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医讯】双肺移植: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Htp5e8ii6nk3wv 2019-05-31

//
第一医学中心众志成城攻克肺移植技术纪实
//

  5月8日,阳光明媚的初夏,处处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天,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完成了建院以来首例非体外循环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序贯双肺移植术,填补了大器官移植的最后一块空白,标志着该中心在移植医学精进的道路上开启了新华章。


  在生命气息跃动的五月,时间记录下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8:30,受解放军总医院任国荃院长、徐宝龙政委委托,吕吉云副院长到外科大楼五层中厅会议室看望肺移植手术团队,勉励大家一鼓作气,确保手术圆满成功。

  9:00,天津某医院,医生从一名自愿捐献肺源的患者身体里取出肺脏。与此同时,地处北京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手术中心,一名受体患者正在等待实施麻醉。

  11:00,供肺成功获取,医生开始为受体患者实施麻醉。

  12:00,天津火车站,医护人员携带供肺登上高铁前往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手术中心,手术团队已经成功切除受体患者病肺。

  13:00,异体双肺移植手术开始。

  17:00,异体双肺移植手术顺利完成,安返监护室。

  ………

  整个手术过程中,时间无声地消逝,却在每一个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心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手术结束的那一刻,他们紧紧相拥、合影留念,眼神中传递着信任和鼓励。

  指导开展肺移植工作的我国著名肺移植专家、无锡市人民医院陈静瑜副院长评价说:“移植团队凭着娴熟的技术,台上台下密切配合,成功完成双肺移植,充分体现了总医院的整体实力,深切感受到总医院纪律严明,执行力强,将肺移植作为一项战役来攻克……” 

这是六个月的鏖战,也是一朝的速决

  多学科团队协作是这次肺移植手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去年10月,第一医学中心便定下了攻克肺移植的决心,随之认真组织筹划,搞好顶层设计,做到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资源,从胸外科、心血管外科、麻醉手术中心、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等13个科室抽调医护精兵,成立专家指导组、手术组、护理组、麻醉组、监护组等多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里都汇聚了各学科的权威专家和青年精英。在最初开展工作的两个月里,整个团队常常挑灯夜战,深入学习掌握肺移植基础知识,大家卯着劲,一定要打赢这场攻坚战。

  按照实施计划,今年2月,特聘全国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担任客座教授,任国荃院长亲自颁发聘书。他的加入犹如一针强心剂,有力提升了整个团队的实力。为了推动肺移植事业,他毫无保留,倾力帮扶,在多次授课中传授了国际最新的器官移植知识,介绍了相关经验教训,解开了许多技术谜团,体现了博大的胸怀;自3月起,第一医学中心先后派出5个批次20余名业务骨干到中日友好医院、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现场学习。

  第一医学中心于启林主任鼓励团队成员:“我们派出人员前往这两家医院,就是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汲取他们的成果和经验,一个月学不会,我们就学两个月,中国学不会,我们还可以走出国门去学!”在1个多月的外出学习期间,团队多次参与取肺及肺移植手术、术后管理值班等整个流程的工作,并编写《解放军总医院肺移植手册》。4月底,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团队成员回京,以必胜的信念等待一场手术决战。

  安徽患者张某,53岁,深陷20多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带来的折磨,术前已处于终末期,经无锡市人民医院评估,实施肺移植手术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方式

  从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肖苍松教授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窥见他在心肺移植技术方面的心路历程:

  “现在是5月2日,晚上11点整,病房有一个等待肺移植的患者,还有一个是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如有合适供体,随时开始做移植手术,我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

  “有人问我,这样的患者别人都拒绝,你收治以后如果手术失败,对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啊!我个人觉得患者的生命比医生的声誉更重要,医生有担当,患者才能有希望!

  5月5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接我国器官获取组织(OPO)通知,天津某医院有配型与患者张某一致的肺源捐献。团队立刻派出供肺评估小组赶赴天津,对供肺进行评估确保可以用于受体。同一时间,手术组成员立刻展开行动,制定周密详尽的手术方案,准备手术间、手术器材、监护室,一场牵动人心的首例肺移植手术即将到来。

这是几代人的夙愿,也是这代人的担当

  1963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James Hardy医生完成第一例人类肺移植手术,之后20年开展40余例肺移植手术均未获成功。1983年,多伦多大学Cooper医生成功为一例肺纤维化病人实施单肺移植,生存期超过6.5年,被学界视为现代肺移植技术的开端。由于手术风险大、极易感染、死亡率高等因素,对肺移植技术要求非常高。肺移植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1979年以来虽有尝试,但长期处于停顿状态;2002年无锡肺移植中心成功完成国内第1例单肺移植,再次启动我国临床肺移植工作,目前成为全球三大肺移植中心。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胸外科奠基人之一,总医院黄孝迈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始了有关肺移植的研究。当时,他利用犬类和灵长类动物开展这项技术的试验,通过100多只猴子进行肺移植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然而,受制于当时的各种环境,这项技术始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几代胸外科人艰辛探索却数次铩羽,始终未能实现夙愿。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并非终点,失败并不致命,最重要的是坚持下去的勇气”。

  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主任刘阳,谈及技术攻关的无数往事,无不动情地说,“如今的胸外科已经成功迈入全面微创时代,赶上了国内第一梯队的步伐,但每次来到恩师黄孝迈教授的画像前,总觉得他对我还有嘱托。我想,这份嘱托,就是继续完成肺移植领域的未竟之事,圆黄老未圆之梦。”

  第一医学中心于启林主任,是开展肺移植工作的坚定支持者和发起人。对于学科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当前,经过改革重塑,第一医学中心应改革之势而生,先后整合医院外科、内科、医技、门诊等4个主干单位,综合实力突出,多学科协作高效,肺移植技术攻关必须摆上重要日程。‘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重任,我们必须担当作为。”

  这一倡议得到院党委和机关的大力支持,任国荃院长专门听取工作汇报,并下拨专项经费,用于保障移植工作的开展。第一医学中心迅疾行动,认真做好思想、技术、人员等各个方面的筹备工作,组织召开10余次推进会,孙玉鄂、张宏、陈良安、初向阳等相关学科专家教授献计献策,各相关科室医护骨干以打仗备战、只争朝夕、无我忘我的姿态做好肺移植技术攻关的准备。

  在当前改革重塑持续推进的特殊时期,这种为了医学事业敢闯实干、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的精神,体现了技术攻关团队的群体风貌,彰显了总医院人聚力创新的医学情怀和勇往直前的理想信念。

这是一个时期终结,也是一个崭新开始

  解放军总医院开展大器官移植的历史由来已久,特别是在肝、肾移植方面,不论手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于国内前列。去年,心血管外科又成功开展了心脏移植手术,迄今为止,四大器官移植里面就只剩下肺移植这个技术空白有待填补。

  5月8日,终结了解放军总医院肺移植的技术空白期。就在前一天,第一医学中心于启林主任主持召开了最后一次首例肺移植术前会议,再次强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和‘建功一定有我’的精神,不计名利,不计得失,以事业为重,以病人安危为准则,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志在必得。肺移植技术攻关是一个试金石,是对团队每个成员的考验,团队中无论是知名专家,还是年轻的医生、护士都在奋力拼搏,确保各项准备工作和手术过程万无一失。

  5月8日13点,在著名肺移植专家陈静瑜现场指导下,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刘阳主任、心血管外科肖苍松教授密切配合,跨学科的思想交锋与技术联袂在这一刻大放异彩:吻合支气管、动脉、静脉,技术手法娴熟自然,一系列规范操作一气呵成,每一个步骤都预示着向胜利的终点迈进了一步。17点,双肺移植手术完成,这是解放军总医院首例。手术结束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返回监护室。

  肺移植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术后管理。为加强术后跟踪,团队每天两次分析研究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随时解决遇到的问题。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杨博副主任医师形象地说:“团队的每一个人始终把患者安危放在第一位,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生怕有一点闪失;病情变化了,心会立刻紧张起来,病情稳定了,心随之会轻轻放下。这种感觉真的很特别!”

  5月13日凌晨,患者突发谵妄,情绪激动,抗拒治疗,并且动手拔掉所有治疗管路。无论如何都不肯带上无创呼吸机面罩。由于患者呼吸已经发生了高碳酸血症,必须要通过无创呼吸机缓解,否则病情会进一步恶化。

  第一医学中心呼吸科监护室马章斌和心外科监护室刘楠,立即抱住患者,保护各种治疗管道。但是患者情绪失控,一口咬住了护士刘楠的小手指,当大家把刘楠的手拿出来的时候,小指头已血肉模糊……刘楠是一名刚入职1年的新护士,虽然疼的眼泛泪光,但丝毫没有怨言,依然坚强地做着分内的事。

  为保证护理质量,肺移植术后监护采取双人看护,对患者术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营养系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护。为防范术后感染发生几率,护理团队严格把关感控监测,实地验证各种消毒防护措施应用的合理性,对移植房间的每一个物品进行严密消毒,经检测空气表面、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全部高于移植所需标准,被移植团队戏谑地称为“全院最干净的地方”。

  同时,多次实施电子气管镜检查,密切观察患者气道内情况;组织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包括呼吸训练,以及咳嗽、排痰指导,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全面进行营养评估,制定营养补充计划,开启肠内外营养支持,维护肠道屏障功能,避免感染的发生。

  经过精细治疗和护理,患者在术后渡过了各个难关,12小时拔除气管插管,不到24小时即可坐立康复训练,未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感染,第3天下床活动,被肺移植专家陈静瑜评价为身体恢复最快的肺移植患者。术后第7天度过术后危险期转入普通病房,之后逐步进行康复训练,自己能进食、入厕、房间内活动,术后第21天康复出院。老张的家人制作了锦旗,表达了感谢……

此次肺移植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总医院开启了器官移植医学的新时代,进一步磨练了相关学科团队的意志、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下一步,第一医学中心还将努力探索心肺联合移植,以及肺移植与军事创伤的结合。

面向未来战场,第一医学中心将以实现伟大的强国梦强军梦为己任,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奋力攻坚,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永不止步,不辜负梦想,不辜负伟大的时代。


▎来源:第一医学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