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20年的同学聚会,告诉你什么叫失败的人生

 昵称14934981 2019-06-04

我最近還蠻熱衷參加老同學聚會,在聚會中,我可以很興味地觀察,這些跟我壹同起點的人,20年前我們壹起排名次的人,20多年來在時代洪流中被“優勝劣汰”的人,究竟今天取得了什麽人生成就?是什麽讓他們終生受益,又是什麽讓他們停滯不前?是什麽讓他們走到了今天的模樣。

我想先跟妳講講壹些過得比較好的同學的命運,歸納壹些所謂的規律;再講講為數極少的過得不太好的同學的命運,再歸納壹些規律,以我們切切實實走過的人生上半場給妳以啟發。

01

先谈那些大多数的过得挺好的同学

我可以給妳講講壹些同學的人生梗概:

甲同學是我們的班長,嚴於律己律人,但因為努力過猛,以至於高考並不怎麽樣,上了壹個普通至極的大學。據說她不服氣,考上了某壹類大學的研究生。20多年沒有信息,再次知道她,是因為網上瘋傳壹篇人物文章,是某估值千億美元公司的大高管,仔細核對之後,發現那位高管居然是她。

乙同學在中學時代不徐不疾,但大家都知道她成績不錯。她並沒有讀壹個很好的大學,但她也不太著急。大學畢業後,因為失戀,為了打發時間她去讀了個會計證,後來發現培訓教室的隔壁,有個留學培訓機構,於是化失戀的悲痛為學英語動力。她後來沒有出國,但在世界五百強做到了財務總監。

丙同學除了作文寫得好幾乎沒有什麽值得說的,讀了個三流大學,後來去廣州北京的新聞行業工作,做到某門戶網站的總監,年薪五十萬。因該網站創業氣氛濃厚,她也被拉著去當創始人,然後現在成了壹個估值幾十億公司的副總裁(她中學時代是我的同桌)。

丁同學以前長期擔任班長,現在是心理咨詢師以及全職媽媽。回顧中學時代,她說很討厭當班長的階段,“覺得自己壓力好大,壹定要做得怎麽樣怎麽樣,我高考沒有發揮好,跟壓力大有關系。”

戊同學每天看武俠小說,還親自寫武俠小說,高考前都管不住自己,後來復讀讀了個稅務大專。前幾年她當了稅務所專門管人事的所長,她跟我說要辭去所長職務,因為不能做業務人生無趣。結果前幾周我聽說因為她太求上進,居然當了稅務副局長。

己同學是我們的中隊長,壹向嚴於律己律人,高考成績極好,現在是法院壹名剛正不阿伸張正義的法官。我10歲就認識她,如今30年過去,她還壹直那麽純真嚴肅,估計這壹輩子都會這樣讓我等敬畏下去。

……

上面講的人生梗概,全都真實確信。我的同學裏面,其實沒有誕生世界範圍內稱得上傑出的人物,這其實是壹些普通人在這個時代的主流命運,妳會發現,這些人活得還不錯。

這些同學大部分是我初中的同班同學,人群範圍在五十名左右。這些初中同學,如此這般人生境況的,占壹半以上。

小結這些過得還可以的人生,我們不難看出這麽幾個規律:

規律壹 :人生並非環環相扣,敲門磚並不可靠

不讀好幼兒園就沒有好小學,沒有好小學就沒有好中學,沒有好中學就沒有好大學,沒有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沒有好人生——傳說中的環環相扣的人生,其實並不存在,我的同學們基本上過著隨時可能起飛的人生。

我們讀大學那年還沒有擴招,能讀上大學就是勝利,我們壹個班40幾個人,最後有30幾個讀上了大學,有些去了985、211,有些去了大專,有些去了當年才剛剛成立的地方大學,這些同學剛剛大學畢業的時候起點不同,差異很大。

但長跑到如今40歲,成為中年人之後,發現命運的差異已經不大,起碼沒有高考分數相差那麽大。

就像我們養孩子,開始還能準確記得他每個月的身高體重,跟小區裏的小孩瘋狂較勁兒,到孩子十幾歲之後,妳已經覺得這些並不重要,完全不太在意了。

我們把時間線拉長,這些暫時性的成績,都不是決定壹個人最終成就的根本。

規律二:真正決勝千裏的,是壹些考試不考的能力

柯潔在“阿爾法狗”面前認輸之後,大家照例討論起教育應該培養的通往未來的能力是什麽。

可以明確得出結論的是:凡是機器或者人工智能能夠代替的能力,就是不太值得花時間去訓練的能力;凡是不能遷移到其他領域的能力,也是不重要的能力。

我們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甚至是最大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不是真正的能力的提升。

美國人曾統計過各大學畢業生的入職年薪,前10名,除了工科較強的斯坦福和以商科見長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是綜合性大學之外,其余清壹色是理工大學,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佐治亞理工等,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常春藤名校都不在其列。但對比15年後的薪資情況時,那些以通識教育見長的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就擠進了前10,超越了以工科、商科為主的大學。收入雖然並不是衡量畢業生價值及大學好壞的唯壹標準,但至少可以說明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座“大藤”(最著名的常春藤)裏,耶魯尤其強調文科和藝術對學生壹生的影響。此外,學校不想讓學生用全部時間來準備考試,以至於耽誤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事實上,許多耶魯學生把大量時間都花在了課外活動中,因為這些看似和考試無關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各種優秀品質,比如拼搏精神、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等等。如果在耶魯上學,卻沒學到這些,就失去了在那裏讀書的意義。

哈佛強調其本科教育是“非職業專科”(Not Pre-professional),也就是說,壹名本科生可以對商業和金融感興趣並修很多這方面的課,但哈佛並沒有壹個所謂商業或金融的本科學位授予TA。

和耶魯壹樣,哈佛也不強調考試成績,學校希望藉此向學生們透露壹個信息——妳們的學業已經足夠優秀了,妳們應該關註課程以外的東西。

普林斯頓的學生無論最後獲得哪壹種學位,都需要修足夠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以及基本的理科課程。

即使在盛產科技新秀的斯坦福,本科實行的也是通識教育,學生必須在9個領域完成必修課,包括文化與思想、自然科學、科技與實用科學、文學與藝術、哲學、社會學科與宗教思想。

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目的和好處——讓學生了解世界、擁有應付復雜生活的本領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心,而這,會給學生的人生長跑帶來持久的後勁。

規律三:沒有絕對意義的成功

人生成就並非來自優勝劣汰,幸福的來源參差百態。

畢業20年之後再去看我們的來時路,妳的心情會比較平和寧靜,因為妳發現當年讓妳妒火中燒的同學,其實並沒有影響妳的人生;當年膜拜的學霸學神,後來的人生竟然也跟妳我類似,並非遙不可追。

壹個班的孩子,通過了各種各樣的路徑,過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幾乎跟優勝劣汰、雞血競爭關系不大。

妳會發現沒有壹個人的人生值得絕對去羨慕,也沒有壹個人的人生可以絕對去鄙視,專心過好妳自己的人生就能走到人生豐盛的頂點。

所有人,包括妳的孩子,很有可能過上壹個沒有百分百參照系的人生。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幸福的生活。

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壹條孤寂之路,也是壹條自我修行之路,是由妳內心的想法決定妳走多遠的路。那些在人生路上超越別人的人,不是因為他多麽想超越妳,而是因為他決定去那個最遠的地方。

如果不去構築自己真正強大的內心,還執迷不悟地相信優勝劣汰,相信要搶奪最優教育資源才能成功,那麽孩子得到失敗的人生的可能性更大。

02

再谈那些极少数的过得不好的同学

我的同學裏面,還有壹些獲得了全班範圍廣泛同情和唏噓的同學,這樣的同學數量很少,但都集中在幾類人群裏面,因為涉及隱私,我不再壹個個詳述人生歷程,而是直接談規律。

規律四:親密積極的家庭關系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投入

我的同學裏面,有壹類過得特別不好,那就是原生家庭遭遇重大變故、父母夫妻關系惡劣的孩子。

孩子回到家就有父母關心、喜愛,這在我們眼中天經地義的事情,其實在不少家庭很難做到。

父母不好好在壹起過,也不好好分手的家庭,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孩子成年之後會把這樣的相處模式帶到新的家庭中去,甚至選擇不結婚不成立家庭。

有些“對男人抱有深深不信任感”的單親媽媽,會霸占女兒的生活空間,會永遠去考驗女婿,這樣的家庭在隱忍-爆發-雞飛狗跳中循環,不要說有什麽飛黃騰達的事業,連過上幸福平均線以上的生活都很難。

所以,比購買學區房、想辦法讓孩子接受課外培訓班更要緊的事情,是好好經營自己的家庭,經營自己跟伴侶的關系,經營自己跟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夫妻同心,其利斷金”,我見過太多同心同德的夫妻白手起家過上令人羨慕的豐盛日子。親密積極的家庭關系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投入。

規律五:不按自己真實意願生活的,人生沈沒成本非常高

妳要相信我的同學裏面真的有美若天仙的姑娘,她也早早地嫁入了豪門,看上去也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

但妳能想到十五年後,這個姑娘會選擇離婚,幾乎凈身出戶,帶著女兒跟深愛的中學同學在壹起嗎?

如果她從壹開始就跟真愛在壹起,十五年共同經營事業家庭,能差到哪裏去?經常有人說最怕老房子起火,但是,最容易起火的,就是老房子,沈沒成本最大的,也是推翻以前所有的努力。

凡是不按自己真實意願選擇工作的,後來都過得抱怨和消極;凡是不按自己的真實意願走入婚姻的,婚姻多半像個墳墓。

有時候我們關於效率,關於性價比那些方面動的心思,耗費的努力,基本上抵不過壹句閃爍著向往光芒的“我願意”。

我們經常忽略了很重要的壹條,就是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選擇。

在不同的年齡,人會對不同的領域,有自己選擇的欲望:從穿衣吃飯,到閱讀遊戲,到交友社交,最後,當然是學業、工作、配偶等的全部自主的選擇了。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權從小就被父母、老師、學校、單位、領導、社會輿論等等給綁架了。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壹直都沒有自我選擇的意識,從此就陷入了迷惘之中,再也找不到自己了。

03

什么是人生最宝贵的?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參加中學同學的聚會,妳就是在讀壹部最近發生的歷史,對於妳去如何設計孩子未來,如何規劃今天,最鮮活最有借鑒意義的歷史。

人生是壹場馬拉松,起跑的那壹瞬間道路是非常擁擠的,但跑完1/4以後,選手們的距離就拉開了,起跑時占得的壹點點先機此時已蕩然無存了。

“很多中國的家長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他們會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盡可能地搶位子。但其實,成功的道路並不像想象的那麽擁擠,因為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壹半就主動退下來了。到後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壹個同伴陪自己壹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壹輩子的事情,笑到最後的人是壹輩子接受教育的人。”

回顧過去,我們發現中學、大學時期,有很多很有競爭力的同學,但到了博士畢業以後,還能堅持學新東西的人就不多了。“壹些過去比我們讀書更優秀,在起跑線上搶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棄了人生的馬拉松,我們能夠跑得更遠,僅僅是因為我們還在跑,如此而已。”

最後,再次強調,沒有壹個人的人生值得絕對去羨慕,也沒有壹個人的人生可以絕對去鄙視,專心過好妳自己的人生就能走到人生豐盛的頂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