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文杰先生:怎样处理制陶技术考古学中的十种关系

 历史探奇 2019-06-02


 

2019-05-20 17:09

2019年5月16日,首都师范大学2019年度考古文博系列讲座第十一讲,邀请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李文杰研究员进行题为“怎样处理制陶技术考古学中的十种关系”的学术讲座。包括北京众多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参与了本次活动。

李文杰先生自1980年起进行陶器研究,至今已近40个年头,是中国制陶工艺研究的权威专家。2018年李文杰先生曾接受采访,其主要内容为如何创建制陶技术考古学,而本次讲座的重点则落实在创建制陶技术考古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其中涉及到的十种关系。这十种关系包括:黏土颗粒大小与可塑性及收缩率大小的关系、可塑性范围与成型方法的关系、黏土泥料及胚体的含水率与工艺流程的关系、烧成温度高低与陶胎硬度大小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关系、考察实物与逻辑推理及模拟实验的关系、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的关系、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目标与路径的关系。其中前四种关系揭示了古代制陶技术的内在规律;后六种关系阐明了制陶技术考古学的路径和方法。李先生认为,处理好这十种关系,是研究制陶技术的关键。

含水率问题贯穿在坯体制作工艺的全过程,从成型、修整到装饰每一步工序都应在各自适宜的含水率范围内进行。在进行制陶技术考古学中的十种关系研究中,李文杰先生认为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关系是其中最复杂、最难处理的关系。微观与宏观研究最早运用于经济学中,制陶技术中的微观研究是通过考察与分析古代陶器上遗留的痕迹与现象,还原先民的制陶技术,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研究则是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体研究。除此之外研究古代制陶技术除了重视考古发掘资料外,还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不能局限于考古学基础方法,应对自然科学有一定掌握,保持思想活力与学术活力,不断探索。

李文杰先生的讲座结束,同学们对自身对于快轮起源的直接证据?新石器时代陶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人面鱼纹盆的制作工艺等问题进行提问。快轮是由慢轮演变发展,长江中游地区大溪文化晚期开始出现,中原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快轮技术被使用,长江下游崧泽文化晚期出现该技术,李文杰先生认为快轮制作工艺的产生是各地独立发展缺少地区间的联系。李先生还就模拟实验的含水率如何掌控、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的制作工艺问题等一一解答。

李文杰先生指出,对制陶工艺进行研究不能只局限于考古资料,进行模拟实验是掌握制陶工艺的关键所在,两者相结合,以田野考古为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多学科思维模式,动手绘制陶器,将多学科研究融入其中,融会贯通。不能固步自封,新概念、新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将会引导古代制陶技术研究进入新阶段。李文杰先生鼓励同学们勇于实践探索的,多看、多想、多写,以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收获。

(图文转自:“首师大考古”公众号)

责编:荼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