进冰面作固定保护,贡布从背包里拿出国旗和毛主席像,王富洲将写好的纪念条折好,一起放进空罐头盒子里,然后放到顶峰下方约七八米处避风的碎石堆里。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后,三人一起踏上了归途。

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像

  离开顶峰时,三个人一共剩下20多升氧气。下到海拔8800米左右,三个人将最后一点氧气分着吸完后,就扔掉了空瓶。

  当他们返回海拔8700米的高度的时候,看到了向他们招手示意的刘连满,之前在顶峰都不曾落泪的三个人,此时激动得抱头痛哭。更让他们感动的是,刘连满竟然强忍着疲惫,把上山时队友留下的氧气保存了下来!

  就在头一天夜里,刘连满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活下去,就用铅笔在日记本上写了一封简短的诀别信,信是这么写的:“王富洲同志,这次我未能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任务,由你们去完成吧,氧气瓶里还有些氧气,对你们下山会有帮助,告别了,你们的同志刘连满。”写完信后,他就昏昏沉沉地睡去了,谁也不敢相信,他竟然挺过了这一夜!

  四个人兴奋得哭过、笑过之后,分享了刘连满冒死留下的氧气,还有剩下的18块水果糖。在此之后,他们继续踏上归途。直到5月30日,所有参与这次登顶行动的队员们,全部安全返回了海拔5120米的珠峰大本营,从北坡冲顶珠峰的行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返回大本营

  很快,胜利的消息就传遍了全国,在北京和拉萨等地,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只是,这些庆祝活动,最后登顶的4名队员都没有亲眼看到,下山后,他们全都进了医院。每个队员的体重普遍减少了50斤,冻伤严重的屈银华,更是失去了自己的10个脚趾和两个脚后跟。

  然而,他们的付出是有意义的。一年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界条约正式签署,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15年后的1975年,中国登山队女队员潘多和8名男队员再次从北坡登上珠峰,创下男女混合集体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数最多的世界新纪录。这次登山时,队员们借助屈银华当年打下的钢锥,在“第二台阶”架起了一座近6米的金属梯。截至2008年奥运圣火登顶珠峰时,约有1300名国内外的登山者通过这座梯子成功登上地球之巅,他们将梯子称为“中国梯”。

中国梯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