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广、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 防止杂菌污染是实现生料栽培平菇高产的重要环节。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净化栽培环境 对栽培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清理消灭灭菌治虫,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引起污染的最大隐患。 菇房可用低毒、无残留的药物进行处理。 2、严格选料霉菌 发霉变质的原料不能使用,所需原料要及时晾晒干透,并贮藏于通风干燥的屋内或简易库房中。栽培前还要暴晒2—3天,以进一步消毒杀菌。栽培平菇用的主料为玉米芯,把玉米芯粉碎成大豆大小的颗粒,用0.25%多菌灵液浸24小时,捞出控水至不滴水,再拌其他辅料。 3、选用最佳配方 选用适合培养料配方,是平菇高产的关键。我们选用的是玉米芯85%,麸皮10%。尿素0.3~0.4%,磷酸二氢钾0.1%,生石灰3~4%,石膏1%,多菌灵0.1%。此种配方碳氮比为40~60:1。料水比以1:1.8为宜。用该种配方生产平菇,菌丝生产快,减少污染,鲜菇产量高。 4、正确发酵技术 发酵是玉米芯生料栽培平菇的最重要环节,它的成功能与否直接影响着栽培的成败。玉米芯通气性好,一般发酵为6天,中间翻堆4次,第一次在拌料建堆后2天,此后每天翻堆一次。具体方法是料温升到60~70℃左右,将有氧发酵层翻到新堆底层及中间,将老堆中心的厌氧发酵层均匀覆在新堆外表,对料堆严谨拍压,以免影响通气,每次翻堆后用薄膜将料堆盖住,两次堆翻中间要掀一次膜,已达到换气的目的,每次掀开1~2分钟。 5、选用优质菌株 选用适应性广,生活能力强,对基质分解力及抗杂菌能力强的优质高产菌株。应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选择不同温型品种,从感观上看,除了没有黄绿黑等色外,菌丝应是浓密、洁白、粗壮不倒伏,有弹性不脱壁。 6、加大接种量 适量加大接种量,较一般用量增加15%。采用层接配合围接。接种时中间两层用种量为总用种量的50%,最上层和四周为50%,这样可使菌种萌发后连接成网,迅速占领料面,不给杂菌侵染扰机会。 7、低温接种,控温培养 低温可控制毛霉、青霉、链孢霉等的生长,最好选择在气温15℃左右,并能维持5~7天的气候条件下接种更好。如果在大棚内栽培,必要时加盖草帘,白天遮阳降温,晚上又可保温,使温度维持在18~20℃,切忌温度过高。 8、选择适宜的栽培方式 选择适宜的栽培方式会在控制杂菌蔓延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实践证明:床栽不如砖栽、袋栽好,因为床栽料多集中,易出现高温,不但会烧苗、细菌也会乘隙而入。常出现霉味、酸味、腐败味等,一旦出现杂菌不好控制。如采用菌砖式或袋式栽培,不仅管理方便,也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偶有污染也好控制,不至于蔓延。 9、发菌出菇期的管理 发菌期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玉米芯生料栽培平菇发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料温过高和通气不良,使杂菌滋生所致。因此,发菌期要每天检查料温,打开门窗通风,减少菌砖和菌袋堆放层次,使料温不超过30℃,发菌室温度以控制在18~20℃比较安全。 出菇期要求高温供养充分,一定的光照和温差刺激,而协调出菇期通风和保湿尤为关键。现菌蕾前以保湿为主,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并注意通风,给予散射光,拉大温差,促使原基尽快发生。 原基形成后,除保湿为主外,要加强通风换气,喷水要勤,轻喷,忌向幼菇直接喷水。随菇体长大,延长通风时间及增加喷水次数,通风前先喷水,使菇房相对湿度在85~90%。 出菇期用水方法:空间勤喷,保持湿润;现盖轻喷,盖大多喷;采前重喷,采后停喷。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