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最会伪装的皇帝,一辈子低调不干大事,却被称为千古一帝

 swchj 2019-06-04

大家好,这里是专栏《中学大历史》,一个围绕中学历史教材讲历史的专栏,今天我们继续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朝最会伪装的皇帝,一辈子低调不干大事,却被称为千古一帝

上回我们讲到汉文帝小心谨慎,把自己的儿子刘武安排为梁王,又拆分了齐国跟淮南国。但依然还有两个强大的藩国,一个是楚国,一个是吴国。

要解决这两个藩国就更为困难了。汉文帝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去处理这些血亲了。从他在代国接到自己被选为皇帝的那一刻起,他就被包围在各种势力中,他小心翼翼,从不激进,也从不妄想一下解决所有的问题,他总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一点点去调整他的帝国。

为了应对那些黑暗中的对手,他极力压抑着自己的欲望。

有一年,他想做一个露台,召来工匠一算账,预算要百金。汉文帝叹了一口气,“一百金是十户中产之家的资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已经感到惶恐,又何必再修这一个露台呢?”

在为帝的二十三年里,他没有增修一处宫室,车马这些待遇没有任何的增加。他所宠幸的慎夫人所穿的衣服没有拖曳到地上的,帷帐上没有文锈,普通的不像得宠的妃子。

到了他去世的时候,山陵只用瓦器,不用金、银装饰,不起山,不起坟。

了解汉文帝的人,会发现他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

他有着残忍的一面,面对任何会影响他统治天下的人,他绝不会心软。

史书中没有记载他四个嫡子的离奇死亡,但记下了他舅舅的去世。

薄昭是被汉文帝直接逼死的。

有一次,汉文帝收到消息,他的舅舅薄昭把他派去的使者给杀了。

这是文帝年间的一件怪事。薄昭为什么突然要杀天子的使者呢?不少演义故事想不通这里面的原因,只好随便给薄昭加了一个“依仗权势、无恶不作”的名头。

汉朝最会伪装的皇帝,一辈子低调不干大事,却被称为千古一帝

事实上,薄昭可能并不是这样的恶人,他一直是一个低调的人。在史书上,这位国舅爷只露过两次脸。

第一次是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接到周勃陈平的迎立信,是薄昭驰马入京,跟周勃取得了联系,确定周勃们不是大忽悠,然后回来劝汉文帝抓住机关马上进京。

第二次是周勃入狱,最终由薄昭出面,走了汉文帝母亲溥太后的路线,最终力保周勃无罪释放。

除此之外,薄昭相当低调,从来没有干涉朝政,被封侯后,也一直在地方呆着,没有半点进步一下成为权臣的意思,而且只是杀一个使者,也不是非死不可的大罪,要知道,汉文帝自己的儿子曾经一棋盘把人家藩王的世子给活活砸死了,最后什么事也没有(这个事情以后说)汉文帝要救自己的舅舅,不过一句话的事。

可是,汉文帝没有半点挽救舅舅的意思。

唯一的解释是,薄昭接错了单,他不应该接救周勃的这个副本。他拿了周勃的钱,帮助周勃脱罪,又走了薄太后的路线,展示了一位国舅爷应该有的门路。可这种门路却是汉文帝最忌讳的东西。因为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吕氏一族。

汉文帝之所以成为皇帝,就是军功集团看中他的舅家为人低调。现在他的舅舅竟然有决定功臣生死的影响力,再搞下去,会不会出来第二个吕氏?

汉文帝必须要给军功集团一个交待。于是周勃活,薄昭必须死。

而且处死自己的舅舅时,汉文帝玩得太腹黑。要处死一个人不过一杯毒酒或者一刀的事。可汉文帝决定玩点新花样。他先是派大臣去跟薄昭喝酒,意思是这个事情就不要搞到撕脸皮这个地步了,你就看着办吧。

怎么看着办?当然是自尽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刑不上大夫,不是说不能对大夫用刑,而是大夫要自觉,犯了罪,自己赶紧自我处理得了,别麻烦派出所。

这个主意还是贾谊出的,还跟周勃有点关系。

周勃被宣布无罪释放后,曾经说了一句话:自己曾经指挥过数十万兵马,现在才知道一个狱卒的可怕。

大概这句话传到了贾谊的耳里。贾谊一琢磨琢磨出一个道理,连忙告诉汉文帝,说王侯将相都是辅助皇帝治理天下的人,他们犯了事,如果把他们扔给狱卒,让他们跟平民百姓一样接受刺面、割鼻、剃须发、断脚、笞打、辱骂、斩首示众等刑罚,那他们就没有威严了,老百姓就不会信服他。所以对犯错的官员,应该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我了断。这样也可以激起臣子的自尊心。

汉文帝觉得有道理,就此下令以后大臣犯罪,自我了断就好了。所以,我们在汉朝的史书中,经常发现大臣大将甚至皇后太子自杀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从汉文帝这里开始的。

而汉文帝没想到,第一个做实验的就是自己的舅舅。

可能是方法处于实验阶段,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这些待罪高级干部往往不愿意配合。

薄昭就不愿意配合死。酒也喝了,话也劝了,可薄昭就是不去死,大概还想着自己的姐姐毕竟是当朝的太后,自己毕竟是皇帝的舅舅,应该还有挽救的希望。

看来,这位舅舅还是不了解自己的外甥,他要是普通的高官,说不定还有救,但他偏偏是皇帝的舅舅,那就必须得死。

看到舅舅不死,汉文帝也很执着,每天派一批大臣到薄昭家里去,穿着很特别:丧服,一进见就大哭,好像是去奔丧一样,就差问候一句:你怎么还不死了。

每天面孔不重样,保证薄昭活着比死了还难受。最终薄昭终于明白自己没救了,自杀了事。

为了打消外界对外戚势力抬头的疑虑,汉文帝毫不手软,再亲的人他也下得去手。

可是,汉文帝又有仁慈的一面。

有一年,大汉朝出了一件著名的刑事案件。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按律要处以肉刑。

所谓肉刑就是对你的身体实行惩罚,包括但不限于黥(刺面并着墨)、劓(割鼻)、刖(斩足)、宫(割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人都享受过这样的待遇,比如军事家孙膑原本不叫孙膑,只是被同门师兄庞涓陷害享受膑刑,所以叫孙膑。还有汉初三大名将的英布也叫黥布,就是因为他受过黥刑。

淳于意被押解到长安时,家里五个女儿围着他哭。他叹了一口气,说生女儿不管用,关键时刻没有一个儿子出来撑场面。

这时候,他的一个女儿淳于缇萦站了出来,自愿跟着父亲到长安。

汉朝最会伪装的皇帝,一辈子低调不干大事,却被称为千古一帝

到了长安之后,淳于缇萦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表示父亲犯了罪,按律应该处以肉刑 ,但是被以肉刑的人会留下终身的残疾,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做官婢,替我父亲赎罪。

汉文帝看了后,大为感动,随即下令废除肉刑。

于是,缇萦创造了一个中国史法史的奇迹,上访的路上没人拦她,到了长安还能直接写信写到皇帝面前,写到皇帝面前皇帝还批了。

托她的福,用了上千年的肉刑被废除了,不过,在执行的时候,出了一点问题。

肉刑被废除,总是需要另一种刑罚来代替的。汉文帝安排任务, 让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去商议一下。这其中,冯敬是个武将,他哪里懂什么律法。汉文帝也是清楚的,所以安排宰相张苍帮助处理一下。

张苍绝对是专业对口了,他曾经是荀子的学生,跟两位法家大师韩非子、李斯是同门。但也恰恰是这个专业对口,让汉文帝的刑法改革有点变了味道。

两位琢磨了一阵,提了一个方案出来,原本要处以黥刑的,改成男的去修城(城旦),女的去舂米,变成劳改犯。原本要割鼻子的,改成打三百下,原本要斩腿的,改成打五百下。

好像是减轻了,尤其是处罚变成可逆的了,不像刺青砍腿,没办法恢复。

但一执行起来,就发现有问题了,问题出在打上面,法律又没有规定这一鞭打下去要多少牛顿,所以好多人熬不过五百下,打到半路就打死了。

原本只是砍腿,却变成了送命。这还是司法进步吗?

其实还是。因为肉刑属于奴隶制刑罚,肉刑施刑以后无法恢复,它的目的是使受刑者被排斥到社会正常人群之外,是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被剥夺的标志,是奴隶制的刑罚。而鞭打虽然容易致死,但挺过去了是可以恢复的,提起裤子一个月后又是好汉一条,所以属于封建社会的刑罚。

这一刑罚的改变也为后面的继续改变铺平了道路,因为已经完成了质变,后面只要量变就可以了。到了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当皇帝后,进一步减轻刑罚,打五百的改成打三百,打三百的改成打两百,后面发现还是容易打死人,就再各减一百,还规定打屁股的竹片不能太厚,中途不能换人打,渐渐地,打死人的事情就变少了。

那么,汉文帝就没有发现打死人的事情吗?为什么他不能直接一步到位呢?

这应该还是出于谨慎。每一个制度的调整,汉文帝都要观察各方的意见,宰相给他提了一个打折的方案。想了一下,他还是忍了。

而且奇怪的事情出现了,虽然张苍给了他打折的方案,但效果却出奇的好。从那以后,刑罚的案件大量减少,最好的一年,全国只有四百起案件。

这是为什么呢?

汉文帝不得不再次审查张苍的方案,这时,他从中才看出专业就是专业。

把肉刑改成笞刑,这可以感化那些原本就老实的人,减少他们犯罪的机会。而那些惯犯,他们原本就不怕什么肉刑,尤其是在脸上刻字的黥刑,长头发一遮,谁能识我黑社会?像汉初的黥布,脸上刻了字一点也不耽误他造反。

而把黥刑改成笞刑,那可是要送命的。

张苍的改动,让原本善良的能够感恩,让恶的能够畏惧,这是真正的法学大家。而汉文帝的高明之处,是在自己的方案被打折之后,能够平心静气的接受。

纵观历史上那些被人称颂的帝王,大多数并不是天纵之才,而往往是那些怀有敬畏之心的帝王。

可以说,汉文帝的一生,是忍耐的一生,是敬畏的一生。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开疆拓土的壮举,面对骄横的大臣,他只有劝慰,面对骄横的藩王,他只有安抚,就是面对屡屡进犯的匈奴,他也是委屈求全,从来都没有发起一次主动的进攻。

他没有对大汉帝国做大的调整,也没有建立什么影响千古的制度。

他不过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做了一些事情,废除了连坐制以及肉刑,将田税降到了三十税一,徭役减为三年一次。他只不过放开了山林川泽,允许私人开采。

很多年以后,当人们提起削藩,多会提起他的儿子汉景帝,提起开疆拓土,多会提到他的孙子汉武帝。

可是,谁也无法抹杀他的功绩。所有人都清楚,汉景帝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基础都在汉文帝身上。没有汉文帝做的这些小事,他们就无法完成那些耀眼的功绩。

其中的秘密在哪里呢?

在人心。

汉文帝所做的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使秦汉之际风云剧变的社会变动开始放缓脚步,经历了数十年的动荡,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耕种一片田地,建立一片家园。当人心思定之后,那些野心勃勃的藩王再想掀起血雨腥风,都是在逆势而为。

也只有中华这片土地成为百姓的家园,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子弟送上疆场,跟随着卫青霍去病深入万里荒原,去追击帝国的敌人。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身后是亲人的乐园。

公元前157年的夏天,统治了天下二十三年的汉文帝在未央宫驾崩,遗诏中特别嘱咐大家不要悲伤。因为我没有什么德行,也没有帮助到百姓,如果再让大家为我哭丧,那就太对不起天下人了。你们该嫁娶的嫁娶,该喝酒的喝酒,该吃肉的吃肉……我的霸陵周围的山川保持原样,不要去改变它。后宫的妃嫔,从夫人以下到少使,都送她们回家吧。

一生谨慎的汉文帝到死前的一刻,也依然保持着谦卑。

虽然有人认为,比如我,认为他本质是一个腹黑的皇帝,他只是为了安全运转他的帝国才选择了谦逊。但是,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伪装谦卑,那他就是谦逊的。

而他的谦逊也没有让他的帝业黯淡,反而益加显得他的伟大。他以他的低调,他的谦让,成为了三代之后的第一位贤君。

好了,汉文帝段就跟聊到这里,点下面的横条关注《中学大历史》,接下来,我们聊聊更腹黑更狂野的汉景帝以及最为狂野的汉武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