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生的宿命:宋文帝刘义隆

 梦想童年594 2022-04-05

文/李勘史

南朝,真是一个奇特的时代。南北朝的对立,双方不能统一对方,皆因内乱。南北都不甘寂寞,一是宗室斗争,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东晋建国之初,就面临着与士族的分权,这是司马睿取得皇位的原因,而其中的宿命就是和士族斗争,司马睿最后就是因为被强臣弹压,最后窝囊而死。

建康被上游的荆州、江州牵制了近一百年,登极的刘裕知道这其中的苦头,于是荆州必须由宗室子弟担任刺史。上游与下游的角力,既是刘宋生存的枢纽,又是不断内耗的蠹虫。

刘裕在剿灭桓玄之后,就溯流而上,剿灭上游的大势力,最终由自己的人控制。但刘裕死得太早了,即位的刘义符贪玩。谢晦、傅亮、徐羡之、檀道济几人共同废了刘义符,随后就毒死刘义符。刘义真,这位曾经和王镇恶等人镇守长安,狼狈逃命回来的皇子,也被这一废帝之事毒死。

刘义隆,作为刘裕第三个儿子,被拥立为帝。刘义隆在位三十年,除了梁武帝萧衍之外,在南朝的朝廷中在位时间最长了。但刘义隆的一生却是轰轰烈烈的一生。北朝的拓跋焘与他斗争了一辈子,拓跋焘比刘义隆早即位一年,最后比刘义隆早一年被太监宗爱杀死。刘义隆,在拓跋焘死后的那一年就发动第三次北伐,最后失败告终,留下了“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以白刃驱之”的遗憾,在随后一年也被儿子刘劭杀死。二人真的是一对对头。刘义隆即位后,发动北伐失败后,以“玩寇自重”为由杀死了檀道济。这一事件就是成语“自毁长城”的出处。而拓跋焘,不要看《锦绣未央》里面那样英武,也是一个猜忌的人,在修北魏国史的过程中,杀了崔浩。

这一事件,让后人觉得政治真是寒性药物,搞不好致命。崔浩主持编纂国史,拓跋焘批示:照实录。也就是让崔浩实事求是的编制。而崔浩有才导致了自负,编纂出初稿之后,就让人刻在石头上公布(“以彰直笔”),认为这才是史官的情怀,耿直写史。北魏的历史有很多乱伦之事和黑暗边角料。国人认崔浩侮辱鲜卑族的英雄创业史,于是纷纷嚷嚷。拓跋焘愤怒地以这是阶级斗争为由杀死了崔浩。

看来,上面批示的“坚持实事求是”也不能当真,讲真话、说真事,遇到拓跋焘这样的人,就是悲剧。大家不要被历史教材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所局限,北魏在拓跋焘这一朝是十分残暴的,尤其是在对中原的汉民。刘义隆第二次北伐失利后,北魏也是勒紧裤腰带打仗的。北魏南下,一路抢一路杀到长江边的瓜步,“所过皆残破”,建康一度戒严。

拓跋焘死的时候绝对是北伐的最佳时机。刘义隆知道这个道理,于是他不顾朝臣反对,坚持北伐。但最后又是在配合和策略的失误导致失败,而此时宋朝又有内忧:继承人问题。刘义隆身体一直不好,但在位了三十年。前期刘义隆病危之时都是弟弟义康主持工作。但刘义隆每次都能转危为安,而刘义康却不懂的政治的道理,太过随意,最后被刘义隆废黜。刘义隆是有先见的,他看到父亲刘裕给他的天下的潜在威胁在于宗室。故而,刘义隆给太子刘劭配军,这是考虑预防未来宗室作乱后的准备,但这却是一把双刃剑。

前两次北伐也是这样的道理,柔然、凉州那边的叛乱,北魏闹天灾粮食欠收,绝对是进攻北魏的最佳时机。但是这其中暴露了一个弱点,任何王朝建国时种下的痼疾。这也便是《左传》中的名言“君以此始必以此终”透露的道理。这种痼疾的治1愈可能性太小。刘义隆知道自己的老爸就是武将因为武功功劳大而篡位,于是他特别注重控制武将,进行武将之间的平衡。檀道济便是刘义隆试的第一刀。登极之初诛杀傅亮、谢晦也是一步大棋,如果以拥立之功大肆封赏他们,就会激发蠢蠢之心。

元嘉年间的每次北伐,刘义隆都要亲授方略,安排布置出兵的计划,这是每次失败,不能取得大进展的原因。这里不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经济作为的根本原因,因为战场上的输赢未必全部以经济为由。刘义隆之下的宋国是很有钱的,南朝就是元嘉之世最为富强。

读刘义隆的一生,笔者感叹刘义隆没有生在统一的天下之时,他要是治国,可以开创盛世,到时他的军事才能却不如他的父亲。自己又在继承人问题和他的父亲很像,犹豫,最后被太子刘劭杀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