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309】黄帝内经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E糊涂 2019-06-01

搜狐网

2018-05-26 18:11

【本篇摘要】气,气机;厥,是逆的意思。气厥, 即气机逆乱、失常。本篇论述了气机逆乱致寒热相移,不按正常道路运行,逆而为患,所以篇名为“气厥论”。文章前部分讨论了五脏寒邪相移所产生的病变;后部分讨论了五脏热邪相移所产生的病变。

黄帝问曰: 五脏六腑, 寒热相移者何?

黄帝问道, 五脏六腑的寒热相互转移,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岐伯曰: 肾移寒于肝, 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 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 狂,隔中① 。心移寒于肺, 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 死不治。肺移寒于肾, 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 水气客于大肠, 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②,水之病也。

岐伯回答说, 肾脏将寒邪转移到脾脏, 就会出现痈肿和少气的病变。脾脏将寒邪转移到肝脏, 就会出现痈肿和筋脉挛急的病变。肝脏将寒邪转移到心脏, 就会出现神志狂乱和胸中隔塞不通的病变。心脏将寒邪转移到肺脏,就会成为肺消病;肺消病的主要表现是, 饮一份的水, 小便尿出二份, 这种病是治疗不好的。肺脏将寒邪转移到肾脏, 就会成为涌水病;涌水病的主要表现是, 病人小腹部按之不坚硬, 如果水邪侵袭大肠,快步行走时就可以听到肠鸣音,腹部就象用皮袋子装着水一样, 这是水邪所引起的疾病。

脾移热于肝, 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 则死。心移热于肺, 传为鬲消③ 。肺移热于肾, 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④,肠澼死, 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 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 鬲肠不便, 上为口麋。

脾脏将热邪转移到肝脏, 就会出现惊恐和鼻孔出血的病变。肝脏将热邪转移到心脏, 病人就会死亡。心脏将热邪转移到肺脏, 就会成为鬲消病。肺脏将热邪转移到肾脏, 就会成为柔痉病。肾脏将热邪转移到脾脏, 就会成为痢疾病, 这种病不容易治疗。胞将热邪转移到膀胱, 就会出现小便点滴涩痛、尿血的病变。膀胱将热邪转移到小肠, 就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和口舌靡烂的病变。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 善食而瘦入⑤,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 则辛額鼻渊⑥。鼻渊者, 浊涕下不止也, 传为衄蔑瞑目⑦,故得之气厥也。

小肠将热邪转移到大肠, 就成为伏瘕和痔疮病。大肠将热邪转移到胃, 就会出现吃的多反而消瘦的病变, 名叫食亦病。胃将热邪转移到胆, 也称食亦病。胆将热邪转移到脑, 就成为鼻中常感辛辣的鼻渊病, 鼻渊病的主要表现为鼻常流浓稠鼻涕。进一步发展, 还会出现鼻中流血, 目暗不明。上述这些病理变化,都是寒热之气厥逆,在脏腑中互相转移而引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