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只争第一的姑娘,在台上扮男人却成了“头牌”

 cxag 2019-06-04

         王佩瑜,著名京剧余(叔岩)派女老生。是做票友的舅舅把她带进京剧的大门。开蒙学的是老旦,才几个月工夫,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后来改学老生,听着余叔岩先生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咿呀学唱,度过晨昏。1992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专攻老生行当。1999年9月考入上海市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在校期间,向王思及老师学习了《失、空、斩》、《搜孤救孤》、《捉放曹》、《大登殿》《文昭关》、《二进宫》、《乌盆记》、《击鼓骂曹》等余派戏。同时又向朱秉谦、孙岳、关松安、王世续、童强、曲永春等老师学习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戏。从一九九四年起,分别在“新苗杯”、“宝钢杯”、“梨园杯”、“蓝岛杯”四项全国少年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扮相俊秀,气质儒雅,颇具大家气派。常演剧目:传统戏:《失,空,斩》、《搜孤救孤》、《捉放曹》、《武家坡,大登殿》、《李陵碑》、《文昭关》、《乌盆记》、《法场换子》、《击鼓骂曹》、《四郎探母》、《战太平》等, 新编戏:《剑阁闻铃》。


《霸王别姬》里,印象最深的除了“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其次就是小赖子逃出去看戏,他看着台上的演出突然张嘴大哭:“他们是怎么成角儿的啊?那得挨多少打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角儿啊?

学唱戏真的是太苦了,不然怎么连最爱的糖葫芦,都没有留得住一心想成角儿的小赖子。


哥哥在《霸王别姬》里的扮相

“我都不用挨打,也能成角儿,真是太幸运了。”说这话的是王佩瑜,票友都称她“瑜老板”。

她从小被称为神童,11岁才开始学戏,一开口却被梅葆玖(梅艳芳的儿子)称为“小孟小冬”。(孟小冬,一代宗师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女弟子,18岁就红极一时,被人尊称为“冬皇”)

等到25岁,年纪轻轻就成了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电影《梅兰芳》中,章子怡和黎明那段经典的对手戏,就是她唱的。

人人都羡慕她的一帆风顺,她却仰着头,一脸的倔强:“我不做孟小冬第二,只做王佩瑜第一。

王佩瑜不是出身于梨园世家,但她有艺术天分,四五岁就登台,9岁已经成了苏州颇有名气的评弹小明星。

开始学唱戏,却是被京剧票友的舅舅领进了门。别人5、6岁就入班学习,11岁的她,已经有点太迟了。

但她爱戏,才学习了几个月,就凭借着一出《钓金龟》拿下了江苏省票友大赛的第一名。

14岁的时候,更是被上海戏曲学校破格录取,成了建国后第一个京剧女老生

而她学戏的那九年,印证了《霸王别姬》里的那句:“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绕着操场跑圈,然后是练早功,打飞脚、跑圆场......

王佩瑜学的比人家晚,腰腿自然也硬得多。人家压腿脚尖能够到额头,她连手都碰不到腿,人家下腰能抓住脚脖子,她倒好,眼睛都看不到脚。

老师也不骂她,将所有学生分为两人一组,背对背坐在地上把腿绑在一起。那种痛,王佩瑜回想起来都打了个寒颤。

拇指君却好奇,练基本功为什么要绑在一起练?“因为谁都不忍心为了贪图自己一时的松快,而害了背后的那个人。”

那时候每天练功,累的脑袋往下一垂,都能立马睡着。王佩瑜却咬着牙坚持了下去。

练功到底有多苦呢,我再说一件事吧。勒头,大家知道嘛,就是“吊眼角”,用带子把眉梢眼角都勒起来,再交叉到后脑勺勒紧。

这样的扮相才够精神、好看。正常人,不到五分钟就会吐,而京剧演员,却要在台上唱足个把小时。

就像支撑着小赖子练功的是“成角儿了,天天拿冰糖葫芦当饭吃”,王佩瑜悄悄告诉我们,支撑她的是“不想戴公用的道具。”

她特别清楚的记得,第一次戴公用的髯口(胡须)时,一股陈腐的臭味熏得她一出场几乎忘了词。

下来以后,老师语重心长的说:想要不戴臭髯口,你就得好好学好好练,成了角儿就能定制私房髯口了

她成了大伙儿公认的拼命三郎,但连她自己也没想到,那一天会来的那么快。

1993年11月,她顶替生病的梅葆玥(梅兰芳的女儿)唱了一出《文昭关》。一张口就惊艳了整个京剧圈。

“孟小冬回来了”、“她就是当代孟小冬”、“上海出了个余派小老生”......

一夜之间,王佩瑜火了。那一年,她才15岁。

我相信,有一种人是天生吃这碗饭的,王佩瑜就是其中一个。20岁就把我们知道的所有戏曲类的大奖,拿了个遍。

她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的代表性传承人。“王佩瑜”这三个字,成了活字招牌,她是众多票友的“偶像”,也是票房的保障。

大伙儿都尊称她一声:“瑜老板”。即便打招呼的人年长她数十岁,也没人觉得别扭,因为大家都知道,她担得起。

然而越是熟戏,越容易出错。

在1998年的某场演出中,她竟然忘词停下,虽然观众并没有到喝彩,然而那天散戏,却罕见的没有一个人到后台“道辛苦送鲜花”。

瑜老板默默在卸妆,当时的校长走进化妆间,只说了一句:“你不能出错啊!”

后来她回忆起那天:晚上回到学校,下起了瓢泼大雨,我围着操场淋雨,走了一圈又一圈,感觉无论如何都洗刷不了刚才在台上的那段羞辱。

在那之后的每一次演出前,她都会习惯性的焦虑,甚至每一次上台前都会紧张到手指冰冷。

很多人惊讶:“都那么熟了还需要焦虑吗?”“随便唱两句,都比别人的好啊。”瑜老板说梅兰芳在自传里也提过,晚年的自己每一次上台都像上刑场一样。

因为“演员是半个出家人”,不但要吃好睡好,还得戒酒戒色,不但要勤于专业,更需要修炼戏外功夫。

只有在演出时足够重视,做足了准备,才对得起观众花了200块钱,坐在台下的2个钟头,才对得起自己台下的十年功。

每次演出前,都要上底彩,扑粉,化眼,勒头,瑜老板从不用大牌化妆品,桌上只有一罐百雀羚,她说闻着那个味儿,就知道要唱戏了。

再张开双手,由两个专业的服装师和盔帽师,帮忙穿上专用的戏服...

你是不是看呆了,衣服难道不能自己穿?

拇指君却以为,这是一种不能或缺的仪式感。那一刻,她从盼着拥有专属道具的学生,真正成了戏里的角色,也成了舞台上独有一束光的角儿。

大家喜欢瑜老板,也是因为她身上一板一眼,难得的气场。很多人说在她身上,看到了三四十年代,大师的风骨。

她却不是一个古板的人。自己开设京剧清音会,用吉他伴奏,撤掉千篇一律的舞台背景,改换成水墨画.....

有人说她不安分,我却以为,她是少有使命感的京剧演员。她说只要有人用对的方式去传播,一定会让更多人喜欢上京剧。

她说的特别笃定,没有因为传统文化的没落而摇头叹气。她始终相信,这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还有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她在年轻时,骄傲地说自己不做孟小冬第二,只做王佩瑜第一。现在每次接受采访,却一脸诚恳地说,自己只是京剧的传播者。

她到处去讲课,她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她都去。之前还上了《奇葩大会》,信手拈来的基本功,让观众直呼:“好有魅力哦~”

她还和蔡康永分别演绎了一句“八月十五月光明”,清了下嗓,张嘴就唱,深厚的功底让何炅惊掉了下巴。

蔡康永佩服的双手伸直,承跪拜状:“我差大师三千倍诶......”

高晓松都坐不住了,准备去学学,马东更是说要找机会专设一题,只属于瑜老板的奇葩说。

但其实你知道嘛,京剧是一个成才、成功率都很低很低的冷门行业。

100个人里,超过一半转行,剩下的不是出国谋出路,就是在剧团里当一辈子的配演,能把自己名字留在节目单上的,也不过那么一两个。

即便成了角儿,也有可能养不活自己。

瑜老板却说,她从学戏的那一天起,就告诉过自己,一定不能够失败。如果说这是一场赌博,那她用了自己的一生做赌注

很显然,她赢了。

拇指君一直觉得京剧“老”、“死板”、“听不懂”,直到认识了瑜老板,才意识到你不一定要爱上京剧,但你不能遗忘了它。

如果说三十岁之前,靠的是天赋,那现在的瑜老板,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吃饭。

毫不夸张的说一句,有多少人因为京剧爱上了王佩瑜,就有多少人因为王佩瑜,而爱上了京剧。

我查资料时,看到一个访谈,有意思的是瑜老板说自己一开始是学老旦的。在一次演出时,遇见了她后来的良师,对方说只有改学老生,以她的资质方能挂头牌,成名成角儿。

女孩子唱老生,在当时是已经没有的了,十一岁的丫头却被“挂头牌”迷住,狠狠地点了点头。

电影《霸王别姬》中,小豆子总是唱错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王佩瑜却在台上一共挥过1641次胡子,在第367次的时候,有了一个绰号:叫老板

或许真应了她说的那句:“老生,是我的天命。”

主持人却不死心,依旧追问,怎么就轻易做了那个影响自己一生的决定。

回忆起那天的场景,瑜老板脸上掩不住的笑意,只说了四个字:“一见钟情”。

每个人一生的使命,都是要尽快找到自己最喜欢做的那件事,瑜老板比一般人幸运,在11岁那年,就找到了京剧。

王佩瑜的艺术人生

“假如不唱戏,我不知道活着干什么”王珮瑜对京剧的执著令人惊讶。“如果不唱戏,一路顺理成章地读书,或许能上一个好大学。但是,唱了戏,王珮瑜就成了唯一,我有存在的价值。京剧给了我今天这一切,所以非常感谢这个事业。”一头干练短发的王珮瑜这样评价自己。14岁入行的王珮瑜一出道,就在家乡苏州所有的京剧比赛中拿了名次,在当地小有名气。她笑谈,当初因为喜欢于魁智而稀里糊涂地选择了“余”派,后来才知道此“余”非彼“于”。1996年的比赛中,因为老生前辈谭元寿的评价,王珮瑜得到了“小冬皇”的美誉,她把这当成是上天的恩赐,“我如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很短的时间里赢得了广泛关注,这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重新深入地领悟余派艺术。”

“京剧作为传统艺术,应该以更多的方式推广”

在这个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年代,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推动京剧的发展?这也是王珮瑜一直在探索的。她认为,这件事需要更多青年演员的支持。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京剧作为传统艺术,应该以更多的方式宣扬出去。正因如此,王珮瑜一点也不排斥只是因为她的个人魅力而喜欢京剧的“粉丝”。她说:“能让戏迷之外的人群关注这个行当,通过搜索我而注意到京剧,进而欣赏京剧,也是不错的事情。”年轻的王珮瑜思想很活络,她想通过多种宣传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挖掘出一批徘徊在剧院门口,想进来却不知怎么进来的年轻人。她认为,京剧行当的偶像对青年人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让大家在艺术海洋中自由遨游”王珮瑜对于京剧做过很多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王珮瑜认为目前国有剧团的体制对年轻演员的培养非常到位,但是由于人员众多,每个人登台的机会很少,也许只有十分之一,这在王珮瑜看来远远不够。2005年初,王珮瑜曾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辞去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的职务,成立自己的戏曲工作室。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探索失利了,但她并不认为是一种失败:“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下海,而且这次进了水里,就不打算游回来了,而要在对面造一条大船,让大家在艺术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