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就这样走下去吧 陈秋菊 2017年9月6日至今,近两年时间,恍若昨天。摸着李镇西老师给我们的特别的录取通知书,好像昨天我才刚刚参加完我人生的第一次面试,为了进李镇西老师的博士工作站学习,坚持每月从乐至到成都,驱车一两个小时参加研讨和学习。 两年,我一共参加了17次活动,一次都没落下,一次都没迟到。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机会太难能可贵了,我不忍错过每一次。这17次活动,李老师为我们请来了许许多多的教育大咖,给我们做讲座,让我们听课,拓宽了我的视野,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方向。如今面临结业,我却难以表述自己这两年到底成长和收获了些什么,第一反应是自己还没有学够,还想继续学习,心中充满了不舍。 记得当初申请加入工作站的理由是自己是一名乡村教师,想见见外面的世界,需要成长,想跟着李老师一起,成为一个幸福又优秀的老师,让乡村的孩子有个更加广阔的“蓝天”。这是我的目标,现在看来,幸福是肯定的,离优秀还差了一大截。开班不久,李老师就对我们提了四个不停: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写作。两年来,我一直把这四个不停作为自己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如今这四个不停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的内心,或许我做得还不是很好,但是我一直在坚持着,不曾放弃。 关于阅读 这两年的学习里,李老师给了我们一个书单,里面有40本关于教育类的书籍,这是第一次有人告诉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读哪些教育类的书,所以很快地我便把全部的书都买下来了。40本书到如今读了16本,还没有一半,让我感觉很惭愧。但是这两年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读了许多不是书单上的教育类书籍,滚雪球似的,看了一个老师的书,觉得很好就把他其他的书找来看看。以前看书是随性的,想起的时候就看看,现在看书成了一种自我要求,一种习惯,最大的改变就是书不离身,车子上、家里的书房、卧室里、床头柜上、枕头边等能见到的地方都放了自己看的书。 所以我经常性的,同时看了很多书,这本书看了一些,那本书看了一些,觉得非看完不可的就会一口气看完。两年来,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看书的时候要用笔勾勾画画,觉得好的地方要写上几笔。回顾这两年阅读带给我的好处,那就是我认识了许多以前听都没听过的教育家,看了他们的文字深受启发,例如苏霍姆林斯基、朱永新、吴非、陶行知......他们的教育思想永不过时,现在看来仍觉得很有用。让我相信,我们教学上遇到的一些难题,在那些书上真的能找得到答案。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带给我的改变是巨大的。现在我总是有这样的感觉,要是三天不读书,心里就觉得缺少点什么,所以不管我去什么地方,包里一定有一本书。不仅如此,我还带动了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从2018年起,我们每周一起共读好书,读完大家坐下来面对面分享交流,我给他们推荐阅读教育书籍,让刚刚走上岗位的他们能够尽快地入门。 关于思考 一个不会思考的老师是不会进步的,他的成长也会很慢。这两年,我学会了自我思考,每一次出去学习听课,我都要自我反思,或许是写下当天的学习心得,或许是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以前我从来不会写读书心得和学习心得的,就算写都是为了官方的应付检查,是被动的。现在,当我听到一堂好课,听到一次振奋人心的讲座,回家的第一时间就是一边看着听课笔记一边整理记录下来,哪怕是饭都不吃,所以在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说我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这两年的讲座里,我记录了8次讲座心得,去丹麦学习的半个月时间,我每天都坚持记录了学习体会,去上海学习也是一样。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我深信不疑,2018年暑假在杭州参加马云乡村教师暑期培训的时候,杭州凤凰小学的校长缪华良给我们做了一个专题讲座,很是打动我,让我心潮澎湃,当天晚上我就写了两三千字的反思发在公众号上,没想到被我们的班主任看到了,因为他们是朋友,就及时转发给他,他给我公众号留言,说邀请去他们学校参观交流。于是第二天我去到了他的学校参观学习,他又带病和我们促膝长谈了两个多小时,至今我们保持着联系,他会把一些好的资料分享给我,也会给我提一些建议,这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如果不是那次我的反思,我们肯定也不会结这样的一段缘分! 现在我不仅上着主科,还分管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这更加需要多多思考。在我们这样一个边远的乡村学校,要改变就要在很多地方上下功夫,有时候确实是很忙,除了教学还要做其他的许多工作,偶尔也感觉焦躁和不安,但是,因为有了思考,打破了原有的一些常规,带来了更好的反响,有了更多的进步,看着学校一天天地变得更好,青年教师成长的脚步更快,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我就觉得心里蛮高兴的。 关于实践 思考的结果是行动,这两年我进行了许多的尝试,从自身来说,更加关注了新教育,这也是李镇西老师一直给我们讲的,遇见新教育,就是遇见了另外一个更好的自己。从“缔造完美教室”开始,虽然只有两年,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改变和尝试,比如我们的阅读,不仅根植于我的内心,在我学生心里也播下了一颗种子,我们的教室更美了,有浓浓的氛围,像家一样。在新网师我也选择了课程进行了学习,除了这些学习,同时我也在2018年加入了我们市里的名师工作室,那个学习更扎实,任务更重,但是我都一一地坚持下来了,积极参与,虚心学习。 我觉得这两年我的成长是拔节的,但是实践得越多,越感觉自身的不足,就像我跟朋友聊天说的,每次我学习回来都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觉得自己要学习和做的还有很多,还要把头埋低,更加努力地学习才行。 两年来,我被邀请参加马云乡村教师培训的开班发言,参加马云乡村师范生的宣讲和担任评委,邀请去甘肃天水、江西井冈山给年轻老师做讲座,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这都要感谢李老师,因为是他告诉我们:“我还能不能再向前一步。”是的,我向前了很多步,也结识了更多的优秀老师,虽然我们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但是我们因为教育而结缘。我还能不能再向前呢?或许,只有一直用奔跑的方式,才能离那个更好的自己更近。 关于写作 只有不停地反思,才能写出更多的东西来。以前我写得随心、随性,这两年,我开始有意识地写一些教育类的文章,从听课笔记开始,到讲座的记录,然后接着是我的乡村新教育叙事,小小的太阳班班级日记......因为李老师告诉我们,写作不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只要肯记录,就能熟能生巧,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作带给我成长,促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我的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从最初的一两百人到现在的近万人,在这个平台上面我结识了一些素未谋面的优秀老师,他们指正我写作的遣词造句,给我提建议,和我探讨学习。 写作的过程有时候是痛苦的,比如一篇稿子改了又改,深深地觉得自己已经江郎才尽了,同时又明白这和平时的阅读是分不开的,所以还是要多读书啊!两年来,写下来近二十来万字的文章,我时常会回头看看自己写的文字,回忆当初的情景。但是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修改,也许经过修改后会更好。 我把这四个不停在我们学校年轻教师中广泛宣传,同时也鼓励他们动笔写,2018年,我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周写自己的教学日记,上交给我批阅,我给他们修改和整理,大家都坚持下来了,第一学期,学校的六位年轻老师就写了10来万字的教学日记,然后做成了一本书送给他们做礼物。他们都很受鼓舞,所以我们一起在坚持着。 李老师说:“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示范。”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比如要有时间观念,要坚持阅读和写作。我自己觉得这些东西很好,又传递给身边的小伙伴。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语是“共同体”,我觉得不管是我身边的朋友同事,还是未曾谋面的那些老师,大家因为教育有一种联系,一起走在教育的这条美好的路上,那就走吧,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