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天赐为何将一首诗改了又改?

 昵称413468 2019-06-03

当天的晚些时候,苏天赐对该诗又做了修改:『朝霞举天醒,春草随意青。卅年寻旧梦,攀山逐云影。荆丛辟通道,何计素丝新?云深雀更啭,峰高花愈明。吴宫迹何在,越地紫烟轻。千帆逐波走,孤鹜入苍冥。』

苏天赐 太湖村庄 纸板油画 24cm×15cm 1978 苏天赐家属藏

在最新的版本中,有三处值得。首先,将『存旧句』又改为『寻旧梦』,寻觅三十年前的旧梦——还是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杭州岁月。由此可以推断,苏天赐的杭州旧诗写的一定是有关西湖的,他是由太湖而及西湖,寻梦的地点虽在太湖,但相似的景色使他梦回思绕,回到了他的西湖,回到了杭州岁月。

苏天赐 茶场 布面油画 72cm×52.5cm 1962 南京博物院藏

其次,他又将『荆丛觅通道』中的『觅』字改为『辟』,从最初的『有』到『觅』,再到现在的『辟』,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梯度,也表明了诗人态度的转变和认识的深化。所谓『有』,是指天生的,自然生成的;所谓『觅』,则要花费精力去寻找;而『辟』字在这里所包含的则是一种富有牺牲精神的奋斗了,所以才有后一句的『何计素丝新』意志表态,这比前面的『唯珍鬓犹青』显得更有决心和力量。这里三个字的递进转折,清晰地表明了苏天赐在他的诗歌中对艺术创新予以精准表述的过程,也是他对艺术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苏天赐 插秧 布面油画 51cm×71cm 1955 南京博物院藏

最后,苏天赐在诗中增加的两句『吴宫迹何在,越地紫烟轻』,或许是他在面对太湖时产生的沧海桑田的历史感悟,使诗歌成为一个厚重与虚无交合的矛盾体。

苏天赐 湖畔 布面油画 39cm×79cm 约1955 南京博物院藏

两天后,也就是一九七八年一月 二十日,苏天赐对诗歌又做了修改:

『朝霞举天醒,春草随意青。卅年逢旧梦,登山读云影。吴宫绿无迹,越地黛烟轻。荆丛识新径,何计素丝新?云深雀更啭,峰高花愈明。千帆逐波走,孤鹜入苍冥。』

苏天赐 好溪 木板油画 28cm×41cm 1979 苏天赐家属藏

对照原先的版本,可以发现诗人将『寻旧梦』改为『逢旧梦』,从『寻』到『逢』,他似乎是想表达这样一层意思,即昨日重现,旧梦萦回是一种偶发,一种邂逅,并非刻意寻求。而将『逐云影』改为『读云影』是把原先的一种行为动作转换成一种心智的活动,因为『读』是一种用心用脑的行为。其实,苏天赐对自然从来都是在用心地读而不是简单地去看,所以他才能真正地把握到自然的精神,聆听到天籁之音,从而艺术地去表现自然。

苏天赐 夹江 木板油画 38cm×54cm 1979 苏天赐家属藏

至于又将『荆丛辟通道』改为『荆丛识新径』似乎是在暗示他已经找到了『葵花宝典』,触摸到了艺术和自然的脉搏。的确,一九七八年正是他沉寂三十年后的苏醒年代,从他那时候的作品来看,一种富有新气象、新境界的艺术风格正在孕育之中,而一九七九年创作的《富春江的早晨》正是新风格的宣言书,苏天赐迎来了艺术生命中的第二次高峰。

苏天赐 富春江晨渡 木板油画 54cm×39cm 1979 苏天赐家属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