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清代得到较大改变的石栏杆是怎样的

 江山携手 2019-06-03

石栏杆在清代时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和发展。第一就是强调了望柱的作用,每一个标准段都是以望柱来收束,因为石材的长度有限,过长易于折断,增加望柱是十分合理的。栏杆的高度不作规定,而以望柱的高度为基准来决定各个部分的尺寸和比例。每一标准段的高度与长度的比率从宋代的I:2.55改为I:2,八角形的望柱变为方形,柱身简化,柱头的装饰却加高。寻杖和栏板粗壮得多,这样在构造上和形式上较合乎于石材的性质,虽然基本形状还是有点类近,可是显然己经表现出木构和石构之间材料形状的不同了。

“清式钩阑”的望柱高度是按台基的高度而决定的,其他各部分的用料尺寸由“长身柱子”而来。按《营造算例》的规定:“长身柱子高按台基明高二十分之十九。下榫长按见方十分之三。见方按明高十一分之二。柱头长按见方二份。如殿宇台基月台安做。高按阶条上至平板枋上皮高四分之一即是。”由此看来,这个时候把栏杆在立面构图上的意义看得比本来的功能意义更重了,望柱间的构造被看作是一整片的栏板,己经不再是组合式的构件,不过栏板的形式还多少保留有宋式钩阑的形状而己。栏板的高度因台基的高度而变化,不再是固定于适合于用作扶手时的尺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