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进来,快进来,一起坐下来吃点水果。”前几天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进逸和源湘家荡颐养中心,被一阵阵热情的招呼声唤进A区502室,二三十平方米的朝南双人套房里,有五六个老人热闹地聊着天,好像自家的兄弟姐妹。 “我是个爱管闲事的人,没事喜欢瞎转悠,每次去A区5楼总发现活动区那边谈笑风生,还时不时发现,某位老人家里有聚餐活动。”李明敏是住在颐养中心的一位老人,他向记者报料,颐养中心有太多平凡、温馨的感人故事,希望记者能报道下,把这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正能量传递出去。 住在A区505室的陶楚良和周敏华这对老夫妻都是八旬老人,他们退休前是教授和医务工作者,在上海有14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和保姆,可他们就是喜欢待在逸和源湘家荡颐养中心。 “我们住在嘉兴,女儿打电话过来都要哭,说想念我们了,但要是我们回到上海,心里放不下颐养中心里的这帮邻居兄弟姐妹。”周敏华说,有一次她生病,在颐养中心的护理院输液,几个老姐妹轮流“值班”陪伴,这让她很感动。 住在A区502室的郭志皓说,她的老伴过世不久,原本两个人住的房间现在一个人住显得有些大,“这间房的费用要比单人间贵不少,但我不愿意搬,价格贵一点就贵一点,有钱也买不到与老姐妹的这份深厚感情。” 郭志皓在自己的房里摆了一张单人床,为了大家每天碰头方便,她特地去买了一个茶几、一张沙发,“在这里吃火锅很热闹啊,大家聚在一起,我的家门白天基本上不锁的,串起门来很方便。” 去年发生的一件事让郭志皓至今感动不已,“我的腰一直不大灵光,回到上海的医院检查之后,医生说需要马上动手术,但前提是要5万元现金到账。我身上哪有那么多现金,第一时间就想到打电话给陶教授,他二话没说,召集颐养中心的‘家人’凑齐了5万元,手术很成功。” 今年76岁的郭志皓退休前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颐养中心救过人。 “有一次,我在电梯里遇到一位老人,我发现他嘴唇发白,人都站不稳,一出电梯就倒下了。看情形是心梗,我立即采取措施,帮他按压心脏,救了他。还有一次是在半夜,一位老人咳得很厉害,呼吸急促地走到我房间门口,我判断他的气管里有异物,于是采取措施,帮老人把气管里的花生米弄出来,之后老人感觉舒服多了。”郭阿姨回忆道。 吴雨金今年81岁,退休前也是医务工作者,一个人住在A区507室,“在这里我从来没感受到孤单的滋味,反而觉得每天的时间不够用。”热心的吴阿姨每天主动帮长了褥疮的邻居换药。 “我老伴还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我回上海办事情,老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白阿姨主动来帮我老伴洗脚;陶教授是一个大教授,如今时常主动帮邻居们修眼镜架、修台灯、修电饭锅。”郭志皓说,颐养中心里的感人故事太多,恐怕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谁身体不好,我们就会很担心、很揪心,谁几天没回颐养中心住,我们就会很想念。”郭志皓说,她只要回上海住几天,手机就一定响个不停,大家都打来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家”,“大家早已把这里当家了。” 帮邻居领份早饭,呼朋唤友一起去食堂吃午饭,晚饭之后一起散步。“这像极了我们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同寝室的或者隔壁寝室的,大家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玩,你们的晚年生活真叫人羡慕啊。”颐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一旁艳羡地说。 天气慢慢回暖,老人们正计划着一场春游。“我们打算4月份去苏州玩,到时候一定要带着老郭一起去,她的腰一定会恢复的。”吴雨金说,上一回跟陶教授夫妇一起去苏州的经历还历历在目,“我吐血了,周医生就主动陪我到医院治疗,一陪就陪到了半夜12点多,真是叫我感动,这种感情不是亲情又是什么呢!” 你一言我一语,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洒进房间,温馨的氛围萦绕着在座的每一个老人,他们感谢自己在颐养天年的同时又能幸运地收获如此真挚的感情。 (转载自南湖晚报201603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