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15:27 宁波古玩城 康熙青花瓷器烧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 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 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 康熙青花瓷的造型在清代瓷器中最为丰富,器物形式变化多样,层出不穷。 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更有中西文化融合的外销瓷。 康熙一朝,官窑瓷器精益求精,民用瓷器坚实耐用,外销瓷器多姿多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清康熙青花逐珠龙纹盖罐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 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 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 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 滑现象, 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 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 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二层台''或''台阶底'' 3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 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 ![]() 清康熙青花缠枝莲纹荸荠瓶 5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 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 清康熙元年青花云龙纹香炉 6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 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北京故宫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 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 清康熙青花稚鸡牡丹纹凤尾尊 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 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 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 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 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 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 7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 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 |
|
来自: 情系故乡 > 《瓷器陶器金器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