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莺歌海盐场的盐工

 zzm1008图书馆 2019-06-01

60年的风雨兼程,海南莺歌海盐场的几代职工,见证了盐场从荒地到“银山”的蜕变。2019年5月,在海南盛夏的高温天气中,记者来到海南岛西南端的莺歌海盐场,用镜头去关注一个独特群体,他们是这片盐田的坚守者,他们更是海的“带盐”(代言)人。他们用平凡而可敬的一生,讲述着一个个关于热爱与坚守的故事。

2019年5月19日清晨,俯瞰海南莺歌海盐田,3000多公顷的大平面如棋盘般摆在眼前。一格一格远远近近的池滩,整整齐齐,鲜明耀眼。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盐田万顷莺歌海,四季常春极乐园。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 海南岛西南端,乐东黎族自治县的莺歌海盐场,1962年,大文豪郭沫若被这里的情景所震撼,情不自禁,流下如此浪漫诗篇。

盛夏的傍晚,夕阳西斜,高温的余威犹在,在一块块盐田地里,勤劳的盐工们在一耙耙地收获海盐。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莺歌海,这个曾出现在教科书上的名字,成为一张海南的地理名片。

从1958年底生产出第一批盐至今,莺歌海盐场已走过一个甲子的沧桑变迁。

一位盐工在镜头前展示他们引以为傲的老盐产品。夏天里,年轻人爱喝的各种街头饮料中,往往都会加入这样的老盐。莺歌海的老盐,也一时间成为了年轻人眼中的“网红”产品。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一位老盐工在盐田里冒着烈日酷暑在收盐。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这里曾经辉煌过,我们从父辈手里接过收盐耙,一干就是三四十年,把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这里,很留恋这个地方,也希望它将来能越来越好。”2019年5月18日,海南全岛高温预警,在莺歌海盐田里,57岁的陈发锐正在与工友一起收盐,这位脸上爬满沧桑的“盐二代”,已经在莺歌海盐田坚守了40年,谈起盐田往事,言语中饱含深情与乐观坚强。

在一块块盐田地里,一层层结晶的盐花在霞光中闪闪发光,它们被勤劳的盐工们一耙耙收获。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夕阳下,盐田里的盐工正辛勤劳作。时值五月,这一幅幅感人的劳动场面成了这座海岛上最美丽的风景线。海南日报记者张杰 摄

一位盐工在夕阳下辛苦劳作的剪影。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盐田上,两位盐工正相互协作,运送收好的海盐。这样的动作,他们重复了几十载。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两位女盐工扛着沉重的工具走在盐田里。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两位盐工在忙碌间隙补充水分。当天,海南全岛高温预警,在高温、高湿、高盐的盐田里,盐工们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以维持体力。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盐工收工后,用淡水冲去水鞋上的盐。在莺歌海盐田里工作,高温、高湿、高盐,外加刺眼强光的工作环境对这些盐工来说已是常态。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一位盐工驾驶着老化的拖拉机在盐田里收盐劳作的情景。受市场变化、部分设备老化、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现如今莺歌海盐场发展缓慢,步履蹒跚。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盐工在海盐加工厂运输海盐成品。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在海盐的生产打包车间,49岁的“盐二代”邢福伦正在给刚刚包装好的盐产品扫描二维码进行统计。距今,他已在莺歌海盐场工作了33年。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盐二代”赖清海(右)与陈发锐(左)在休息间隙交流盐的质量问题。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盛夏高温中,在一番辛勤劳作之后,莺歌海的盐工们在镜头面前留下了合影。时值五月,他们冒着酷暑暴晒,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对于常年忙碌的他们来说,这样的合影实属罕有。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在收获了一耙耙海盐后,女盐工们虽戴着面巾,却难掩内心的喜悦。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盐二代”赖清海忙碌了一天,大汗淋漓。从少年时代接过父辈的盐场衣钵,47岁的他已经在盐场坚守了33年。如今,他是盐场里的技术长,是海盐生产方面的技术权威。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44岁的女盐工潘金丽正在戴上斗笠,为下盐田工作做好防晒等准备工作。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57岁的“盐二代”陈发锐,已在莺歌海盐田坚守了40年,脸上爬满了沧桑。谈起盐田往事,他的言语中饱含着深情与乐观坚强。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54岁的“盐二代”邢福豪,已在盐场工作了33年。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