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汕头三百年简史之盐村往事

 风吟楼 2019-06-03

/欧怀琳

康熙在1662年的迁界禁海对全国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对近海的潮汕尤其是澄海更是一次摧残。1669年解除海禁,移民回迁,华坞的盐场才开始得到恢复。康熙《澄海县志》标明华坞等三盐场有五百四十七余丁,平均下来华坞有约一百八十二丁,约九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华坞盐场已经发展到迁界前的水平。这一年成立的粤海关在汕头建立“汕头口”,专堵截盐埸私盐。之前没有设立是因为没恢复过来,现在养肥了自然要杀的。

一、因鱟之名

华坞,直到乾隆《潮州府志》仍只有鱟坞之名,而乾隆澄海县志已经出现华坞的名称。坞是水边建筑的停船或修造船只的地方,作为码头应该是很早之前的事。潮汕带鱟的地名很多,如鱟窟乡、鱟湾、鱟母山、鱟壳尖、鱟门山和鱟壳淤等。唯独鱟坞被换名,可能是因为鱟坞常被使用,鱟字难写,所以用了同音的华。这从另一方面证明鱟坞在乾隆时期已经不是一个没什么人烟的小地方。

关于如何造盐,乾隆《澄海县志》的说法是,在海边筑沙坦成为盐田,把海上引入其中。晒干后,把沙挖起挖松,然后又再戽入海水,如此往复,直到整个田都是盐沙。这个过程中,鱟鱼发挥重要的作用,屈大均(1630年-1696年)的《广东新语》说:要以“以鱟鱼之壳戽水。”因为以“鱟鱼壳者,以其坚而耐咸,不易坏也。”

此后再把这些“盐”装在漏斗内,加水融化,成为盐卤(这个过程是除去杂质),把盐卤注入盐窟中。当盐卤浓度高到饭粒能漂浮的时候,再将之注入池格,也就是我们说的晒盐埕或灶田,经过暴晒就成为食盐。

台湾的盐田

乾隆《潮州府志》记,小江盐场设艚船三只。又根据嘉庆《澄海县志》,潮盐配送省城的运道是从沙汕头港出发,经佛堂,虎门,直抵广州的东汇关。可见沙汕头港起码在乾隆时期就作为一个运盐的始发站存在,并拥有自己码头。

但码头在华坞盐场设立之初就是必须的配备,否则这些盐运不出去,只是之前的方志没有记载而已。另外按照清代的制度,盐商向户部买盐引,然后向灶丁直接买盐,由官方根据数量和路途给予配引,行销各地。既然专门设卡抓私盐,可以肯定当时交易规模比较大。

二、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康熙时期的汕头其实赶上一个好时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正式开海,准许百姓对外贸易,并在“粤东之澳门(一说广州)、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分别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的机构。江浙闽粤四大海关总领各自所在省的所有海关口岸,通常下辖十几至几十个海关口岸。潮汕地区的国际贸易再次繁荣起来。

明朝末年,一个名为“渡头庵墟”的小集市在今潮州市潮安县庵埠镇悄然形成,因为没被内迁,得以继续发展。康熙年间在此设立的庵埠海关是当时粤海关第三总口,统辖潮汕地区全部16个小关口,潮汕各地商船皆云集于此。

庵埠港下游的溪东港,在康熙《澄海县志》已有记载,汕头同样位于庵埠港下游,和溪东港隔海相望,可见当时的海面还很开阔。在此期间汕头承接一定的货运量也是可以接受的假设。

康熙《澄海县志》中的溪东港

清朝从康熙五十六年(1717)开始,再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保留东洋和西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1]。清政府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沙汕头筑建炮台,沙汕头炮台多少有控制庵埠港的,不许百姓私自出海贸易的味道。这证明那时汕头港外的海面,已经是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否则也就不用弄个炮台守门了。

虽然是禁止下南洋,不过也有私人贸易,假装去南海,而后直奔南洋。但来自欧洲的船只就只能去规定的港口——广州、厦门、上海和宁波进行交易。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由于东南沿海“产米不敷食用”,加上奸商囤积居奇,各地不断发生饥民抢米风潮,清政府决定从暹罗(泰国)进口30万石大米给粤、闽、浙三省。首批大米和稻种即由樟林港进口。作为当时潮汕的主要港口,庵埠港以及溪东港应该也有过少量稻米贸易,甚至商人可以假装贩米进行其他商业活动,连带汕头港也可能受益。

庵埠、溪东、汕头三港(完全不精确示意图)

庵埠港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康熙时代,应该以内贸为主,嘉庆志书描绘的繁荣尚未出现。当然可能也有外贸,但当时的对外贸易可能局限于本地人到南洋或日本一带贩货回来,和西方国家的直接贸易并未出现。和西方国家的间接贸易,可能透过广州的十三行进行,不过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这是自由贸易的最好时代,也是汕头港发展过程中最坏的时代,这时的汕头港被庵埠港和溪东港死死压制住。在这个时间段,汕头港,如果有商船停泊也只可能是转口港。为过往船只提供点物资如淡水和粮食补充。当然这样说是排除从澄海其他地方或潮州坐船往来华坞的小商贩。

到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在大臣的反复奏请讨论下,担心闽粤地区因洋禁而引发海患,才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这时的庵埠港和汕头港才重新获得生机。尤其是到了乾隆时代,随着庵埠港的淤塞,汕头港才得到发展的机会。

在此之前,有一件很重要的事物,悄然光临潮汕地区。这个就是鸦片,按乾隆《潮州府志》鸦片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福建传入潮汕的。从此鸦片这个幽灵一直在潮汕大地上盘旋。

乾隆《澄海县志》还说沙汕头为潮阳三渡口之一,有渡船一只,行走沙汕头和石盘之间。船户的名字为陈顺兴。可见乾隆时期的汕头有很频繁的商贸往来。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渡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