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称为唐代第一诗

 老鄧子 2019-06-04

                                 【文化讲坛】

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称为唐代第一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作者唐代崔颢,出生于公元704年,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古称汴州)。在开元十一年唐公元723年,崔颢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开篇一连用了三个黄鹤。为什么还能称为唐代第一诗。
    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提笔本欲赋诗,一见崔颢此诗,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李白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在《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诗境浅说》:此诗向推绝唱,而未言其故,读者欲索其佳处而无从。评此诗者,谓其'意得象先,神行语外',崔诗诚足当之,然读者仍未喻其妙也。余谓其佳处有二:七律能一气旋转者,五律已难,七律尤难,大历以后,能手无多。崔诗飘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佳处在格高而意超也。黄鹤楼与岳阳楼并踞江湖之胜,杜少陵、孟襄阳登岳阳楼诗,皆就江湖壮阔发押。黄鹤楼当江汉之交,水天浩荡,登临者每易从此着想,设崔亦专咏江景,未必能出杜、孟范围,而崔独从'黄鹤楼'三字着想。首二句点明题字,言鹤去楼空,乍观之,若平直铺叙,其意若谓仙人跨鹤,事属虚无,不欲质言之。故三句紧接黄鹤已去,本无重来之望,犹《长恨歌》言入地升天、茫茫不见也。楼以仙得名,仙去楼空,余者唯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耳。谓其望云思仙固可,谓其因仙不可知,而对此苍茫,百端交集,尤觉有无穷之感,不仅切定'黄鹤楼'三字着笔,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通篇以虚处既已说尽,五六句自当实写楼中所见,而以恋阙怀乡之意总结全篇。犹岳阳楼二诗,前半首皆实写,后半首皆虚写,虚实相生,五七言同此律法也。

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和江汉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首推唐代诗坛巨星、号称'诗仙'的李白。李白青少年时代在江汉地区漫游十多年,因而自称'少长江汉'。又说:'我本楚狂人。'这些并非诗人逢场做戏的谑语,实是他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楚山楚水曾造就过战国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李白成长也离不开壮丽的楚地山水对他的哺育和陶冶。李白的诗集中共收诗歌1000余首,其中有关黄鹤楼和江夏、汉阳的诗共有50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许多李白的传说和遗址,有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

历代诗人对李白在黄鹤楼上是否因崔颢诗而'搁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李白并未搁笔。有的对搁笔表示疑问。有的对李白搁笔表示遗憾和惋惜。有的对崔诗不服气,叫喊'不准崔诗在上头',似是意气用事。清代湖北学者陈诗则冷静进行考证,指出李白搁笔云云,实无其事。陈诗指陈了这一传闻的来历:'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诗,叹服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原是借此一事设词,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 后世赞颂李白的谦虚和才华特建搁笔亭,清江夏县令曾衍东为此撰联'楼未起时先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而崔颢的《黄鹤楼》也凭借这一典故而成为'唐人七律第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