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理论逻辑是什么?

 wenxuefeng360 2019-06-04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理论逻辑是什么?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庄子在《庄子·外篇·胠箧第十》有这样一句话:“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这其中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拥有着非常的知名度,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常常被许多文人墨客拿来解读,但这些人的解读中又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但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就是:“圣人不死,大的盗贼也就不会停止出现”。初一听一头雾水,风马牛不相及,百思不得其解,仔细一琢磨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这不就是古代哲学家所努力追求和提倡的“道法自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具体运用实例嘛。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理论逻辑是什么?

一阴一阳之谓道

庄子的这种看法,来源于他的齐物的思想。什么是齐物?齐物就是取消事物的差别,从终极目标上来看,生与死是一样的,富贵与贫穷是一样的,孝顺与不孝顺是一样的,聪明和愚笨是一样的,所以“圣人”和“盗跖”也是一样的。庄子认为“道法自然”,世界是自然而然的,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没有什么道德价值之说,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人自己造出来的,是人的立场判断造成价值的对立,而这种对立是相互依存的。

就如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因此关于人性善恶告子曾和孟子有一场辩论,告子说:“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意思是说人本性就像穿流的河水一样,并没有善和恶之分,而是要看后期的引导,后天的引导决定了一个人的善与恶,就像流水一样,它是往东还是往西流,要看怎么去引导?王阳明倡导致良知之说,是主张性善的,而他教人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种说法与告子是相同的。告子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也就是说,人性是可善可恶的,这才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者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理论逻辑是什么?

道家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有着一阴一阳的两个极端,大盗的出现往往就会伴随着许多圣人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同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形成一种对立之势。凡事总有对立面,贫与富相对应,贵与贱相对应,如果有品德极为高尚的圣人,必然会有与之相对的道德缺陷之人。你认为有圣人,那么圣人的反面就是盗跖,你认为有真善美,那么必定会存在假丑恶。要是取消了这些人为的道德判断,大家就做一个无欲无求的自然人,这样既没有了圣人,也没有了盗跖。理想的社会就如同一个“橄榄球”模型,社会阶层结构中极阴极阳的“圣人”和“盗跖”只占两端很少的部分,中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阶层却相当庞大。从社会学意义上说,社会的进步会使中间阶层逐渐的壮大,使得两端对立的极阴极阳的部分逐渐向中间阶层靠拢,进而消除“橄榄球”两端最尖锐的部分。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理论逻辑是什么?

橄榄球社会模型图

理想的社会情况就是达到道家理想中真正的无为而治,这样每个人的思想境界都差不多,没有明显的差异,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圣人,更不存在所谓的盗跖。在庄子看来,当天下不再需要圣人之时,就是大同社会之日,自然也不会有大盗,反过来辩证的看也是一样,当天下不再有大盗之时,也就没有圣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圣人也就自然归于平静的社会人,故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