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代表,是中国女人的骄傲,旗袍的美是东方含蓄式的美,它线条简洁、色彩绚烂、风格优雅、雍容华贵,从内在与外在之间获得和谐,是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之一。 没有哪种服饰能像旗袍一样,巧妙地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把女性的优雅、柔美、典雅、贤淑、妩媚的性情和气质尽显无遗。质地轻柔的面料,小巧精致的立领,明快流畅的线条,丰富多姿的款式,演绎出万种风情。 旗袍女人&百年风情不可测 旗袍的历史是近代中国的百年风情史,丝线缝起了过往旧时光,缝住了民国女子的绝代芳华。旗袍的命运同人的命运一样,不可问,不可测。 从满汉到中西,旗袍在清初已有,为旗女之袍,圆领、袖口窄、没有开衩。中后期仍保持着直身的外形,衣身更加宽肥。满汉文化不断影响,服饰互相借鉴,在20世纪20年代,新式旗袍应运而生。女学生的“文明新装”呈上袄下裙,但已摒弃了清代繁琐的镶滚装饰,力求简洁:袖口宽大,时称“喇叭袖”或“倒大袖”,裙子纯黑,不加装饰,长至脚踝。与此同时,上海的职业女性开始流行穿进口丝袜。
民国记忆,百味杂陈:有百乐门歌舞的喧嚣,有革命和暗杀的惨烈,它在商人的香烟中变得晦暗迷离,在军官的枪声下变得哀鸿遍野,在旗袍女子的回眸一笑中又变得婉转清晰。 旗袍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审美标准和服饰风格对中国旗袍产生了较大影响,旗袍开始收腰,腰线较低,胸部、腰身、臀部的曲线略突出,袖口变小,装饰也趋于简洁。旗袍的下摆长度逐渐变短,摆线提高至膝盖处,露出了健美、白皙的小腿。 “中国人不太赞成太触目的女子”,张爱玲这样说。不触目的“美”:削肩、细腰、平胸。古代男子喜爱那种丁香小乳,纤巧而不丰腴,似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寓意。直到民国,中国女性终于在波及全国的“放乳运动”中得以昂首挺胸。广东省开风气之先,颁布禁止女子束胸案: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倘逾限仍有束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上罚金,如犯者年在二十岁以下,则罚其家长。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旗袍发展的全盛阶段,也是近代中国女性服装变革的黄金时代。新式旗袍发展成熟,也奠定了旗袍在中国女性服装史上的经典地位。 30年代的上海是上流社会名媛、太太们的乐园,她们的奢华生活和追赶时髦的做派,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当时,名媛、太太们大多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学习飞行术、骑马。由于崇尚西式服装的合体和便利,旗袍在结构上也开始更加偏向于西式服装的构成方法,变得长而紧身和高衩。 五十年代后,旗袍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沉寂,最终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新时代,并成为中国女性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那性感的曲线、精美的刺绣、矜持而高贵的立领、婉转曲折的盘扣,使得旗袍成为中国文化代表性符号之一。 旗袍的历史是近代中国的百年风情史,丝线缝起了过往旧时光,缝住了民国女子的绝代芳华。旗袍的命运同人的命运一样,不可问,不可测。看看30年代的照片和广告,旗袍女子多把目光投向远处,似回味又似憧憬,仿佛夜上海依旧歌舞升平,竹枝词仍饶有兴致地描绘着她们绰约的风姿:娇娆故作领头高,纽扣重重纽不牢,但诩盘来花异样,香腮掩却露樱桃。 旗袍女人&太美 旗袍是诱惑,亦是拒绝。把东方女子的传统美感,亦是半遮半掩的性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它会将不相干的你拒于千里之外,它更会让自己逆香在时光的流里恣意漂泊。
她不一定有娇美的容貌, 但言谈举止一定端庄典雅, 待人接物一定自信内敛。
温雅中有几丝骄傲矜持。 水样的女人,水样的心思,
从古老的雨巷中翩翩走来, 迷离的唐诗宋词,让那份含烟飘渺从骨髓一直流淌在纤纤指尖。
穿旗袍的女人,是优雅而脱俗的,
徘徊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恍恍惚惚如同一朵栀子花飘向了繁华浓艳的人海…… 凡深雅精致之女的衣橱,总有那么一件或数件旗袍。 修身,婉约,矜持。高贵,凝练,含蓄。 这是东方女子特有的气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