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湘文化传奇:一方水土改变一个国家

 茂林之家 2019-06-04

湖湘精英崛起,是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一个重大的文化现象。从一个普通的内陆省份,一变而为“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到底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孕育出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这样一批叱咤风云的巨人?

湖湘文化传奇:一方水土改变一个国家

三千年前,古越人在湘江一带生养栖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曾在这里设立军事重镇;秦代设长沙郡;汉代置长沙国。此后,建造在湘浏交汇处的这座城市,就以长沙闻名于世。

作为湖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长沙的山(岳麓山)、水(湘江)、洲(橘子洲)、城(长沙城),演绎过无数让山川变色的传奇。

岳麓山下的湘江堤岸,有座青铜雕塑:一条小舢板,船舱上一位老人坐着,另一位器宇轩昂的年旧人双手抱胸站立。这便是林则徐与左宗棠的星沙夜话。

1850年1月3日,从云贵总督任上回乡养病的林则徐特地绕道长沙,停泊在岳麓山下,派人到十里外的湘阴东乡柳庄,请左宗棠来见面。当晚,左宗棠和林则徐彻夜畅饮倾谈。据说,林则徐预料日后沙俄会在新疆闹事,将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交给了左宗棠。后来,左宗棠率大军抬棺收复西域,湖湘子弟满天山,实有这样一层渊源。

左宗棠是一位奇人,20岁中举,写对联自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三次上京应试不第,便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这一年,他37岁,只是一个隐居乡间的小小举人,名满天下的朝廷重臣林则徐慧眼识才,迂道来访。那是一个什么时代?一些什么样的人物?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湘江夜话后,林则徐回福州养病,同时向政界友人和朝廷推荐左宗棠的才能。不久,广西发生天地会起义,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前往督办军务,不幸于1850年11月22日在广东普宁病逝。

一个多月后,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其进军路线为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最后定都南京。太平天国运动给湖南士子带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激励他们行动起来,奔赴国难。太平军攻打长沙时,左宗棠攀绳翻上城墙,入了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府;其他人则开始组建湘军。

湘军是一支奇怪的军队,书生领兵而建武勋。多数湘军领袖,如曾国藩、刘蓉、江忠源、胡林翼、郭嵩焘、罗泽南,均为岳麓书院学生,笃信程朱理学,经世务实,所以又被称为理学经世派。待到太平天国平定,以战功起家的湘籍高官遍布全国,包括14位总督和13位巡抚。时人惊呼:三分天下,湘人已据其二矣。

湘军集团是岳麓书院的无上光荣。只有这样一所以理学为宗的千年书院,才能培养出如此一支为了信念而屡败屡战的卫道大军。随着湘军无敌于天下,湖湘文化也被公认为救国的最后武器。

湖湘文化传奇:一方水土改变一个国家

湘军打出了湖南人的威风。甲午战争中,湖南人又出来救中国了,但这回颇让国人失望。谭嗣同说:“湘军与日本战,大溃于牛庄,湖南人始转侧豁悟,其虚骄不可向迩之气,亦顿馁矣。”岳麓书院的书生卫不了道,于是,有时务学堂的师生搞维新。

1897年10月,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谭嗣同等人发起创办时务学堂。湖南人并没有真的谦虚:“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立,则中国存。用可用之士气,开未开之民智。其以视今日之日本,宁有让焉?宁有让焉!”

这是一所新式学堂,中西并重,由熊希龄任提调(校长),梁启超和李维格分别任中、西文总教习,不久成立南学会。这所享誉全国的学校存在时间不过一年(注:戊戌变法后改为求实学堂)。

时务学堂聚集了湖南最激进的知识精英。当然,他们多半还是从湘江对岸那所古老书院叛逃而来。唐才常、沈荩、熊希龄在岳麓书院或湘水校经书院学习过,谭嗣同最亲密的老师欧阳中鹄出身于岳麓书院。然而现在,他们的思想已非传统书院所能容纳,所以自立门户,另辟蹊径。

谭嗣同说:“今中国之人心风俗政治法度,无一可比数于夷狄,何尝有一毫所谓夏者?”这是全盘否定中国文化论。易鼎嫌孔子纪年也属多余,主张“改正朔,易服色,一切制度,悉从泰西”。这是最彻底的全盘西化论。比“五四”时期最激进的主张早了20年。

保守的岳麓书院吓坏了,出来卫道。1898年6月底,岳麓书院学生宾凤阳等联名上书山长王先谦,攻击时务学堂的学说。7月10日,王先谦联合地方绅士十多人递上《湘省公呈》,指控梁、谭等人是“得罪名教之乱臣贼子”,要求整顿时务学堂。

时务学堂方面也不示弱,熊希龄提出整顿通省学堂,有学生向巡抚递上《禀词》,请求严惩宾凤阳毁谤。一时间,湘江两岸这两所著名学府,相互攻击,硝烟弥漫。

最后,是政治现实决出了胜负。谭嗣同为戊戌变法掉了脑袋,1900年唐才常发动反渭自立军起义,英勇就义。时务学堂遣派赴日留学的百余位学生,许多人成为自立军起义和辛亥革命的中坚。

年龄最小的学生蔡锷,后来在云南率先发动护国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称帝。湖湘文化一向强调为理想而躬身实践,万死不辞,时务学堂的师生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时务学堂打开了湖南人的视野。毛泽东指出:“中国维新,湖南最早。丁酉戊戌之秋,湖南人生气勃发。新学术之研究,新教育之建设,谭嗣同、熊希龄辈领袖其间,全国无出湖南之右。”落后的湖南,一变而为全国维新先进。

湖湘文化传奇:一方水土改变一个国家

主张维新改良的时务学堂失败,迫使下一代湘籍精英寻找其他的救国道路,那就是暴力革命。

1904年,黄兴、宋教仁、章士钊、陈天华等人在长沙组织华兴会,密谋武装起义,其主要成员后来流亡日本,与孙中山等人组成革命团体同盟会,最终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而在武昌起义爆发时,一位名叫杨昌济的湖南人正在英国苦读。他意识到自己肩负更重要的使命。“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这副对联透露了他的抱负:培养下一代精英,杷湖湘文化推上巅峰。

杨昌济受过那个时代最全面的教育。他先在城南书院读书,后来进了岳麓书院,但他又是南学会的“通讯会友”,与时务学堂这批人精神相通。1903年东渡日本攻读教育学,再赴英国攻读哲学、伦理学。

1913年回国时,湖南都督谭延闿请他出任教育司司长,他却宁愿去学校当教员,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数年。1918年,被蔡元培聘去北京大学当教授。1920年去世。

第一师范的前身城南书院,虽然没有岳麓书院名气大,但也出过左宗棠、黄兴这样优秀的人才。改为第一师范后,集合了众多志向远大的湘省精英,成为令人瞩目的学校。该校列出的名人榜出现了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时、李维汉、萧三、徐特立、杨昌济、李达、周谷城等人的名字,仿佛一所培养领袖的党校。

第一师范聚集了一批思想开明的教师,其中杨昌济最有人格魅力。“他在日本留学6年,又在英国留学4年,但始终不离中国的理学传统,喜讲周、程、朱、张……”。他的门下集合了众多充满朝气和理想的年轻弟子。

蔡和森全家住在岳麓山下的周家台子,是租来的守墓庐屋,荒凉冷清。星期六下午,毛泽东经常与学友游过湘江,在蔡和森家纵论时局,有时也上岳麓山爱晚亭露宿。

1918年4月14日,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在蔡和森家成立了新民学会。名字是萧子升起的,取意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宗旨为“革新学术,砥厉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改造中国与世界”;会规为:“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当天参加成立大会的有萧子升、蔡和森、毛泽东、何叔衡、张昆弟、罗章龙、萧三等人,共推萧子升为总干事。

两三年后,新民学会的许多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蔡和森、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任弼时、李富春、向警予、蔡畅等人成为政治领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