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俗称对对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众多对联中,有一种对联被称作“无情对”。无情对这三个字听起来非常怪,对联是文字,怎么会无情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的无情对,其实是指一个对联上联和下联之间的语意没有什么联系,单纯只是对仗工整,词性相对,平仄符合。换句话说,无情对保持着对联的形式,但是内容绝不相干。我们先来举一个著名的无情对:“张之洞;陶然亭。” 上联的张之洞是清代大臣,是一个人名。而下联的陶然亭是北京的景物,是一个物名。张之洞和陶然亭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词性上,张对陶,之对然,洞对亭,可以说十分贴切了。 那么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无情对呢?首先是明代大学士李东阳的一个无情对。有一天,李东阳给朋友们起了一个上联:“庭前花始放。”这个上联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亭子面前的花刚刚开了。 想要对这个下联,也比较容易。所以那些朋友纷纷对出下联,倒也颇为工整。但是李东阳却笑了笑,对大家说:“我倒是有一个下联,诸君听听看。阁下李先生,如何?”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阁下,既为一种尊称,又指楼阁之下。李,既指李姓,又指李树。先生,既指一种尊称,又指首先长出。下联巧用一语双关,将上联对得十分工巧。 如果是从李树的角度而言,这个对联不算无情对。但是李东阳这么说,显然是把自己代入其中,也就是说这个李先生,是指人。从这个角度而言,这就是一个无情对,也因此流传深远,成为无情对的著名例子。 然后是张之洞的一个无情对:“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上联是说树木有一半枯萎了,不要去采伐了。而下联则直接说一点都不相干。而在事实上也的确不相干,纯粹是从字词来对仗的。这样的对联,读起来十分幽默,让人拍案叫绝。 当然了,树已半枯休纵斧,还有一个无情的下联:“萧何三策定安刘。”据说这个下联是清代人李慈铭对出来的。虽然也算是无情对,但是知名度显然还是“果然一点不相干”大一点。 再比如一个著名的无情对:“欲解牢愁须纵酒;兴观群怨不离诗。”上联是说喝酒的事情,下联则是说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这两者本来毫不相关,但是却被作者巧妙放在一起,可谓别具一格。 然后是,晚清时天津有个富翁曾经出了个上联:“三径渐荒鸿印雪。”拿出重金来求下联。最后被选中的下联也是一个无情对:“两江总督鹿传霖。”鹿传霖是晚清重臣,曾经担任过两江总督。这个下联和上联的这个景色描写可以说全部相关,但是却很有韵味。 晚清还有一个讽刺李鸿章的无情对:“杨三死后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上联是说苏昆名丑杨三,下联则是说李鸿章,两者之间毫无关系。当然了,后面有人附会故事,说杨三在演白蛇传时,讽刺了李鸿章,后被李鸿章报复。这其实只是民间故事,当不得真。 还有两个有关外国名的无情对很出名。一个是:“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还有一个是:“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这些无情对都是巧妙利用汉语字词的特点,塑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效果,让人意想不到,又忍不住佩服万分。 无情对虽然是一种文字游戏,不算对联的“正格”。但是这种无情对很锻炼人的才思,能够训练人们的思维,还是有不小的作用的。也因此在过去一段时间颇为流行。 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无情对呢?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分享我的文章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