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小传

 昵称BbprGMTQ 2019-06-02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四川眉州眉山一户人家降生了一个男婴。那是一户较为盈实的小康之家,男婴的父母皆是读书人,只是男的耽于云游四方,直到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奋图强,力图考取功名,最后居然成为一代名士,位列唐宋八大家。这男的名为苏洵,号老泉。苏洵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取名轼,“轼”是车子前部的扶手,颠簸时供人抓扶,不醒目却不可或缺。次子取名辙,“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车行辙上安全无虞。

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在眉山长大,幼年时由母亲教导读书,后来上私塾,两兄弟从小聪慧过人,但是身体都不大强壮,尤其弟弟苏辙,从小常患肺疾。苏轼的幼年生活应该是比较舒心幸福的,主要因为家庭比较富裕。以星相学来说,苏轼降生自天蝎宫之下,这代表颠沛流离,似乎预示了苏轼一生的坎坷。苏氏兄弟性格各异,哥哥性情直率跳脱,弟弟则沉稳老练,两兄弟后来一直都有着很深厚地兄弟感情,苏轼在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里曾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表字。

(公元1056年),父子三人结伴赴京参加科考。苏轼两年前娶了王弗为妻,次年苏辙也娶妻,这是大户人家惯常的做法,赴京赶考之前,先行娶妻生子。父子三人最终全部中举,其中苏轼在三百八十八人中名列第二,跻身全国第一流学者之列,名动天下。殿试时,两兄弟深的皇帝赏识,据说仁宗皇帝曾高兴地对内宫说,他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

苏东坡应试的文章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说,尧治理天下时,皋陶是法官,有一次他要处死一些犯罪之人,皋陶在朝堂上坚持应该杀了他们,但尧却坚持要宽宥这些人。所以天下人畏惧皋陶的执法过于严苛,而拥护尧的用刑之宽。“当时的考官梅尧臣阅卷时,对这个典故出处却毫无印象。后来欧阳修问苏东坡这段出于何典,苏东坡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里。欧阳修查阅后仍然找不到,又问。苏东坡说:”曹操灭袁绍后,把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甄宓赐给了儿子曹丕。孔融评价说,就像周武王灭亡了商纣王以后,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旦。曹操大惊,问这出于何典,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了以后,恍然大悟。后来欧阳修评价苏东坡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正在此时,忽然传来消息,苏洵发妻,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于是父子三人匆匆返回四川眉州家乡,安葬亲人,然后依例居丧守礼一年又三个月,守丧期满后,苏氏举家离开眉州迁居京都。

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受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洵受任校书郎,工作是为本朝皇帝写传记。苏辙辞谢外职不就,在京师陪伴老父。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似乎并不很开心,主要是因为想家。在此他认识了两个朋友,一个是凤翔太守的公子陈慥,另一个是湖北境内某县太守章惇。一次苏轼与章惇旅游途中,路遇一深涧,其上架设窄木板。章惇提出到对面峭壁上题字,苏轼不肯,章惇独自走过深涧,抓一条绳索垂下悬崖,题“苏轼章惇游此”,然后若无其事返回。苏轼叹曰“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章惇惊问为何,苏轼说:“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仁宗嘉佑九年(公元1064年),苏轼举家回京,受任史馆官员,想来以苏轼性情,必然借此机会广览珍本典籍。次年五月,苏轼发妻王弗病亡,再次年老父苏洵病逝。苏轼苏辙昆仲把父亲和苏轼妻子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在祖茔安葬。神宗熙宁元年七月(公元1068年),居丧期满,苏轼续弦,娶得亡妻王弗的堂妹王润之。腊月,苏氏兄弟携眷返回京都,此后再也没有返回过乡里。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神宗皇帝启用王安石变法,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史称熙宁变法。后世有人说熙宁变法是因为北宋财政紧张,疲态频现,所以锐意进取地神宗皇帝力图革新除弊,富国强兵。至于国家地财政问题,据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宋与夏、辽、金等草原强国订约屈辱和约,赔付地大量财帛造成的。但是据有的史家记载北宋神宗年间,这些和约总共需要每年支付财帛大致十万缗至二十五万缗,而当时北宋的年财政收入却达6000万缗,甚至上亿。如果这些数字属实地话,那么和约支付的财帛根本不会对政府财政支出有太大地影响。

王安石变法于神宗是最大之事,于北宋也事之甚巨,甚至于中国也影响深远。这变法在当时就争议极大,后世遂成水火,评价两极。近代之前,中国史家大多对王安石变法持负面评价,近代梁启超高度评价王安石,造成相当影响。但总的来说,关于这段历史始终存在争议,直到今天,学术界还未有定论。所以关于王安石变法我们暂且放在一边,单说因变法产生的变法派和反对派两派的演变,以及其后对苏轼的影响吧。

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在反对派几乎全部被罢黜、外放、贬降、辞职的情况下,三次上书神宗,其中最著名的是《上神宗皇帝书》。《上神宗皇帝书》完全没有后来淹没了北宋的党争偏见,可说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理性客观、文采炽密。苏轼说:“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而已。”关于这篇上书读来令人叹为观止,很希望有人能够单辟一篇来详述。在此单举一例,苏轼反对不分区域一刀切的推行雇役法,他认为中国地大,各处不同,将江浙发达地区适用的雇役法推行至全国是行不通的,何况有些地区的“钱荒”问题还没有解决,雇役法等于用钱买役,这又会加剧这些地区地“钱荒“。另外,雇役法没有规定役人逃亡的处理办法,倘若百姓出了钱出,而实际上官府并没有人应役,那官府必然得另找人服役,毕竟差役事宜无法耽误,于是百姓就变成又出钱又得服役,最后会使新法的本意——用付钱地方式,把老百姓从繁重地差役里解放出来——背道而驰了。后来北宋赋役情况果不然如苏轼所料。

当时的朝堂之上,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所以变法派可说权势熏天。王安石甚至一番整饬,连御史台都为之一空——十几名上书反对变法的御史被罢免外放,朝中持反对意见的大臣,全部离开了权利中心,基本情况就是谁表示反对,谁就是下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明知结果,但仍然上书对变法提出异议。于是变法派弹劾苏氏兄弟滥用官船牟利。神宗曾对司马光说:“苏轼似乎人品欠佳,你对他的评价过高了。”司马光回答:“我对苏轼知之较深,那是王安石煽动亲戚控告他而已,再者就算苏轼不完美,他也比隐秘母丧不报的畜生李定好得多。”这一年,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携眷离开京都。

此后七八年,苏轼就一直生活在杭州,那是苏轼一生最快乐的时间。杭州也就像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苏轼就生养在杭州,甚至杭州人也这么认为。林语堂说你对杭州人指出苏轼是四川人,杭州人会不高兴的。杭州西湖是天下美景之最,而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是公认的关于西湖最好的诗句。苏轼热爱美景,政治抱负遇挫,满眼凄凉荒诞,他就尽量逃向大自然,他的游历遍及杭州周边,喜欢西湖上的游乐,也喜欢阒然一人入深山竹林,问寺院借一把躺椅,脱掉衣服,裸背赤膊在躺椅上睡觉。他相交的人极杂,官员、文人、高僧、名妓各色人等。其中就有很多传说的和尚佛印。宋代的酒筵公务不禁与歌伎相往还,名士为名妓写诗相赠也是平常事,不但欧阳修、韩琦有过,范仲淹、司马光有过,就是岳飞也曾在一次酒宴上写诗赠予歌伎。

人说苏轼天真直爽,他快乐时真快乐,不快乐时也难做快乐状,有话就会直言,有感就会直述,这个脾气给他惹了很多麻烦。他见农民吃竹笋,就写诗说竹笋好吃,但没有咸味,因为“迩来三月食无盐”,朝廷的专卖食盐扼杀了盐业。他写征调的民工为了运盐船挖运河“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写“嗟余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他知道他的诗很快会传到京师,但他毫不在乎。苏轼最好的诗词里,有很多是写弟弟子由的,例如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就是他在密州时,中秋节想念弟弟时的作品,是公认最好的中秋词。

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任期届满的苏轼呈请调往山东,因为他弟弟正在山东济州任职。他所请照准,升任密州太守。密州是个穷县,比杭州相差甚远。苏轼发现很多孩童死于道边的尸体。几年之后,他在一封信里曾提及他救了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在自己家抚养。当时由于官员的薪俸减低,苏轼自己也不宽裕,他在《杞菊赋》里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这一段时间,苏轼难过而沮丧,并且越发喜爱陶渊明的诗句。在密州时,苏轼在治所诸城西北墙上做“超然台”一座,而后《超然台记》成千古名篇。

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底,苏轼改派陕西河中府任职,而到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二月,这一任命被取消,他被改任为徐州太守。徐州古称彭城,项羽曾在此建都,这里从古至今都是军事要冲,抗日时的徐州会战,解放时的淮海战役,都以此地为中心。另外徐州与水泊梁山的原型梁山县也近在咫尺。苏轼到了徐州的第一件事却是抗洪,黄河在徐州以北五十里处决堤,洪水淹没了几百里,到达徐州城边。苏轼奋不顾身,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亲自参与加强城基增高城防,终于洪水在围困徐州城四十多天后退去。百姓欢天喜地,但苏轼却忧虑徐州预防洪灾的薄弱,他上书朝廷要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但表奏石沉大海,于是苏轼修改计划,建议改建木材防堤。苏轼在建设这道堤坝的同时,在堤坝上修建了一座楼,名唤“黄楼”,苏轼请苏辙做《黄楼赋》一首,亲自手书刻为碑文,以作纪念,后来苏轼流放,所有带苏轼名字的石碑奉命毁去,当地太守只将石碑沉于护城河。十年之后,一个新到任的太守名叫苗仲先,暗中令人拓了几千份碑文文稿,然后宣布说禁止苏轼碑文的法令尚在,当众毁掉黄楼赋石碑,于是他所拓碑文即成孤本,大赚一笔。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前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江苏湖州,到任后上表谢恩,其中说“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差不多就是这句话,为苏轼带了很大的麻烦。六月份,一个御史弹劾苏轼藐视朝廷,随后舒覃、李定等陆续从苏轼其他的诗文里挑拣出认为他藐视朝廷的语句。李定派人去湖州,免去苏轼官职,押解入京。太守官衙和苏轼家中都慌作一团,没有人知道苏轼被控告的罪名是轻是重。据说官差允许苏轼回家与家人道别,苏轼后来记载,说他回家后家里人正在大哭,所以他就给家人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宋真宗年间,皇帝召大儒杨朴入朝为官,杨朴虽然不愿意却也只能奉召进京。皇帝见了杨朴问,你会作诗吗?杨朴回答我不会。皇帝又问,那朋友给你送行时候的诗都没有吗?杨朴回答说没有,只有拙荆作了一首。皇帝说可以告诉我吗?杨朴就念: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进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引得苏夫人不由破涕而笑。

苏轼于八月中旬到达京师被送进御史台囚禁审问,期间他与儿子迈约定好,每天饭食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坏消息就送鱼。结果有一次迈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情托付给一个朋友,忘了嘱咐暗号,这朋友送了熏鱼去,苏轼大惊,心想既然已经凶多吉少,就和狱吏商量给弟弟苏辙留句话,遂写了两首诀别诗,措辞悲惨,将十数口家人托付给弟弟,说到自己做孤魂野鬼的悲伤,还说愿意世世与弟弟苏辙为手足,又细心表示了皇恩浩荡,并无怨言,只是无法图报。狱卒把诗拿给苏辙看,苏辙伏案而泣。后来狱卒收走诗书,到苏轼开释后还给了苏轼。这两首诗其实到过神宗皇帝手中,皇帝看了,十分感动。

检举揭发苏轼的人很多,除了一般经常提到的舒亶、李定、王珪等人之外,还有一个不大被人提起的人物——沈括。沈括是中国古代史上比较难得的科学家,他与苏轼曾是好朋友,他检举的正是苏轼手录给他做纪念的近作。历史实在不知道有多少面?其实想想也对,我们多半连自己身边的人都搞不清楚,遑论一个千年之前的人物呢?另外关于审问,据余秋雨的《苏东坡的突围》里说,对苏轼的审问是采取拷打的方式,据说一个曾经关在与苏轼一墙之隔的官员——苏颂作诗说: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但是这一点实在没有太多证据证明。而且李定曾经向神宗禀报苏轼已经招认时,神宗曾疑心是否用刑的屈打成招,而李定表示否认了。但是这种审问肯定是摧毁人格的过程,案卷记录上经常出现“逐次隐讳,不说情实,再勘方招。”那是如何勘呢?勘出来的招认就是事实吗?那就要打上问号了。

苏轼案件在审讯过程中,有一百多首诗在审讯中呈阅,苏轼在大部分指控上,都坦白承认在诗中批判新政。审讯过程中,苏轼对他的这一百多首诗逐以进行解释,从某种角度来说,正因为有了这次审讯,让后世得见作者本人对好多文字的阐释分析,反而为后世留下一笔文化财富。到十一月二十九日,圣谕裁决,苏轼贬往黄州,官位降低,充任团练副使,不得离开县境。这个判决让舒亶、李定大失所望,他们本来不遗余力要致苏轼于死地的。

数年后苏轼曾经告诉过朋友一件奇事,说是一天晚上,他正要睡觉,忽然进来一个人,往地上扔个小箱子做枕头,倒头便睡,他以为是囚犯,也不去管他。睡到四更时分,这人把他摇醒,对他说恭喜,他问什么意思,这人说安心睡,别发愁。说完就神秘走了。苏轼说他后来知道,舒亶等人想劝皇帝杀了他,但是神宗无意处死苏轼,所以暗中派一太监到监狱里观察苏轼。这太监回宫后报告神宗说,苏轼睡得很沉很安稳。神宗就对侍臣说“我知道苏轼于心无愧!”

审讯过程中,司马光、王安石、太皇太后等人都曾出言相救,不过更多的应该是默不作声地。苏东坡到黄州以后,曾给李端书地信里说“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乌台诗案”于苏轼一生之大事,是苏轼一生的分水岭。“乌台“这个名字的解释是,当时御史台有很多巨大的榕树,树上乌鸦筑巢甚多,所以人们就称御史台为“乌台”。但在我看来,这又是中国文人不吐脏字骂人的手法,乌者黑也,所谓乌台不是指喻御史台乌黑一片吗?而且其中又暗喻御史们是乌鸦群起,聒噪一片,这实在是中国文人高明的骂人手段。“乌台诗案”牵连众多,包括驸马王诜在内得三十九人遭到贬嫡和处罚。据说苏轼出狱后,恍若隔世,当天就赋诗两首,其中一首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这少年鸡是一典,说唐代贾昌年老时告诉别人,他少年时因为斗鸡曾获得天子喜爱。苏轼用这一典指朝廷当政的那批官员是小人。据说写完以后苏轼掷笔笑道:“吾真无可救药也!”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苏轼正是在这里变成了苏东坡。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苏轼真的开始务农。当时他生活拮据,请朋友马正卿帮助问郡中申请数十亩土地,开采种植,那片田地位于东坡,从此苏轼开始自号“东坡居士”,并以此号享誉天下。苏东坡在坡顶建房五间,取名“雪堂”,并且留下了一篇传世经典《雪堂记》。苏东坡甚爱建筑,他似乎决心为自己建筑一个舒适的家,所以修水坝、建鱼塘、打井、移栽树苗、务农种菜,越来越像他喜欢的陶渊明。很多朋友都来看他,他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其中有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还有他的老朋友陈慥。但是肯定曾经有过一点时间,昔日的亲友朋友曾经视苏东坡如瘟神。因为苏东坡在写给

陈慥字季常,此人一生无什出众,却因为苏东坡的一个玩笑而名垂千古。陈慥家庭富裕,好佛学,生活舒服自在,广纳妻妾,而且为人好客好宴饮,但是他却因有一个彪悍的发妻而惧内。这位发妻姓柳,经常在陈慥宴饮宾客时,隔墙使棍棒敲击,让陈慥和客人好不尴尬。所以苏东坡就做了一首诗开这个朋友的玩笑,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无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诗中“龙丘居士“是陈慥的号。河东指黄河以东山西一带,这里古称”河东“,魏晋至隋唐是柳氏的郡望之地,郡望指某一地域的名门大族。”狮子吼“源自佛教,意指佛祖在面对众生讲法的时候,如狮子大吼一般,无所畏惧。苏东坡这首诗名垂千古,今天的中文里”河东狮吼“就被用来比喻妇人凶悍,大吵大闹,同时借以玩笑惧内的男人。苏东坡一生诗词,非常善于用典,而他自己亦为中国文学留下了无数典故。

苏东坡善于享受生活,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他发现黄州的猪肉很便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所以他就发明了一种炖煮猪肉的方法,这可能就是”东坡肉“的来历。苏东坡还发明了做鱼的方法,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做”东坡汤“。就这样,苏东坡在这个贬嫡之地,过着他贫穷而快乐的田园生活。苏东坡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后来他被贬至海南岛,无医无药,他给朋友写的信里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苏东坡的妾朝云生了个儿子,苏东坡为此写诗一首“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颇有现代人道主义之精神,他虽然自己耽于田园乐趣,却并没有不管世事。他从本地一个读书人口中听到当地的杀婴恶俗,便立即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他说听闻当地人一般最多只养二男一女,如果多生了就将新生儿在水盆里溺死。去年一个妻子生了四胞胎,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母子皆毙”。他请太守“(向百姓)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若以律行遣数人,此风便革。”苏东坡不仅关心当地太守的施政,自己也身体力行,成立了一个救儿会,纳捐钱物,使人走乡串户,调查孕妇,她们如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以金钱、食物、衣裳。

此时的苏东坡已隐隐为宋代中国之文坛领袖,其一言一行都有太多人关注,引出谣言甚多。有一次他在江上小舟中喝酒,性起唱词一首,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于是就传出谣言说他逃跑了,把当地太守吓了一跳。另一次苏东坡因患风湿,数月没有出门,于是有谣言说他死了,连皇帝都听说了,皇帝问了他的一个亲戚,这亲戚说他也听说了但不知真假。据说当时皇帝正要吃午饭,却没了胃口,叹曰“难得再有此等人才。

苏东坡在黄州写出了他最有名的四篇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雄浑苍凉、大气磅礴,脍炙人口至今不息,可谓“古今绝唱”。

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神宗皇帝亲书圣旨一道,将苏东坡调往河南汝州(今天的临汝镇)。离开黄州时官方、好友纷纷设宴饯行,苏东坡其人只要有人求字求诗基本来者不拒。宴席上一个名叫李琪的歌伎请求苏东坡在她的披肩上题诗,就是这件事让这名歌伎在历史上居然留下了名字。苏东坡毫不推辞,立刻提笔写下两句“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然后停笔,继续吃饭谈笑,直到李琪上前请求他把诗写完,苏东坡就又拿起笔一挥而就: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中国诗韵律严格,文字精炼,用典需极高的技巧。林语堂说不知为何,苏诗用韵用典总是能够贴切自然。杜工部就是杜甫,杜甫之母名海棠,为避母名之讳,杜甫虽然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川西多年,却从来没有写过关于海棠的诗句。此诗小巧轻灵,对李琪的恭维恰到好处,也使这名歌伎之名得以永垂不朽。

苏东坡离开黄州后,沿长江顺江而下,由于路途劳顿,幼子不幸夭折。苏东坡上书朝廷,请皇帝念在幼子夭折,且路费已尽的情况下,允许他先在常州居住,但久久不见朝廷答复。第二年三月五日,神宗皇帝驾崩,太后摄政,次日颁下圣旨,允许苏东坡在太湖边居住。

神宗皇帝是宋朝比较有雄心的皇帝,他的所作所为无外乎加强集权、增加财政、整饬吏治、富国强兵。神宗曾准备改变年年用钱买太平的现状,主动地西夏用兵,但惨遭失败。神宗皇帝还有一些乃父之风,虽然他纵容变法派对反对派的打击,但是他没有允许过份的迫害,很多老臣虽然被贬嫡流放,但无性命之虞,且生活基本算自由。这一点比之后来的宋朝党争好了太多。党争之祸是中国政治的顽疾,历史上看,当以明朝最甚。

接下来的苏东坡就像是坐了火箭一般。十月十五日到达登州,五天后应召入京,十二月半到达京都,任礼部侍郎。半个月后,升任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任中书舍人。不久又再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草拟诏书。有宋一代,翰林知制诰是三品,往往是担任宰相的前一步,宰相是二品。在此期间苏东坡草拟了大致八百道圣旨,现几乎全部留存。苏东坡去世后,有继任者自负文采,就问侍奉过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说苏东坡写的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此时的朝堂已经不是当年的朝堂了,苏东坡草拟的那八百道诏书,肯定有一些是贬嫡变法派官员的,据我们所知道贬嫡李定、吕惠卿的圣旨是出自苏东坡的手笔。宣太后临朝摄政,拜司马光为相,新法被尽数废除,变法派官员如章惇、蔡确、韩缜被尽数贬嫡,其中有名的是“车盖亭诗案”牵连之人甚多,朋党之势初现。苏东坡在朝堂上既不得新党的喜欢,也不得旧党的喜欢,因为他就自己的看法直抒己见。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他也反对司马光又一股脑的废除所有新法,他反对恢复征兵制,他也反对朝廷对青苗法的暧昧态度。他提醒太后广开言路,激扬清议。他主张完全废除青苗法,对贫民豁免之前的青苗债务。他提议废除科举考试的免试法,废除皇家、兵部、礼部及地方的举荐免试特权。苏东坡的做派为新旧党共同所不容,他自己也极其厌倦朋党之争,反复上表恳请,终于朝廷应允所请,任为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

元佑四年(公元前1089年)七月,苏东坡又回到了杭州。这一次他是杭州的最高军政首长。总的来说,苏东坡在杭州期间“不干正事”。他认为杭州50万人口,没有官方医馆不行,所以建立了一所名叫“安乐坊”的公立医院,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了。他疏浚运河,解决了过去一只船要好几天才能走出城的问题,解决了运河上的混乱局面。他把毛竹的输水管道更换为陶制的,大大提高了输水管道的寿命,降低了维护难度。,解决了城中人民吃水的问题。他清理西湖野草,兴建苏提,并采用农人包干湖面的方式避免野草的再度滋生,全面治理了西湖的生态环境。他预测收成不佳,未雨绸缪,妥善运用常平仓制,稳定米价。所有这些事,不管是他的前任还是与他同期为官的其他人,都无人有兴趣,为何?因为这些事于民有利,于官却无利。他所做的很多事,最后也都成了被人弹劾的理由。今天即使最喜欢苏东坡的人,也说他不是宰相之才,有人说他政治上过于天真,而他也的确不会为官。林语堂也并未说他是好官,他只称他是“百姓之友”。

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到元佑九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历任翰林学士、颖州太守、扬州太守、兵部侍郎、礼部侍郎等等,期间他痴心不改,不为赈济灾民,就是为民请命,他不停的说,反复的请,以至于朝中大人都对他非常厌烦。

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摄政的宣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新法全面恢复,旧法全面废除,苏东坡的老朋友章惇官拜相位,新一轮党派倾轧拉开了序幕。罢黜、监禁、贬嫡的圣旨如密雨一般。新皇帝不满元祐党人唯宣太后马首是瞻,元丰党人则要报复元祐期间所受的迫害,于是这新一轮的党争比之前的更剧烈、更黑暗也更无耻,笔墨难书。从某种角度来说,北宋党争起于1069年的王安石变法,到了1094年,所有关于政治理念、国家大事的争论都已经完全蜕变为党派倾轧,其间的分别是,前者是对事不对人,后者是对人不对事。朝廷为了处置元佑党人,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此机构将相关文档资料一一甄别,详细调查,分类档案一百五十二卷,先后惩处官吏八百三十人。十数年后,徽宗年间蔡京建立元佑党人碑,是此一轮迫害的高峰。在此状况下,苏氏兄弟在所难免,苏东坡贬嫡岭南,即刻启程。苏东坡一路向南,途中接连收到三道削官诏书,到了鄱阳湖时,他已经不够资格乘坐官船了,险些被赶下船去步行途徙。

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二日,苏东坡抵达惠州。

据说苏东坡写了两首关于惠州生活的诗,描写酣美的午觉和屋后寺院的钟声,诗句传回京都被章惇看到,他说“哦,原来苏轼过得这么舒服!”于是新的贬嫡命令下发了。这一次是瞻洲——海南岛。有宋一代,发配岭南已经是比较重的惩处,而流放瞻洲则几乎与死刑无异。此时的苏东坡一贫如洗,他写信给广州太守,求他帮忙请税吏将朝廷三年来欠他的一百五十绢的薪俸发还给他,只是没有记载他是否如愿。苏东坡到达雷州时,他的弟弟苏辙也刚好在雷州贬嫡之地,兄弟相见,不胜叹息。当时所有对元祐党人表示善意的官员几乎最后都遭到弹劾,雷州太守仰慕苏氏兄弟,对二人盛大接待,送酒食,结果第二年就遭到弹劾调离任所。广州太守采取苏东坡的建议设立医馆,也遭到弹劾而调离。

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六月,苏氏兄弟分手,苏东坡踏上了他的流放地瞻洲。当时的海南岛在中国人看来还属于未开化的地域,苏东坡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饶是如此,朝廷仍然不肯放过,官员董必受命前来调查受贬嫡大臣的情形,他指控苏辙强占民房,雷州太守厚待罪臣。苏东坡嫡居官舍,太守张中颇为优待。于是苏辙被贬往惠州,雷州太守撤职。苏东坡被赶出官舍,张中被革职。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去世,享年二十四岁。哲宗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尚好,主要是因为第一近代以后王安石变法因为梁启超的努力趋向正面,所以既然哲宗全面恢复新法,那自然也是好的。二是宋哲宗对西夏用兵颇有建树,是有宋一代比较少见的,对异族战争的胜利。但是关于这位年轻帝王的去世有记载说他是纵欲而亡,而且这种说法倒也不见得就是空穴来风。但不管怎么说,这时苏东坡却暂时交了好运。新皇太后摄政,赦免全部元祐老臣。新的皇太后摄政时间并不长,还不到一年,但是这就已经够了。苏东坡得以离开那个海岛,回到中原了。

给苏东坡的诏命最初是允许回到雷州半岛,一个月后又命令他去住永州,但很快命令就又变了,这一次说他可以随意居住了。苏东坡自然决定去太湖边的常州居住,他在那里有地有房子。苏东坡这一次真的放下心来,等着搭上去福建的大船,走了一条漫长的路,他去了广州、金陵、靖江,所到之处都有人设宴,他也看望了很多朋友。在靖江,章惇的儿子章援给苏东坡一封信,这时的章惇也已经被贬嫡流放,恰恰是他曾经流放苏东坡的地方,惠州。章援在信里说如果苏东坡有望辅佐君王,希望苏东坡能放他父亲一马。苏东坡回信说,放心吧,过去的事还提他干什么,至于皇上启用我,你可能是被谣言误导了,我现在能回来已经是有幸了,何况现在病重,生死都难说。

六月十五日,苏东坡回到常州,据说很多老百姓都来欢迎他。一个月后,他病情恶化,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四岁。

附录一:与苏东坡有关的成语

雪泥鸡爪、河东狮吼、胸有成竹、出人头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落石出、明日黄花、坚忍不拔、海屋筹添、沧海一粟

附录二:苏东坡小故事

1.苏东坡小时候,他的母亲教他读《后汉书·范滂》,小东坡问母亲:“母亲,如果我长大后做了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他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2.苏东坡和那个时代的人都一样,信鬼事神,但是却不迷信。说在凤翔回京师时,经过白华山,侍从中一人忽然中邪,自行脱衣,脱了个精光,大家都说是触怒山神了。苏东坡走进山神庙与山神理论了一番,完后刚离开庙宇,一阵狂风飞沙走石扑面而来,有人建议回山神庙求饶,苏东坡说:“我命由天帝掌握,山神一定要发怒,只好由着他去。我照旧往前走,山神能奈我何?”后来风渐渐小了,侍从也恢复了正常。

3.苏东坡相信他前生曾住在杭州,有一次他去寿星院,一进门就觉得景物很熟悉,他告诉同行者走九十二级台阶到向忏堂,结果证明所言不假,他还能把寺院后面的建筑、庭院、树木、山石向同行人一一描述。

4.黄州之后,苏东坡奉召出任徐州太守,过南京时候去看了王安石。苏东坡直言王安石不该发动战事。王安石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焉。人非如此不可。“苏东坡说:”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便不惜杀人。“王安石笑而不语。

5.司马光去世那天,正好是神宗灵位送入太庙的斋戒之日,全体官员尊礼在太庙参加盛大肃穆乐声悠扬的典礼。结束后,苏东坡率翰林及中书去相国府吊唁司马光,但是程颐不同意,他说《论语》有云:“子于日哭,则不歌。“刚才大家听过音乐,不能去吊丧哭泣。苏东坡立即回答道:”《论语》上并没有说歌则不哭。“

6.苏东坡做翰林时,有人极崇拜他,这人勤于搜求苏东坡的字,即便是一个便条,只要苏东坡的秘书拿给这个人,这人就给秘书十斤羊肉。有一天,秘书对友人的口信请苏东坡答复,苏东坡于是口头回复。过了一会秘书又来请求,苏东坡说:“我不是应该告诉你了吗?“秘书说:”那人需要一个书面的答复。“苏东坡说:”告诉你的那位朋友,今天禁屠。“

7.当时有很多人都搜集苏东坡的字,他的几个朋友也热心搜集,一天晚上,几个朋友在他家翻箱倒柜,找到了一副字迹依稀可读的《黄泥坂词》。朋友张耒誊抄了一遍,给苏东坡,原件自己则拿走了。几天后,驸马王诜来信说,最近刚买了你的两幅字,你要是有字画的近作记得留给我,别再浪费我的钱了。“

8.苏东坡再杭州时,一年轻商人因债务受审,这年轻人说,家里开了扇子店,今春多雨水,扇子卖不出去,所以才没有钱还债。苏东坡让那年轻人拿来二十把素绢团扇,拿起笔往上写字画画,半个时辰画完,告诉年轻人:“拿去还债吧。”年轻人喜出望外,大赚了一笔。

9.有一次,官家拿住一个乡间赴京赶考的书生,带着两大件行李,上面写着交给京都苏侍郎子由,落款是苏东坡,这分明假冒欺诈。苏东坡问他行李里面是什么?这书生回答乡人送的两百匹绸子,算是凑的盘缠,因为知道路上税吏会抽税,等道京师恐怕只剩一半,所以想借苏氏兄弟的威名。并请苏东坡恕罪,下次不敢了。苏东坡微微一笑,亲自写了一封短信,再给行李上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交给了书生。给书生说,这回就放心去吧,明年考中,别忘了我。最后这个书生真的高中了。

10.苏东坡在京师时,稳居文学领袖,引得士人学者争相模仿他得穿着,那是苏东坡戴过一定特别得帽子,人们称为“子瞻帽”,文人学者都学苏东坡戴这种帽子。有一次苏东坡陪皇帝看戏,戏上的丑角说:“你们这些诗人都不及我这个诗人?”台上众人问为何,丑角说:“你没看到我戴得帽子吗?”皇帝微微一笑,回视苏东坡一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