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蔚蓝色的地球》教学设计

 若即若离rjrl 2019-06-0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上网、调查等多种途径查找、搜集有关地球的知识及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过程,并对信息进行初步的整理加工,做成地球知识资料卡片。 3.情感目标: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常识,感受人类在认识地球过程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 教学难点: 感受人类在认识地球过程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反馈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分别在小组和班内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小报。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地球的相关资料并制成资料卡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 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看老师带来几张宇宙中太阳系及银河系的图片,让他们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首先感受到宇宙中星球都是如此的渺小。 2.在这茫茫宇宙中,在这无数颗星球中,只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你知道它是谁吗?对,它就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唯一个存在生命的球体——地球。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生命的摇篮——蔚蓝色的地球。 (师随机播放播放在宇宙中地球转动的影像,画面最后定格在地球的全景图。板书:1蔚蓝色的地球)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走进地球 1.当你看着画面定格在地球全景图上,此时你最想知道地球的哪些知识?(学生质疑,教师随即归纳质疑,板书问题) 海陆分布? 地球 大小? 形成的原因? …… 【设计意图】 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紧接着播放地球在太空中飞行的视频,画面最后定格在地球的全景图,由此引导学生去质疑:看到这张地球全景图,你最想知道地球的哪些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去了解地球相关知识的欲望。 2.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通过阅读书上92、93页,也可以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通过阅读明白了刚才质疑的哪个问题? 3.围绕以上质疑,学生交流汇报。 4.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我们生存的地球。现在,地球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 (美丽、神秘……) 【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此进入下面教学环节:去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解决质疑问题:地球海陆是怎样分布的?地球有多大?它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学习、探究,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地球,宇宙中地球如是渺小,而我们在地球上生活,却感受地球如此巨大,从而形成鲜明对比,感受到地球是一颗美丽、神秘的地球,更加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的好奇。把多媒体教学资源引进课堂,给学生营造出声像同步,能静能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生动化,形象化。 活动二: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师过渡:是啊,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它的美丽让我们震撼,它的神秘更引发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它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刚才我们所了解的地球知识,都是前人探索的结果。现在我们说起来简单,可是我们人类在曾经的探索之路上却是异常的艰辛,现在大家想不想跟老师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 (1)阅读书上94页,想想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不同时期们采用哪些方式来探索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 (2)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回到1519年,与麦哲伦通行,来一次环球之旅。 (3)请速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读完后说一说从麦哲伦的事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想不想重温麦哲伦的这次伟大航行?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谁愿意带着大家共同来重温麦哲伦的伟大航行?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播放幻灯片:古人在探索过程中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 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解说、表演等方式带领大家重温麦哲伦的环球路线,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主体参与,多向互动。 我们了解了麦哲伦的航行故事及其环球的路线后,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 因为地球的神秘,引发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不断地探索,自然导入下面的教学内容“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学习《麦哲伦环球远航》时,通过小组合作,读文交流,小组合作表演麦哲伦环球过程,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挖掘出故事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们对麦哲伦及船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领悟得比较深刻。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突破本课教学重点——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师过渡总结:麦哲伦虽然没有荣归故里,但是他对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不断地去探索我们的地球。时至今日,人类已经不再局限于站在地球上研究生命的摇篮。现代人们对地球的探索更加广泛和深入。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展示大家所搜集有关人类进入太空探索以及了解的地球更多的知识。 2.分享现代人对地球的探索。 (1)小组分享、交流搜集的有关现代人对地球探索的资料。 【设计意图】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无疑,调查、搜集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这一课中,学生分享了课前搜集有关地球的知识,以及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故事,既锻炼了学生调查访问、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为课堂上开展活动做好了准备。 (2)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3)学生将搜集制作的资料卡片张贴在“地球小报”上。 【设计意图】 《地球小报》的张贴、展示,激发学生今后对地球知识的搜集、了解一直延续下去,拓展了教学空间。 3. 人类未来对地球的探索。 (1)通过分享我们知道了有关地球的更多知识,可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谁来说说你感兴趣的未解之谜是什么? (2)全班交流自己所感兴趣的未解之谜。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交流自己感兴趣的未解之谜,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人类的执着与追寻真理的精神是需要他们继承的。使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间探索更广阔的科学空间。 4.师总结:老师希望大家将前人对地球探索的精神传承下去,现在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智慧继续走进地球、探索地球,珍惜、关爱我们的伟大的地球。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直观的形状由下向上向外发散,预示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不断地探索,探索越来越广泛。板书最上面归纳、列出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像质疑的问题,板书到黑板,有利于学生明确问题去学习、解疑。“......”代表有关地球的知识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我们大家将前人对地球探索的精神传承下去,现在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智慧继续走进地球、探索地球,珍惜、关爱我们的伟大的地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