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冷”师父遇上"呆"徒弟——由《香菱学诗》品一品菱黛个性之真味

 江畔夜话 2019-06-02

论及香菱的人物剪影,《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曹雪芹通过黛玉称香菱为"傻丫头";而后围绕着"香菱学诗",宝钗先是说她学诗是"呆头呆脑的",后戏称她是"呆香菱",打趣她是"诗呆子"等等;"憨湘云醉卧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一回,曹雪芹更是直接用了"呆"一词给香菱作考语。于是在大观园的众多女子的千姿百态中,香菱之"呆",可谓"深入人心"矣。

当"冷"师父遇上"呆"徒弟——由《香菱学诗》品一品菱黛个性之真味

再看潇湘妃子——黛玉除了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之外,她的"冷言冷语""冷面孔""冷行为"也时常让大观园里的不少人悻悻无语,自第七回周瑞家的给姑娘们送花一事,黛玉的"讥诮刻薄"、孤傲似乎占据了其个性里的主基调。

当"冷"师父遇上"呆"徒弟——由《香菱学诗》品一品菱黛个性之真味

然读者若在理解黛玉、香菱的人物个性时作"呆""冷"的断语,那就真可谓不解红楼曲的"其中味"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由"滥情人情误思游艺"的因,引出了"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的"香菱学诗"一事。细细读来,这个看似平平淡淡,零零散散的情节却包孕了丰富的内涵,所谓淡中有味,小中见大是也。然向来谈"香菱学诗"者,多关注的是曹雪芹的诗论,或引向教育,或论证学习方法,较少从性格刻画的角度对一对主角——黛玉、香菱师徒进行人物特写。

当"冷"师父遇上"呆"徒弟——由《香菱学诗》品一品菱黛个性之真味

1、 安能戏说"呆香菱"?

香菱是不是真"傻"和真"呆"呢?从其学诗一事看来,显然不是如此。曹雪芹的"春秋笔法"一直是红学家们讨论的主题。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用言此意彼的手法来写人,如写宝玉时说他"狂""傻""呆"一样,实际是"正话反说",判香菱痴、"呆"亦有此意。在"香菱学诗"一事中,香菱学诗之痴入情入理,自有一段心理渊源;而其"呆",正包含着曹雪芹对其执着、聪慧、不凡的赞语。

从心理学角度探香菱学诗之痴

香菱缘何痴迷于学诗?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直接的原因是环境的改变激发了香菱的求知欲,而根本的渊源则要追溯到她追求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望。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香菱本是乡宦人家的掌上明珠,然三岁被拐,她的从此命运被改写。香菱在人贩子的毒打磨难之下长大,后像物品一样被买卖,作了呆霸王薛蟠的妾,入住荣府的梨香院。因薛蟠调戏柳湘莲不成反被打的因机,香菱进了大观园,在众多才多艺的姐妹们吟诗作赋,结社行令的优雅环境里,她也被这份俗常家庭生活里不见的诗情画意所感染,一进园子就央求宝钗教她作诗。宝钗的一句"得陇望蜀"没让香菱灰心,她又急切切地去求助黛玉,进门就说明来意"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拜师成功后,香菱仍是抓住一切机会求教作诗之法,如见了史湘云进了园子,便抓住时机与她谈诗,两人便"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由此,足可见香菱内心求知欲望的强烈。

当"冷"师父遇上"呆"徒弟——由《香菱学诗》品一品菱黛个性之真味

"好奇心,即要求理解、认识和发现的欲望,仍然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动力之一。"香菱的强烈的求知欲来源于她在大观园里与他人的观照与比较,正如波伏娃、巴赫金等思想家、理论家提出的——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需要他者的参照,香菱正是在对比自己与宝钗、黛玉等人的诗才中,产生了学诗的强烈愿望,而在学诗的过程中,知识的积累、精神境界的提高让她产生了更高的自我实现需求——"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这正是香菱又学诗转向追求才情的诉白,也是香菱痴迷于学诗的深层渊源所在。

从香菱对学诗的一片痴中也可看出其不甘命运,不流于凡俗的可贵性格。她在未进大观园拜师前就对陆放翁"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词情有独钟,并对诗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见香菱为学诗蓄力已久。对于香菱学诗,宝玉有这样一段感叹:"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香菱经历坎坷,几经遭折,没有为昏暗的世俗磨损了意志与追求,却生出一段不卑不亢的勇气,保持着单纯乐观的品性,努力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这是其"痴像"之下的个性真味。

"呆香菱"应作"慧香菱"

香菱拜黛玉为师成功后,专注于学诗的郑重刻苦也向来为读者们津津乐道。相较于大观园中的"诗中老杜"黛玉、宝钗二人题诗时不假思索,信手拈来的从容,初入门的香菱确实相形见绌,流露出几丝"呆意"。她对黛玉的"师言"一丝不苟,悉数照收。黛玉尤推崇王维的五言律诗,杜甫的七言律以及李白的七言绝句,其次是以陶渊明为首魏晋诗家风流,这体现了黛玉独特的诗学观,然香菱原是倾心陆游等南宋诗人一脉,可见两人的审美取向是有差异的。

但是香菱对于黛玉的指导倾心接受:"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单这份"呆意"并不能概括香菱的个性,这实际上是初学者普遍的迷茫心理的外在展现,如此这般写法也体现了曹雪芹写实的创作观。而在"呆"的戏语之下,实也包含着曹雪芹对于香菱专注刻苦学诗的肯定。王维的五言律读完,香菱又"逼着"师父换杜律,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废寝忘食地读诗揣摩,并主动作诗实战,以至于后来的诗竟是梦中偶得。这种如痴如醉,精血诚聚的学诗态度让宝钗也由笑转为赞,并以此为例劝诫宝玉:"你能够象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这是对香菱之"呆"的最好注解。

当"冷"师父遇上"呆"徒弟——由《香菱学诗》品一品菱黛个性之真味

前文提到曹雪芹言此意彼的春秋笔法,小说中常常被戏称"呆""傻"的香菱,实是有一颗慧心的。香菱学诗,不只靠挑灯夜读的勤奋,还流露出其天分。"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没有文化背景的香菱没法对诗之味进行理论性的概括,但靠着思考与感悟却也能化抽象为具象,通过一首《使至塞上》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语言浅白却得要害。可见"呆香菱"实是一个颇有天资,聪明机敏的"慧香菱"。

香菱本有诗情、有诗意、有诗心,因此,一经点拨,就能够成为"诗魂"黛玉的弟子,并很快登堂入室。曹雪芹写她"傻"和"呆",恰是写她的憨态、聪颖、纯真和可爱的性格,讴歌香菱的诗性美。

2、 毋叹潇湘冷傲血

钗黛是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最受人们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对于黛玉的性情,清代评点家太平闲人竟是是用了一句"黛玉处处口舌伤人,是极不善处世、极不自爱之一人"作结,并渊结至其悲剧命运——"致蹈杀机竟不觉"。直至当代,在很多读者对于黛玉性情的评语也多见"小心眼"、"刻薄"等字眼,不少研究者也持有类似意见,认为林黛玉待人刻薄、"心胸偏狭"是导致她个人悲剧的重要原因。然而笔者认为,在没有窥探到人物性情全貌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对黛玉的性情妄作断语,一味诟病。"香菱学诗"一事中着重刻画的是一对师徒的人物个性,曹雪芹既作反语写了香菱求诗之痴,学诗之"呆",也通过黛玉教诗突出了其倾性之暖,对于我们由表入里,品味黛玉的个性真味提供了一面镜子。

香菱想学诗,首先求教的是同伴而居的宝钗,但依宝钗的思量忖度,她或许是本着"事不关己不开口"的经验,或许是囿于礼节规矩,一句话便推辞了,把香菱打发到别处考量人情。香菱随后把希望寄托在了潇湘馆里,这一面有黛玉之诗才冠绝大观园的因缘,也表现出黛玉并非是一个"刻薄之人",在大观园里是得人心的。黛玉接到了求助,表现出的是不同于宝钗的直爽:"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黛玉的饶有兴致,既是源于作诗是其之长处,但小说展现出的黛玉当仁不让,乐为人师的态度也是反映着她性情中的热情率真的一面。

当"冷"师父遇上"呆"徒弟——由《香菱学诗》品一品菱黛个性之真味

黛玉既擅长于诗,对于作诗也是既倾心又重视;对于一心求学的香菱,她更是表现出了一个师者的真诚。她既不拐弯抹角,也不故弄玄虚,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对作诗的看法。从她的一套砸烂律诗法体的"反动理论",也可看出其不囿于锁套,追求自由的少女性情。黛玉自是"心较比干多一窍",她循循善诱,为香菱指点迷津,尽管一向爱书藏书,还是慷慨解囊,将心爱的《王摩诘全集》借于香菱。黛玉既出身大家,又是大观园里的主子,而香菱本是薛蟠的妾,两人之间地位的悬殊与关系的亲密形成一种鲜明的矛盾,而拨开迷雾,我们可以看到黛玉交友待人不立尊卑贵贱的旗子,秉着真诚对真诚的法子对他人倾与心,予善意。

黛玉以倾性之暖点化香菱。对于这位刚入门的徒弟,黛玉一面真诚地鼓励;"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一面则诲人不倦,耐心负责。香菱读了几日诗,心里有了体会便来同黛玉交流,虽言语浅白,但黛玉已听出真味,"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鼓励香菱大胆地发表意见,而对于香菱的"尝试诗"也是先给予客观指导,再施以真诚的鼓舞,这份诲人不倦地真诚与善良倒也是"助长"了香菱对于作诗的痴劲儿。
当"冷"师父遇上"呆"徒弟——由《香菱学诗》品一品菱黛个性之真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直接点名籍贯的有四人,其中黛玉、香菱皆为姑苏人士。这一对苏州女子经"香菱学诗"一事显然已经结出了不同寻常的情谊,一个是善良多情,气质脱俗的"绛珠仙草",一个则是志诚气清、质纯情慧的池中荷,体味两人相吸相知的过程,便可解黛玉、香菱二人的个性真味。只是一曲红楼中,香菱的"呆意"是否令所有听者落泪怜惜,黛玉天生的一脉幽香、风流多情,是否令天下人闻之醉魂酥骨,那倒另是一段疑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