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嬗变中的滇藏线:寺庙、雪山、盐井与一场古典式运算

 宁静18ers59kme 2019-06-01

 Your Gateway to Hidden Destinations 

 隐秘之门 

借着松赞在滇藏线上的数个节点,旅行作家杜冬完成了他的又一次藏地之旅。这是他滇藏线手记的第二篇,告别云南,进入西藏。

▲滇藏线,道阻且长

从香格里拉出发时,人们往往不会把滇藏线这么宏大的概念放入考虑。香格里拉使人快乐,不论是充满诗意的名字、安宁的河谷风格,还是夯土藏房的木头屋顶上飘散的炊烟。即便是在滇藏线上常年奔波的云南司机们,也学会了如何在出发时保持快乐,而不去考虑漫长的前路。从话语中引申而出的一些联想往往是这样的:“中午要到奔子栏”——于是想到了奔子栏甜蜜温暖的水果气味;“中午要到德钦”——于是想到在梅里雪山怀抱中的那个小城里一块喝酒的兄弟。

只有到了下午,在澜沧江漫长的干热河谷中飞驰时,他们才会变得有些焦虑,一遍遍地念叨着“盐井”、“盐井”这个神秘的名词。车轮子在红土上转得飞快,那个流淌着盐、面汤和葡萄酒的应许之地仿佛就在前方。

伟大的西藏、神秘的盐井。加加面、红酒、千年盐田和天主教堂会是这一天最终的嘉奖,但如果你有时间,也千万别错过路边的奖赏。时代的痕迹通过公路,如同潮水一般地洗刷和浸润着传统的岩壁。和充满史诗气氛的318川藏线相比,滇藏线上的改变更有趣,也更轻松。

▲巍然不动的或许只有梅里雪山

通往梅里之路

小藏医诊所的陈列室里摆放着切成块的药用螃蟹,还有柯子,这是藏医最重要的原料之一。药物旁有工整的手写藏文体名字,下面却没有用传统的“赤”、“隆巴”等理论解释其药理,而是格外严谨地写着:对平滑肌有镇痉作用。诊所里悬挂着药师菩萨净土的“曼唐”唐卡,佛殿内外种满了种种草药。

始建于康熙六年的东竹林寺大殿依然矗立在僧舍簇拥之中,俯瞰河谷,但盘山公路已经比寺院还高,改变了视觉上的观感。那经由几个世纪前的智者们精心设计的,从山脚下仰望寺院金顶的威严感受,如今只能是徒步朝圣者伴着汗水独享的甜美果实了。

▲东竹林寺藏宝无数

这一带正处于三省交界地带,山盘水绕,是中国西南部一个深藏于峡谷内的交通枢纽:往北是有“太阳峡谷”和香巴拉“乡城”之称的四川稻城,往西则通过盐井进入西藏。马帮经行的古道上,挂着川V,云R和藏B车牌的大货车子在狭窄的山路上喘息爬坡,轮胎上都是澜沧江河谷的红色泥土。就连手机也陷入了某种摇摆,时而收到进入云南的消息提醒,时而又提示我现在正身处四川。

巍然不动的或许只有梅里雪山。在白马雪山和碧罗雪山的簇拥之下,梅里雪山辉煌的山神宫殿展现在眼前。在夺目的雪色中,积雪、冰川和岩石沿着山脊各自向上,仿佛宏大歌剧最终汇聚于顶点。其实让我更关注的是山脚下那些细长的山路和村庄,还有围绕梅里雪山的转经者们。和前往拉萨的那些衣履简旧、目光灼热的转经者不同,梅里雪山脚下的转经者们从不背负什么沉重的包裹,女人头上标志性的红色头帕,在梅里巨大的山体掩映中,跳跃着闪烁着,更显得她们步履轻快,就像去熟悉的亲戚家串个门。

▲松赞梅里山居门前的土路

即便是观赏梅里雪山本身,如今也有了新的方法,从公路通向松赞的梅里山居只有一条土路,引擎一路轰鸣着将你带到山居的石头邸墙前。站在房间的窗前,可以望见梅里的全景,背后就是莽莽的青岗林。如果看够了雪山的庄严,在大厅里还有古老的织毯,绛红色的毯底上有梅花和孔雀,让人想起古老的波斯诗歌。

这并非胡思乱想,要知道,这条茶马之路最终经由西藏通向中亚和南亚,高原所需要及所生产的许多物资都通过这条道路进行流转。2013年,我曾经在西藏山南见到过从喜马拉雅山南边翻山过来交易的印籍珞巴人背着干螃蟹,这些螃蟹最终变成了当地藏医们珍爱的药材。扎年琴的前身从中亚向东传播,丝绸和茶叶向西传播,弦子词、黑陶和云南腊排骨火锅沿着金沙江、澜沧江河谷纵向传播,我们前方的盐井出产的红盐,同样也是这条贸易大道上的商品之一。

这方各色风格杂糅的旧织毯,挂在松赞梅里山居的墙壁上,仿佛为这条梅里雪山脚下的贸易之路和朝圣之路做一个见证:贸易和交流曾经存在,并将永远存在。

▲看得见雪山的松赞梅里山居客房

小快乐之地与天空崇拜

梅里雪山所在的德钦县,藏语意思是“大快乐之地”,但在我看来,这个小地方似乎更应当叫做“小快乐”——人们在雪山的庇佑下波澜不惊地生活,年复一年地在核桃树下面品尝红酒,将藏式白酒中加入鸡汤鸡肉并喝得大醉,弦子词旧词翻新重新传唱,藏房的屋顶上永远晒着大片的琵琶猪……在贸易之城阿墩子古城,石子路漫不经心地左右闪现,城内那座始建于康熙末年的清真寺有种时代的气息,不附历史的尘土,仿佛兴建的由头不是康熙末年驱逐准噶尔的大战,仿佛落成的日子恰好就在昨天。

德钦是如此令人快乐,以致于司机们离开时都有些不舍——路上跑的人,从古至今,谁没有在德钦留下过故事和怀念呢?他们带着眷恋,再次扎入澜沧江河谷的滚滚尘埃里,对于云南和西藏两省的界碑视而不见,汽车卷起的灰尘漫过石碑落入澜沧江,一秒就消失不见。

▲澜沧江日夜奔流

山脉一道一道地转折,干热河谷的气候让人昏昏欲睡,河谷中只有剑麻和仙人掌,视野单调,臆想中的马帮铃铛声则让人口干舌燥,前方盐井的红酒滋味也因此在脑海中变得越来越甘甜。山脉的颜色如此分明,阳光照耀处是赤褐色,驶近则看到紫色的诡异山石,体感也同样两极——太阳下热得发昏,而一旦驶入山脉蓝色的背阴处,又立刻觉得寒意浸浸。

就在这种冷与热、蓝与褐的交替中,感觉道路如同牢笼困住了肉身,唯有那些利用河谷的上升气流仿佛能长久地悬停在空中的鹰,让人感觉到羡慕,冀望能飞到那样的高度,看看这没完没了的河谷之路全景:褐色大山的间隔之中,红尘扑面的公路之上,是三条并排奔流的大河,分别流入四川、老挝和缅甸。

摆脱道路的唯一办法就是天空,这么想的绝不止我一个,我觉得古代茶马古道上的人们同样如此,道路的牢笼引发了对天空的崇拜。

就像我曾经在林芝的米日神山连夜转山,在密林和岩石的小径上累得气喘嘘嘘时,一个苯教的僧人向我展示的那样。他得意地给我看他僧袍里的蓝色坎肩,告诉我蓝色是苯教中最高的颜色,代表着天空。

一场关于盐井的《三体》式运算

终于到了盐井。气候舒服,盛产葡萄、无花果和苹果的村庄在高处,最著名的千年盐田则在干热河谷深处。虽然号称历史悠久,但这些晒盐的古建筑几乎无一是古老的:木头柱子经不住盐卤水的腐蚀,很快就需要更新,盐田表面需要平整,泥堰需要维护,小道和独木梯需要更换,甚至在江边的盐卤水井中,也杂乱地丢着几个抽水泵:以前需要人挑卤水,小心走上自家的盐田倒入,如今直接用抽水泵,只不过抽水泵也往往经不起澜沧江可怕卤水的腐蚀,有些盐井人会告诫你小心盐田上的电线漏电。

▲在盐田里劳动的女人们

有妇人穿着胶鞋在盐田里劳动,和种地很相似,只不过收获的是天地中被太阳晒干,结晶的盐粒。也和种地一样的是,盐田需要天时:虽然澜沧江不断带来滚热的卤水,干热河谷中少雨的气候也得天独厚,但太阳和风的情况仍然会决定盐粒的收获。人们需要在夜间将卤水沿着陡峭的、落满盐粒的小路挑上自家的盐田沉淀,之后等待太阳的热度将其蒸发。盐卤水逐渐变得浑浊,在表面形成盐粒的膜,之后便析出了众多盐粒,这些盐粒与澜沧江卤水中固有的红土颗粒不可分割,形成了漂亮的红色,也就是当地特别的桃花盐。

这一切都是女人的活计,她们的鞋子和皮肤在这种环境里腐蚀得很快。澜沧江西岸加达村保存的古老卤水木桶有花椒树做成的横梁,主人说,这种发白的树能够让挑水的女人在昏黄的夜间也能看得清水桶。

为何是夜间?我猜测,大概因为白天有庄稼要照料,夜间干热河谷的气候稍微不那么炎热,此外,盐田需要每一分钟太阳的热度来蒸发,不可浪费白日的时光。

因此,站在高处俯瞰时,整座千年盐田在我眼中,便仿佛一台古典时代或《三体》中的巨型计算机,成百上千的女人以自己为算子,计算着卤水和盐分的比例,河谷中太阳的照耀时间、温度和风,还有卤水结晶的时间,自己鞋子和双手腐蚀的速度等等,日夜劳作,终年不息。

▲澜沧江旁的千年盐田

这一场古典时代的伟大算术最后沉甸甸地落在骡子背上:晒干的红盐由骡子驮运上陡峭的山路,作为一种沉重而脆弱的红色货币,加入到喜马拉雅山的商业网络中,和白银、丝绸、茶叶、麝香一样计价出售。

如今在盐井当地,红盐的价格是百斤百元。即使村里人也吃着政府发放的碘盐,但对某些事物,他们依然有着盐人的坚持,比如打酥油茶时,放上红盐就会特别好吃。

▲村里的老人,他们世代都以晒盐为生

当晚,让所有漫游者充满了期待的盐井之夜终于到来,在一片欢笑与叫嚷中,三个女人围着炉灶,配合默契地制作着完美结合了口味和仪式感的加加面:一个下面,一个盛出煮熟的面条,一个向锅里投入猪肉渣。尽管免不了那些有些泛滥和俗气的景点通用笑话,比如吃完八十碗或者一百多碗面就能获得免费媳妇与若干牦牛,但所有人都很开心,即便被“明码标价”的盐井女人们也很开心,煮面的速度更加快了一些。

消食的时候,我在这栋盐井人的巨大藏房里乱逛。藏柜的抽斗沉甸甸的,一只装满了茶叶,一只装满了红盐。新贴的白瓷砖炉灶上放着全家人的相片,有戴着狐皮帽子拉弦子的节日纪念,也有带着孩子去北京上学,一家人颇有些拘束地站在天安门前的合影。墙壁上则满是藏式绘画,和汉地的图案迥然不同:蛇盘成的弓、长着鸟嘴的羽人、绘着虎皮的箭筒。

这是进入西藏的第一站,在澜沧江的某个小角落里,新的旅途已然浮现,就像照片上那些面庞黝黑、鼻梁高挺的面孔所表现的,他们拥有自己的符号和世界,他们渴望理解,但拒绝被随意理解。

滇藏线手记 | 杜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