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

 苏迷 2019-06-02

  陈其弟

  顾祖禹(1631-1692)字复初,一字瑞五,号景范,江苏常熟人,顾柔谦之子。因其先世居常熟宛溪(即宛山之溪,宛山在常熟县西南五十里,亦曰苑山,与无锡接界),被学者称为宛溪先生。他的高祖顾大栋撰有《九边图说》,曾祖顾文耀、父亲顾柔谦都通晓舆地之学。他自幼聪颖过人,好学不倦,背诵经史如流水,且博览群书。在家庭的影响下,他毕生专攻史地,尤以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的研究为精深。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顾祖禹随父避居常熟虞山,长期躬耕授业,过着“子号于前,妇叹于室”的清贫生活。虽如此,亦耻于追名逐利,走入仕途。相反,他选择了以著书立说为手段、以匡复亡明为目的的道路。父亲去世后,他迫于生计,年方弱冠,便为里塾师,曾寓居钓渚渡,投靠范鼎九。后居胶山黄守中家。“月得脩脯只六金,以半与妇,俾就养妇翁家,余尽市纸笔灯油”(《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40《杂识》)。自顺治十六年(1659)始,秉承父亲遗命,边教私塾,边开始《读史方舆纪要》的著述,“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

  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起兵,顾祖禹只身入闽,投靠耿精忠,欲借其力达到反清复明的目的。失败后,他重返故里,继续撰写《读史方舆纪要》。康熙二十六年(1687),徐乾学奉诏修《大清一统志》,因知祖禹精地理之学,在徐再三邀请之下,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修,但他坚持民族气节,不受清廷一官一职,书成后甚至拒绝署名。据《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21《顾祖禹传》记载,在此期间,顾祖禹利用工作之便,遍查徐氏传是楼藏书,为《读史方舆纪要》的修撰,积累了大量资料。经过30余年的笔耕奋斗,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前,也就是顾祖禹50岁左右时,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

  《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常简称《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关于书名的由来,作者在《凡例》中有说明:“是书以古今之方舆,衷之于史,即以古今之史,质之于方舆,史其方舆之向导乎,方舆其史之图籍乎!苟无当于史,史之所载不尽合于方舆者,不敢滥登也,故曰《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280万字。综观全书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就其性质而言,《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地理著作。有清一代地理著作层出不穷,其中,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最受后世称道。《清史稿》顾祖禹传云:“宁都魏禧见之,叹曰:此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书也!’以其书与梅文鼎《历算全书》、李清《南北史合钞》称三大奇书。”

  第二,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色彩。顾祖禹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的主要目的之一既然是为反清复明之需,当然十分注重军事的记述。着重论述州域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引证史事,推论成败得失,“以古今之史,质之以方舆”。难怪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它列入兵家,评论说:“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证。”

  第三,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其重视。顾祖禹认为:舆地之书不但要记载历代疆域的演变和政区的沿革,而且还要包括河渠、食货、屯田、马政、盐铁、职贡等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的内容。书中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多写,无关者少写,可以说是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这正是《读史方舆纪要》有别于其他地理著作之处。

  第四,就是治学谨严,考证精详。为了编撰这本巨型历史地理著作,顾祖禹先后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种地志,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同时,他也比较注重做实地考察,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重大错误。

  长期以来,由于《读史方舆纪要》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远胜于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明《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哪怕是与清代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并不逊色。江藩《汉学师承记》认为“读其书可以不出户牖而周知天下之形胜,为地理之学者,莫之或先焉。”因其编写体例便于翻检,也可当作历史地理方面的工具书使用,至今仍是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