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眼中的苏东坡从政生涯

 老沈阅览 2019-06-01
            ■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会长 王伯军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这段话生动描述了苏东坡的人生。

   林语堂所撰《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将苏东坡的从政生涯梳理得十分清晰。苏东坡的从政经历可以概括为“8341”,即八州太守、三部尚书、四个从政前期的岗位、一任皇帝秘书。



没有能比得上这篇奏议的了

   林语堂说,纵然苏东坡才华熠煜,在仕途上他仍须由低级而上升。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这个岗位相当于知府的助理,品级不高。

   那时,陕西久不见雨,农人忧心如焚。苏东坡就决定以自己雄辩滔滔之才,为老百姓向神明祈雨。经过充分的准备,苏东坡念了一篇祈雨文。仿佛是有求必应,暴雨降落。两天之后,又下大雨,接连三日。庄稼枯萎的秸茎,又挺了起来。

   欢声遍野,但最快乐的人或许是诗人苏东坡。为纪念这次喜事,他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此文是现在我们选苏东坡文章给学生读时常选的一篇。它很能代表苏文的特性,又足以代表他与民同乐的精神。

   仁宗嘉祐九年(1064年),苏东坡凤翔府判官的任职到期。当时,凡地方官做官三年之后,朝廷就要考察他政绩如何,叫作“磨勘”。依据查考的结果,再经推荐,另授新职。

   新主英宗早闻苏东坡的名气,要破格拔擢,任以翰林之职,为皇帝司草诏等事。宰相韩琦反对,建议皇帝,为苏东坡计,应俟其才干老练,不宜突然予以如此高位。皇帝又称拟授命他掌管宫中公务之记载,宰相又提出反对,说此职位与“制诏”性质相近。他推荐苏东坡到文化教育部门去任职,并且要经过此等职位所需之正常考试。

   于是,苏东坡通过考试后,到史馆任职。在史馆任职的官员,要轮流在宫中图书馆工作,苏东坡颇以有此良机饱读珍本书、名人手稿、名家绘画为乐。

   在此期间,因变法遭到御史的反对,王安石清除御史台,被清除的御史共达14人。愤怒的苏东坡,给皇帝上万言书。林语堂认为,苏东坡的万言书,甚为重要。万言书里有苏东坡的政治哲学,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学问与大无畏的精神,都显然可见。“我想,把监察机构存在的理由与其基本原则,说得清楚明白,再没有能比得上苏东坡这篇奏议的了。”

   但苏东坡上书之后,如石沉大海。后来使情形恶化的,是苏东坡在任告院权开封府推官期间,出了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这激怒了王安石。苏东坡立遭罢黜。

   徐州太守政绩证明其能力

   在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东坡携带妻儿来杭州任通判。杭州后来几乎变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林语堂认为,杭州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原因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于杭州繁华的街道、宏伟的庙宇,更是由于他和杭州人的感情融洽,由于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的美丽赋予他灵感,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他的心神。杭州赢取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赢取了杭州人的心。他离开杭州之后,南方的秀美与温情,仍然使他梦寐难忘。他知道他还会故地重归。等18年之后,他又回去任太守之职。

   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东坡杭州通判的任期届满,升任密州太守。密州是一个贫穷之地,此地的生活和杭州有天渊之别。当时官员的薪俸已经减低。苏东坡在他《杞菊赋》序言中说:“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延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苏东坡在密州任太守两年,然后又调到徐州任太守。林语堂认为,才高如苏东坡,真正的生活也是由40岁才开始。

   现在他就要进入他的徐州时期。

   在徐州,苏东坡人生中首度以行动为人所知,他做事,兴建工程,忙于公众活动。过去在杭州,他始终充任辅佐官员,始终不能从事具有建设性的重要工作;在密州虽然身为太守,但是地方贫穷而偏远,也无由一展其行政才能。在徐州,一个充实、完满、练达、活跃、忠贞的苏东坡出现了。他以徐州太守所表现的政绩,证明了自己作为行政官员是个干练之才。

   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这一次,黄河是在徐州以北约50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他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在他的带领下,徐州抗洪取得胜利。

   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五月二十二日,离开黄州的苏东坡一家到达宜兴,并想在此安居下来。他的诗里有两句:“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他要在富有田园之美的江南度其晚年了。他可以乘一叶之扁舟悠然来往,“神游八极万缘虚”,真正优哉游哉了。

   但是,命运偏偏作梗。正当他物色到退隐之地时,朝廷又要任命他的消息来了。在他到宜兴后还不到10天,就得到消息,朝廷要派他到离山东芝罘不远的登州去做太守。他拒不肯信,认为可能是谣言。

   几天之后,正式任命到达。家里人大喜,但苏东坡心乱如麻,心里怨恨这种变化。在一首诗里,自比为可怜的良马,盛年已逝,再不贪天山的牧野。可是,他仍然接受了新任命。

   苏东坡在六月,到山东沿海去就新职。由青岛附近,开始乘船,绕山东半岛而行。十月十五日到达登州后5天(五日登州守,千年苏公祠),他又应召晋京。

   最关心杭州居民用水问题

   林语堂说,苏东坡在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到达杭州,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

   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做了两件“怪事”。其中一件“怪事”是有一个商人因债务受审。被告是一个年轻人,苏东坡让他说明他的苦况。

   被告说“我家开了一家扇子店。去年家父去世,留下了一些债务。今年春天天阴多雨,人都不买扇子,并不是我赖债不还。”

   苏东坡停顿一下,眼睛一亮,计上心来。他一看笔砚在桌子上,忽觉技痒。

   他对那年轻人说:“把你的扇子拿一捆来,我替你卖。”

   那人回去,转眼拿来20把素绢团扇。苏东坡拿起桌子上的笔,开始在扇子上写草书,画几棵冬日的枯树,瘦竹岩石。大约一个钟头的工夫,把20把团扇画完,把扇子交给年轻人说:“拿去还账吧。”

   年轻人喜出望外,想不到有这么好运气,向太守老爷千恩万谢,然后抱着扇子跑出了官厅。外边早已传开太守大人画扇子。他刚走出衙门,好多人围起他来,争着拿钱买他一把扇子。没几分钟,扇子卖光,来晚一步的,只有徒叹奈何了。

   不过,苏东坡最关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他给太后上了一道表章,简述他疏浚西湖的计划和理由。他说若不急行设法,二十余年之后,湖面将全被野草遮蔽,杭州居民将必失去淡水的来源。此项计划蒙朝廷批准,苏东坡开始和数千工人、船夫一起忙碌起来,进行西湖疏浚工程。

   有什么办法能帮助灾民

   元祐六年(1091年),苏东坡出任颍州太守,在颍州为官8个月。一次出城去,他看见成群的难民从东南逃向淮河边,即陈报说老百姓开始撕下榆树皮,和马齿苋、麦麸一齐煮粥吃。

   在除夕那一天,苏东坡和同僚赵令时登上城楼,看难民在深雪中跋涉而行。次日,天还没亮,赵令时就被苏东坡叫醒了。苏东坡告诉他:“我一夜无法入睡。对那些难民,我们总得帮助他们一点儿才对……你想到什么办法没有?”

   赵令时说:“我倒是想过。这些人只需要柴和米。官仓里现有几千石米,我们立刻就可以发,在酒务局还有很多柴——咱们可以发给这些穷人。”

   苏东坡回答说:“好,立刻就办。”

   于是,立刻展开救济工作。可是邻近地区淮河以南,官家还在征米柴税呢。苏东坡又奏明朝廷废止此种荒唐事。

   拟了约八百道圣旨

   元祐元年(1086年),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皇帝秘书),这一职位永远是由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往往是担任宰相的前一步。再者,为皇帝草拟圣旨,就使苏东坡得以亲密接近皇帝和太后。

   这项任命是由宫廷派人送到苏东坡家中的,同时颁赠官衣一件、金带一条、白马一匹等。翰林的工作通常都是在晚上进行。翰林在院中办事时,也是称之为“锁禁深夜”。一般,翰林单日夜里在宫院值班,草拟圣旨,在双日发布。黄昏时,翰林顺宫中东墙进去,直到内东门,那儿为他留有一间屋子,接连皇帝的住处。

   有时长夜漫漫,苏东坡无所事事,只有凝望红烛,静听宫漏,以遣永夜。有时夜间寒冷,皇太后会差人送来热酒。关于要发布的诏令都是由皇太后口述,他再用典雅庄严的文体写出来,以备第二天颁布之用。

   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1086年—1089年),他拟了约八百道圣旨,现都收于他的全集中。文字无不铿锵有力,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写来轻而易举。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姓洪,接他的职位。他对自己的文才颇自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自己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苏东坡的从政生涯里,还有三部尚书的履历: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苏东坡被调离杭州,被召至京都任吏部尚书。

   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苏东坡应召离开扬州还朝之后,先做了两个月的兵部尚书,再任十个月的礼部尚书。

   纵观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可知苏东坡是个好官,这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心地善良,心中有百姓,如在杭州、扬州任太守时,不计个人得失和安危,请求宽免老百姓欠朝廷的债务。二是有行政能力,是个干练之才,如徐州抗洪斗争的胜利、西湖“综合整治工程”的成功,充分说明苏东坡是一个作风上过得硬、工作上有本事的官员。三是阅读广泛,阅历丰富。苏东坡有文学天赋,又努力刻苦,阅读了大量的书。

   苏东坡一生经历丰富,其从政生涯里至少担任过16个岗位之职。他的诗句“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好表明了其成长之道。

   王伯军推荐书单

   《论语别裁》

   南怀瑾 著述

   复旦大学出版社

   《五百年来王阳明》

   郦波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

   林语堂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