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拓跋珪统治的最后十一年,以及拓跋嗣统治的最初十一年,北魏一直严格执行保守的对外政策,对外战争大都是被动进行,疆域一直没有明显扩张。 但就在二十二年之后,北魏突然改变了这种保守的对外政策,准备积极扩张。 北魏突然改变政策,表因是刘裕的去世,内因却是经过了二十二年的韬光养晦之后,北魏积蓄了足够强大的力量。 当拓跋嗣决定大举进军中原的时候,重臣崔浩表示反对。崔浩说:“刘裕曾经对我们表示友好,您也接受了刘裕的善意。现在他刚死,您就打算撕破脸皮,这太不光彩了。”拓跋嗣反问崔浩:“姚兴刚死,刘裕就趁乱灭了后秦,我们现在只是效仿刘裕当初的做法而已。”崔浩回复:“刘裕之所以敢趁乱灭了后秦,不过是沾了姚兴后代内讧的光,怎么能类比呢?”拓跋嗣不听,继续调兵遣将。 会闻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虎牢、滑台。浩曰:"陛下不以刘裕欻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太宗锐意南伐,诘浩曰:"刘裕因姚兴死而灭其国,裕死我伐之,何为不可?"浩固执曰:"兴死,二子交争,裕乃伐之。"太宗大怒,不从浩言,遂遣奚斤南伐。——《魏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崔浩 崔浩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刘裕虽然去世了,但是他手下那一大批南征北战的精兵良将还在,我们不能冒险。”拓跋嗣的意思就是:“他们肯定会像后秦那样发生内讧的。”崔浩对此的评价是“做梦”。 从结果去看,崔浩的意见是错误的,因为刘裕刚去世,徐羡之等人就联合起来诛杀了宋少帝刘义符。拓跋嗣没有听从崔浩的意见,使北魏得以长久占据中原地区。 但从过程来看,崔浩的意见却未必是错误的。因为徐羡之等人的行动极其冒险,而且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刘义隆除掉了。北魏的这次大举南征,只是一次侥幸的成功案例。如果当时的刘义隆立刻决定北伐,恐怕北魏的这次军事行动就会彻底失败。 此时的北魏北有柔然、西有胡夏、东有北燕、南有东晋。如果触发群体效应,周边国家围攻北魏,北魏虽然不至于伤筋动骨,但南征的成果估计是无法保存的。因为中原是四战之地,标准的易攻难守。如果北魏在没有征服周边国家的前提下冒然南征,本身是极容易扰乱它统一北方的整体部署。 但幸运的是:刘宋发生了动乱,使得北魏得以无所顾忌地攻略中原,等刘义隆于公元430年准备开始北伐的时候,北魏早已于公元427年攻下了胡夏都城统万城,并于公元429年痛击柔然郁久闾大檀。 昌军大溃,不及入城,奔于上邽,遂克其城。——《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暨已尼陂,高车诸部望军降者数十万。大檀部落衰弱,因发疾而死。——《魏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九十一·蠕蠕等 北魏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所以在面对刘义隆的北伐威胁时,拓跋焘说了这样的一番话:“如果你们想占据中原,那么请尽管动手,我绝不会在这种时候跟你们拼命的。但是等到冬天黄河结冰,我的骑兵就会大举南下,希望到那个时候你们别后悔。” 今闻彼欲自来,设能至中山及桑干川,随意而行,来亦不迎,去亦不送。若厌其区宇者,可来平城居,我亦往扬州,相与易。彼年已五十,未尝出户,虽自力而来,如三岁婴儿,与我鲜卑生长马上者果如何哉!——《资治通鉴》·宋纪七 这就叫“得志便猖狂”,如果北魏没能灭掉胡夏、重创柔然,拓跋焘还敢如此自信吗? 崔浩不同意拓跋嗣大举南征的原因也在于此,他认为应该先统一北方,而不是去争夺中原那种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 唯患上无此意,今圣虑已决,发旷世之谋,如何止之?陋矣哉,公卿也!——《魏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崔浩 但不管怎么说,拓跋嗣的冒险行动得到了正面反馈,北魏这次冒险还算值得。当刘义隆完全控制住国内局势,打算北伐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胜算了。 刘宋之所以会丧失黄河以南的地区,主要原因是刘裕去世引发徐羡之等人争权夺利,使得刘宋动荡了一阵子。但之后的拓跋焘统一了整个北方,这跟刘裕可没有什么关系了。 一个客观事实就是:在南北朝那个时代,只要北方实现统一,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南方就没有办法与之争锋。中国历来是北强南弱,直到明清之际才有所改观,由朱元璋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南方政权,定都南京。 在这种大背景下,就算刘裕活着又有什么用呢?只要北方实现了统一,即使强如刘裕恐怕也只能被动防守。 夺取中原的难度并不高,但防守压力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仅靠防御是绝对无法守住中原的。 刘义隆的第一次北伐还算顺利,因为当刘义隆大举北进的时候,拓跋焘立刻全线收缩至黄河以北;而当北魏大举南下的时候,檀道济也只能向南方大举撤退。 由此可见,防守中原对于南北双方而言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想要打垮对手,就必须把中原争夺战升级为拉锯战。双方拼资源,拼韧性。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中原问题,我们会发现刘宋还是不如北魏。因为在这种拉锯战的持续过程中,刘宋的损失比北魏大。 刘宋本来积累了丰富的军需物资,但经过一次北伐之后,就几乎损失殆尽了。北伐结束后不久,在一次宴会上,刘义隆问顾琛:“仓库中的武器还有多少?”刘义隆刚问完就后悔了,因为有刚投降的人在场,刘义隆觉得不该问这种敏感问题。但顾琛说:“仓库中的武器足够武装十万人。”刘义隆听过之后非常开心。 彦之之北伐也,甲兵资实甚盛;乃败还,委弃荡尽,府藏、武库为之空虚。它日,上与群臣宴,有荒外降人在坐。上问尚书库部郎顾琛:“库中仗犹有几许?”琛诡对:“有十万人仗。”上既问而悔之,得琛对,甚喜。——《资治通鉴》·宋纪三 在我看来:这说明刘宋仓库中的武器数量并不多,所以刘义隆听到顾琛这种大话觉得非常开心,因为这种大话为刘宋挣足了面子。 还有一种可能是:刘宋仓库中的武器数量并不多,顾琛说了一番假话,使得刘宋的底细没有被透露给刚投降的人,刘义隆见顾琛保守了秘密,自然非常开心。 除了这个小故事以外,还有一件事也很能说明问题:刘宋以步兵为主,想要与拥有大批骑兵的北魏争夺中原,本身就很难有结果。因为中原就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最适合来去如风的骑兵。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想要完全占据中原,只能趁北方处于分裂之时动手。一旦北方出现了强大而统一的帝国,南方就只能凭借地利固守,想有所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刘义隆动手太晚了,等他动手的时候,北魏早已肃清了周边,等待着刘宋的,是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刘义隆无所成就,并不是他能力不够,而是客观原因使然。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