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连云港韩李宋墓发掘简报

 汐钰文艺范 2019-06-04

2014年4月,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朝阳镇韩李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宋代石室墓,该墓形制特殊,随葬品较丰富。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墓葬位于韩李村朝阳水库东北侧的坡地上,西南距朝阳水库约100米,东北距新县水库约350米,坐标北纬34°40 31.1 、东经119°17 44.6 ,海拔20米(图一)。现场迹象表明,该墓已遭盗掘。墓葬开口层位不详,墓室内有厚约40厘米的盗掘回填土。墓顶石板已被掀开,北壁上部中间遭破坏,其余结构保存完整。该墓葬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单室竖穴石室墓,由石条叠砌而成,墓向60°。

图一//韩李宋墓位置示意图

墓顶因盗掘已被掀开。综合墓葬周围散落石板和墓葬尺寸等因素判断,墓顶由3块形制相同的长方形石板南北向覆盖。石板花岗岩质,素面,表面加工平整。每块石板长3.5、宽1.2~1.5、厚0.2米。

墓门位于西壁中间,由门板、门框、门楣及门柱构成(封二︰1)。门板是一块长方形石板,长1.4、宽1、厚0.2米。门框、门楣和门柱由形制相同的长方形石条构成,长1.6~1.7、宽0.2、厚0.2米。门框两侧用石条长边向内叠砌。

墓室呈口小底大状,东西壁垂直,南北壁上部向内弧收(封二︰2)。墓内口长3.8、宽2.24、深1.9米,墓内底长3.8、宽2.7米(图二)。墓室壁用9层素面长方形石条叠砌而成,未见榫卯咬合,也未使用石灰、糯米浆等粘合材料。其中南北壁最表面一层石条较宽,突出墓室横插入土。南壁用石条短边向内排列,北壁从未破坏的石条来判断,排列方式与南壁相同,石条长1.2、宽0.3~0.9、厚0.2米。东壁最表面一层三块石条排列,两端石条为短边向内,中间石条为长边向内,石条长1.2~1.42、宽0.2、厚0.2米。西壁除有两块石条向外突出正中留有墓门外,排列方式及石条尺寸与东壁相同。墓室内盗掘回填土下层为一层厚约50厘米的青灰色淤泥土,土质粘结,基本没有被扰动。青灰色淤泥土之下是墓底,未发现砖石铺底迹象,墓底长3.8、宽2.7、深1.9米。

图二// 墓葬平、剖面图

该墓虽然遭受盗掘,但因为墓室中有较厚的板结淤泥层,客观上保护了墓葬中的大多数文物,使得下层尤其是墓室底部基本没有被扰动。墓室底部发现少量棺木及人骨,其周围有较多的棺钉和铁环。由于葬具腐朽严重,无法判断个体数量、性别及葬式等基本信息,从出土物有耳环、簪、钗等女性用品推断墓主有女性。

图三//墓葬随葬品分布图

1.执壶 2.金耳环 3、14.青釉瓷碗 4.蜂蝶花卉纹方镜5、16.银钵 6.青白釉瓷盒盖 7、9.青白釉瓷碟 8.铁棺钉10.矾石盒 11.青白釉瓷钵 12.金环 13.黑釉陶罐15.鎏金龙纹银簪 17.银手镯 18、19.铜钱 20.茶叶末釉瓷盏21.素面圆形铜镜 22、24、29.青白釉瓷碗 23.铁环25.白釉瓷碟 26.白釉瓷盏 27.黑釉瓷盏 28.银簪 30.银钗 31、32.喇叭形铜器


二、出土器物

随葬品出土于下层青灰色淤泥层及墓底,共30多件。有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等,绝大部分保存完好。

1.瓷器

共15件,器形有执壶、碗、盏、碟、钵等。

执壶 1件。M1︰1,敞口,尖唇,束颈,长曲流,把手与流相对,瓜棱腹,平底内凹。流置于肩上,尖口略弯,与口沿平齐。把手顶上有一圆管状穿纽,身部有两道竖线。口沿下、颈腹相接处和腹部各有一圈弦纹。通体施青白釉,较光亮,器底有窑灰残留。口径6.4、腹径13、底径7、高22厘米(图四︰1;封三︰6)。

图四//韩李宋墓瓷器

1.执壶(M1︰1) 2、11-14.碗(M1︰3、M1︰14、M1︰22、M1︰24、M1︰29)3.青白釉瓷钵(M1︰11) 4.黑釉瓷盏(M1︰27) 5.青白釉瓷盒盖(M1︰6)6.白釉瓷碟(M1︰25) 7、8.青白釉瓷碟(M1︰7、M1︰9) 9.茶叶末釉瓷盏(M1︰20)10.白釉瓷盏(M1︰26)

碗 5件。M1︰3,直口,尖圆唇,深弧腹,圈足较高,略外撇。青釉,釉薄,釉面布有黑色斑点,圈足底露白胎。口径7.4、底径3、高4.4厘米(图四︰2;封三︰4)。M1︰14,微敛口,叠唇,浅弧腹,矮圈足。青釉,足底露青灰色胎。口径17.6、底径7.2、高6.8厘米(图四︰11;封三︰5)。M1︰22,敞口,尖唇,浅弧腹,矮圈足。青白釉,釉面开裂,足底露白胎,口部微残。口径17.2、底径5.1、高4.7厘米(图四︰12)。M1︰24,侈口,尖唇,折沿,浅弧腹,矮圈足。青白釉,有冰裂纹。足底露灰白胎,口部微残。口径12、底径3.4、高5.4厘米(图四︰13)。M1︰29,敞口,尖唇,浅弧腹,矮圈足。青白釉,釉面开裂,底足露灰白胎,残存一半。口径17.2、底径5、高4.8厘米(图四︰14)。

盏 3件。M1︰26,敞口,微折沿,尖唇,斜腹,高圈足,环底内凹。白釉,底足露灰白胎,胎体薄,釉色莹润。口径 12、底径 3.4、高5.4厘米(图四︰10;封三︰2)。M1︰20,敞口,折沿,方唇,斜腹内收,饼状圈足底,胎体较厚。茶叶末釉,足底露黄灰胎。口径12.8、底径3.8、高4.8厘米(图四︰9;封三︰3)。M1︰27,敞口,尖唇,斜腹内收,环底内凹,胎体较厚。黑釉,近底部无釉,露黄灰胎,有流釉现象,盏内部有兔毫窑变。口部微残。口径12.4、底径3.8、高4.9厘米(图四︰4)。

碟 3件。M1︰25,葵口,尖唇,浅弧腹内收,平底。白釉,底部露白胎。高2.2、口径11.2、底径4.4厘米(图四︰6;封三︰1)。M1︰7,侈口,折沿,尖唇、浅弧腹,平底。青白釉,足底露白胎。口径10.5、底径3.9、高1.8厘米(图四︰7)。M1︰9,侈口,卷沿,尖唇,浅弧腹,平底内凹,腹内对开六道棱,口沿残缺三分之一。青白釉,足底露白胎。口径10.4、底径4、高2厘米(图四︰8)。

钵 1件。M1︰11,敞口,折沿,尖唇,束颈,折肩,斜腹内收,平底。口沿及腹部残缺。青白釉,足底露青白胎。口径21.4、腹径22、底径7、高8.4厘米(图四︰3)。

盒盖 1件。M1︰6,呈南瓜形,分12瓣棱,中心内凹有枝蒂,腹中部有一周弦纹。施青白釉,盖内中心施釉,四周未施釉。灰白胎。敛口,平唇,圆肩。口径6.2、高2.6厘米(图四︰5)。

2.金银器

共9件,有金耳环、银簪、银钗、银钵等。

耳环 1对。M1︰2,呈豆芽式造型,头部对折呈弯月形,后接细长的锥形弯脚,实心,打制而成,通体素面。通长2.4、通宽1.8厘米(图五︰6;封二︰4)。

图五//韩李宋墓金银器

1、2.银钵(M1︰5、M1︰16) 3.金环(M1︰12) 4.银簪(M1︰28)5.银钗(M1︰30) 6.金耳环(M1︰2)

金环 1件。M1︰12,扁环状,实心,打制而成,通体素面。直径1.6、环缘宽0.2、厚0.1厘米(图五︰3)。

银簪 2件。M1︰15,鎏金龙纹银簪,簪身作长针形,末端收细成尖,簪首镂空花枝纹,上有一飞龙,昂首奋鬣,唇卷鼻隆,其下以镂空缠枝花纹附地。簪长32.5、簪首长8厘米(图六︰1;封二︰6)。M1︰28,鎏金,簪首呈圆豆状,簪身呈圆柱体,簪身近头处弯折,实心,从簪脚到簪头逐渐变粗,簪尾残缺,通体素面,残长6.4厘米(图五︰4)。

银手镯 1件。M1︰17,鎏金,圆环状,有缺口,中部宽两头收窄,上半部素面,下半部刻有花卉和海水纹。最大径6.2、宽1.6、厚0.1厘米(图六︰2;封二︰5)。

银钗 1件。M1︰30,系用一根粗银丝对折两股而成,呈“U”形并列双股,通体素面,造型简单,方圆形实心钗梁,钗梁下半部残缺,表面氧化发黑。残长10.4、宽0.5、厚0.3厘米(图五︰5)。

银钵 2件。均为银质,表面氧化发黑,平底,器壁薄,锤牒打制而成。M1︰5,敛口,弧直腹,口沿及腹部部分残缺。口径13.2、底径6.4、高5.1厘米(图五︰1)。M1︰16,微敞口,叠唇,弧腹,裂为两瓣。口径11.2、底径4、高5厘米(图五︰2)。

3.铜器

共5件(套),有铜镜、钱币等。

铜镜 2件。M1︰4,方形,花瓣形圆纽,镜背纹饰以内、外双线方框形成二区,内方框四内角各一只蜂蝶,头朝向纽飞翔,外方框四内角各一大花团,素宽平缘,通体锈蚀,部分残缺。镜面边长11、缘厚0.2厘米(图七︰1)。M1︰21,圆形,圆钮有穿,素面宽缘,镜缘高出镜背0.3厘米,通体锈蚀,部分残缺。直径13.6、缘厚0.4厘米(图七︰2)。

喇叭形铜器 2件。M1︰31、M1︰32,喇叭形,口小底大,中空,口部有打磨茬口,通体锈蚀,器名及用途不明。其中M1︰31出土时位于矾石盒内。口径2、底径4、高1.4厘米(图七︰5、6)。

铜钱 30余枚。均为圆形方孔,出土时锈结粘连,散落于各处。除了2枚开元通宝,其余皆为北宋铜钱,其中有16枚能辨识出钱文。M1︰18,开元通宝,隶书。圆径2.3、穿径0.6、郭宽0.2、郭厚0.2厘米(图八︰1)。M1︰19-15,政和通宝,篆书。圆径2.4、穿径0.5、郭宽0.2、郭厚0.2厘米(图八︰2)。

4.铁器

主要是棺上附件,铁棺钉、铁环。

图六// 韩李宋墓银簪、银手镯

1.鎏金龙纹银簪(M1︰15) 2.银手镯(M1︰17)展开图

图七//韩李宋墓铜铁器

1.蜂蝶花卉纹方铜镜(M1︰4) 2.素面圆形铜镜(M1︰21)3、4.铁环(M1︰23) 5、6.喇叭形铜器(M1︰31、M1︰32) 7.铁棺钉(M1︰8)

铁棺钉 若干件。形制相同,尺寸相近。M1︰8,呈蘑菇状,钉头呈圆帽形,钉身柱状,通体锈蚀,残长15.8、钉头宽6.1、厚2.4厘米(图七︰7)。

铁环 若干件。形制及尺寸相同。M1︰23,属棺上附件,环形,一侧中部有匝圈带钉头,一侧中部残剩钉根部,通体锈蚀严重。直径11、厚2厘米(图七︰3、4)。

5.其他

共2件。有四系黑釉陶罐、矾石盒。

黑釉陶罐 1件。M1︰13,微侈口,方圆唇,束颈,鼓腹,斜内收,平底。颈与肩部有两对称系,一对残留系根部。下腹部及底不施釉,有流釉现象,灰胎。口径 8.8、腹径20、底径9.4、高31.2厘米(图九︰1)。

矾石盒 1件。M1︰10,子母口,方唇,直弧腹,平底。青灰色,通体打磨光滑,素面。腹下部有一周弦纹。口径7.2、底径5.4、高3.9厘米(图九︰2;封二︰3)。

三、结语

(一)墓葬年代

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以及出土钱币中最晚的政和通宝来分析,该墓的年代可能是北宋末期或可稍晚至金兵南下占领海州初期。墓葬形制与安徽省无为县南虹桥乡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胡士宗夫妻合葬石椁墓[1]及山东济南长清崮云湖宋墓徽宗大观五年(1111年)宋挺夫妻合葬石室墓[2]相近。出土的青白釉执壶(M1︰1)与湖北黄陂宋王山M4︰1[3]器形与釉色近同;黑釉兔毫盏(M1︰27)与济南长清崮云湖宋墓M1︰5[4]相近。随葬的时代最晚的铜钱是宋徽宗时期铸造的政和通宝,该钱始铸年代为1111年[5],因此,韩李宋墓的年代不会早于该年代。

图八//部分出土铜钱拓片

1.开元通宝(M1︰18) 2.政和通宝(M1︰19-15)

图九//韩李宋墓出土器物

1.黑釉陶罐(M1︰13) 2.矾石盒(M1︰10)

(二)墓葬形制特点

根据现有资料,北方宋墓多为仿木结构的砖砌墓室,南方多券顶砖室或石顶砖室墓。韩李宋墓是一座全石砌的石室墓,墓室壁用石条叠砌,西壁正中留有仿木结构墓门,南北壁上部向内弧收,起到券顶的作用,墓顶用三块大石板平铺封顶。这种特殊的墓葬形制融合了南北方墓葬形制的特点,从侧面反映出连云港地处南北要冲,宋代南北文化在此交融的特点。

韩李宋墓是连云港地区新发现的一种宋代石室墓,丰富了连云港地区北宋墓葬形制构成,对研究本地宋代墓葬习俗、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发 掘:惠 强 李文成 薛丽丽 涂林林马炜杰 徐 丹

绘 图:朱良赛 赵 旭 徐 丹

摄 影:张 璞

执 笔:惠 强 赵 旭 朱良赛

[1]巢湖地区文物管理所:《安徽省无为县发现宋代石室墓》,《文物》1987年第8期。

[2][4]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山东济南长清崮云湖宋墓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2期。

[3]武汉市博物馆、黄陂县文物管理所:《黄陂县祁家湾镇宋王山北宋时期墓葬群》,《江汉考古》1998年第3期。

[5]华光普主编:《中国古钱大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89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