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界:北京市丰台区亚林西三期明清墓葬发掘简报

 天宇楼33 2020-02-11

      2013年7月16日至28日,为了配合丰台区南苑乡亚林西居住商业项目开发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其三期用地范围内的古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地点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西铁营村,北临建设中的地铁14号线,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6°20″961′、北纬39°51′451″,海拔高度41米(图一)。本次发掘清理明清时期墓葬16座。其中明代墓葬1座,清代墓葬15座。现将此次考古发掘区中发现的明、清墓葬报告如下。

    一、明代墓葬
    明代墓葬共发掘1座,编号为M2,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双棺墓。
    M2 位于发掘区的东南部,西邻M3,开口于③层下,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双棺墓,墓圹较平整。南北向,方向5°。墓圹南北长2.2米,东西宽1.9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口距墓底深0.45米。内填花土,土质较疏松。
    内置双棺,棺木已朽,仅残存棺痕。东西两棺间距0.51米。东棺南北长1.86米,东西宽0.46~0.58米,残高0.05米。棺内骨架保存较完整,头北脚南,仰身直肢葬,为女性;西棺南北长1.76米,东西宽0.51~0.57米,残高0.05米。棺内骨架保存较差,头北脚南,仰身直肢葬,为男性(图二)。

    随葬品 铜钱20枚(M2∶1)位于东棺右臂骨的东部。铜钱37枚(M2∶2)位于西棺头骨的西部。M2出土物只有铜钱,共57枚,其中'开元通宝'1枚、'治平通宝'1枚、'治平元宝'1枚、'万历通宝'14枚、'嘉靖通宝'30枚,不能辨识的10枚。


    二、清代墓葬
    清代墓葬共发掘15座,编号为M1、M3~M16。可分为单棺墓、双棺墓、四棺墓、瓮棺墓。其中以双棺墓为多,达到8座。
    (一)单棺墓
    单棺墓共4座。编号为M4、M6、M11、M14,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选取M4、M11、M14为例,介绍如下:
    M4 位于发掘区的东南部,东南邻M3,开口于②层下,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单棺墓,墓圹较平整。南北向,方向7°。墓圹南北长2.3米,东西宽1.4~1.72米,墓口距地表深0.7米,墓口距墓底深0.6米。内填花土,土质较松。
    内置单棺,棺木已朽,仅残存棺痕。棺南北长1.72米,东西宽0.5~0.53米,残高0.1米。棺内骨架保存较完整,头北脚南,面向西,仰身直肢葬,为男性(图三)。
    随葬品 骨簪1件(M4∶1)位于头骨的北部。铜钱17枚(M4∶2)位于右臂骨的东部。铜簪1件(M4∶3)位于头骨的西北部。半酱釉陶罐1件(M4∶4)位于头骨的北部。
    骨簪1件。标本M4∶1,手工制作。簪首为圆帽形,簪体为锥形,簪首下内凹,呈螺丝状,簪尾为尖形。通长11.2厘米(图一二,5)。
    铜簪1件。标本M4∶3,残,手工制作。簪首为帽形,饰花瓣,簪体为圆锥形,簪尾残缺。残长约8厘米(图一二,6;照片一)。
    半酱釉陶罐1件。标本M4∶4,轮制,侈口,溜肩,弧腹,下腹斜收,平底内凹。肩部施酱绿色釉,釉薄。器表及内壁均有轮制留下的数道刮痕。口径8.8、底径7.7、最大腹径14.4、高14.7厘米(图一三,1)。
    铜钱17枚。其中'开元通宝'1枚、'崇宁通宝'4枚、'崇宁重宝'2枚、'嘉泰通宝'1枚、'正隆通宝'1枚、'熙宁重宝'1枚、'元丰通宝'2枚、'治平元宝'1枚、'元祐通宝'1枚、'景德通宝'1枚、'祥符元宝'2枚。

    M11 位于发掘区的东南部,西北邻M4,被M3打破。开口于②层下,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单棺墓。南北向,方向15°。墓圹南北长2.2米,东西宽1.05米,墓口距地表深1.2米,墓口距墓底深0.5米。内填花土,土质较松。
    内置单棺,棺木已朽,仅残存棺痕。棺南北长1.78米,东西宽0.56~0.58米,残高0.1米。棺内骨架保存较完整,头北脚南,面向上,仰身直肢葬,为男性(图四)。

    随葬品 包金骨簪1件(M11∶2)位于头骨的东部。酱釉瓷罐1件(M11∶3)位于头骨的北部。铁犁尖1件(M11∶4)位于盆骨的南部。铜钱27枚(M11∶1)位于两臂股的内侧。
    包金骨簪1件。标本M11∶2,残,手工制作,簪首为帽形,外包金片,簪体大部分残缺,残存部分截面为圆形。残长1.5厘米(图一二,2;照片二)。
    酱釉瓷罐1件。标本M11∶3,残,轮制,侈口,溜肩,弧腹,下腹斜收,平底微内凹,红胎,胎质坚硬。肩部以上施绿釉。器内外壁有轮制留下的凹槽及凸棱。口径8、底径6.6、高12厘米(图一三,7)。
    铁犁尖1件。标本M11∶4,残,呈等腰三角形,一面平直,一面拱起,刃部及尾部均残缺。残长9.8、残宽10.2厘米(图一二,14)。
    铜钱27枚。其中'嘉靖通宝'23枚、'景德元宝'1枚、'元丰通宝'2枚、'光绪通宝'1枚。
    M 1 4 位于发掘区的西部,东南邻M7。开口于②层下,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单棺墓。南北向,方向340°。墓圹南北长2.4米,东西宽1.06米,墓口距地表深0.6米,墓口距墓底深0.45米。内填花土,土质较松。
    内置单棺,棺木已朽,仅残存棺痕。棺南北长1.88米,东西宽0.6~0.64米,残高0.05米。棺内骨架头部已移位,保存较差,面向不清,仰身直肢葬,为男性(图五)。

    随葬品 铜扣1枚(M14∶2)位于头骨南部。铜戒指1枚(M14∶3)位于左臂骨南部。铜钱1枚(M14∶1)位于右臂骨东部。
    铜扣1枚。标本M14∶2,范制,圆形,正面凸起,背面下凹,有一环形穿孔,纹饰不清。直径2.2厘米(图一二,1)。
    铜戒指1枚。标本M14∶3,残,手工制作。中部呈花样状,如意环形,尾为圆柱状,如意状头部上纹饰不清。残长6.1、宽0.2~0.9厘米(图一二,7)。
    铜钱1枚。为'同治通宝'。
    (二)双棺墓8座。编号为M1、M3、M5、M8、M9、M12、M13、M15。以M5、M12、M15为例,介绍如下:
    M5 位于发掘区的中南部,西南邻M1,开口于②层下,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双棺墓。南北向,方向358°。墓圹南北长2.7米,东西宽2~2.05米,墓口距地表深0.7米,墓口距墓底深0.8米。内填花土,土质较松。
    内置双棺,棺木已朽。东西两棺间距0.18米。东棺南北长2.06米,东西宽0.5~0.58米,残高0.2米,棺厚0.05~0.1米。棺内骨架保存较完整,头北脚南,面向西,仰身直肢葬,为男性。西棺南北长1.92米,东西宽0.32~0.38米,残高0.2米,棺厚0.02米。棺内骨架较乱,头北脚南,面向下,仰身直肢葬,为女性(图六)。
    随葬品 青花瓷罐1件(M5∶1)位于西棺头骨北部。墓志砖1件(M5∶2)位于东棺头骨北部。青花瓷罐1件(M5∶3)位于东棺头骨北部。蓝釉瓷瓶1件(M5∶4)位于东棺头骨北部。
    青花瓷罐1 件。西棺出土。标本M5∶1,轮制,侈口,弧沿凸起,圆唇,短束颈,圆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假圈足露胎。口沿内有一周浅槽。细白胎,胎质坚硬。器内外施白釉,釉面均匀,釉色莹润光亮。颈部饰卍字纹,肩部饰一周几何纹,腹部饰缠枝莲纹,下腹饰一周仰莲纹。口径7.4、底径12.8、最大腹径16.8、高17.5厘米(图一一,1;照片三)。
    墓志砖1件。东棺出土。标本M5∶2,方形。长41、宽40.3、厚5厘米。
    青花瓷罐1 件。东棺出土。标本M5∶3,轮制,侈口,沿面凸起,圆唇,短束颈,圆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假圈足露胎。白胎,胎质细腻坚硬。器内外壁施白釉,釉面均匀,釉色莹润光亮。颈部饰仰莲纹,肩部饰一周花卉纹,腹部饰缠枝莲纹,下腹饰一周变形的莲瓣纹。口径8.6、底径12.9、最大腹径17.7、高颈,溜肩,鼓腹,下腹弧收,圈足露胎,足外削,显一周凸棱,足底中部微凸。细白胎,胎质坚硬。器表及口沿内壁施蓝釉,釉面均匀,釉色光亮,局部釉面脱落。口径3.7、底径3.8、腹径7.6、高14.1厘米(图一三,2;照片五)。

    M12 位于发掘区的中部偏东,西南邻M2,开口于②层下,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双棺墓。方向305°。墓圹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口距墓底深0.75米。内填花土,土质较松。
    内置双棺,棺木已朽。南北两棺间距0.02米。北棺东西长1.78米,南北宽0.48~0.56米,残高0.26米,棺厚0.08米。棺内未发现骨架。南棺东西长1.83米,南北宽0.42~0.54米,残高0.26米,棺厚0.08米。棺内骨架仅残存头部及少量的上肢,仰身直肢葬,为男性(图七)。

    随葬品
    铜簪1件。北棺出土。标本M12∶1,残,手工制作,簪首呈莲花托状,簪体为圆锥形,簪体一端下凹,呈螺丝纹状,簪尾残缺。残长8.6厘米(图一二,3)。
    玉烟嘴1件。南棺出土。标本M12∶3,残,青玉质,圆柱体,中间有孔,一端内凹外展。长4.6、最大径1.6厘米(图一二,13;照片六)。
    半绿釉瓷罐1件。南棺出土。标本M12∶4,轮制,直口略敞,平沿,方弧唇,短束颈,圆肩,弧腹,下腹内束,平底内凹。红胎,胎质较硬。器表及口沿内施绿釉,釉薄,器表内沿下施黄釉,器肩部饰一道凹弦纹,器内壁有数道凹、凸弦纹。口径8.4、底径9.6、最大腹径11、高13.2厘米(图一三,3)。
    酱釉瓷罐1 件。北棺出土。标本M12∶5,轮制,直口,弧沿,尖圆唇,短束颈,肩微鼓,弧腹,下腹斜收,平底。灰胎,胎质较硬,器表中部以上施酱釉,器内壁近口沿处有一道凹弦纹,内壁中部有一道凸棱。口径8.4、底径9.2、最大腹径11.8、高9.6厘米(图一三,8)。
    铜钱1枚。南棺出土。标本M12∶2,为'同治重宝'。
    M15 位于发掘区的东北部,东南邻M16,开口于②层下,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双棺墓。东西向,方向275°。墓圹东西长2.95米,南北宽1.9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口距墓底深0.8米。内填花土,土质较松。
    内置双棺, 棺木已朽, 仅残存棺痕。南北两棺间距0.16米。北棺东西长1.98米,南北宽0.52~0.54米,残高0.1米,棺厚0.03~0.08米。棺内骨架保存较乱,头西脚东,面向上,仰身直肢葬,为女性。南棺东西长2.75米,南北宽0.6~0.82米,残高0.1米,棺厚0.06米。棺内骨架保存较完整,头西脚东,面向上,仰身直肢葬,为男性(图八)。
    随葬品 铜簪1件(M15∶2)位于北棺头骨南部。铜钱15枚(M15∶1)位于北棺头骨东部。
    铜簪1件。北棺出土。标本M15∶2,残,手工制作,簪首残缺,簪体圆锥形,上端外包银片。残长10.5厘米(图一二,10)。
    铜钱15枚。北棺出土。标本M15∶1,均为'康熙通宝'。
    (三)四棺墓
    2座。编号为M10、M16。以M16为例,介绍如下:
    M16 位于发掘区的东北部,西南邻M15,开口于②层下,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四棺墓。东西向,方向280°。墓圹东西长3.7米,南北宽2~2.8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口距墓底深1米。内填花土,土质较松。
    内置四棺, 棺木已朽, 北棺① 保存较好,其余三棺仅残存棺痕。四棺南北排列,由北向南叙述:北棺①,北棺①北棺②两棺间距0 . 2米。东西长1 . 9 6米,南北宽0.54~0.66米,残高0.2米,棺厚0.08米。棺内骨架保存较差,仰身直肢葬,为女性。北棺②,北棺②南棺②两棺间距0.16米。东西长1.86米,南北宽0.5~0.58米,残高0.2米。棺厚0.02~0.08米。棺内骨架保存较差,仰身直肢葬,为女性。南棺②,南棺②南棺①两棺间距0.08米。东西长1.82米,南北宽0.46~0.65米,残高0.1米。棺内骨架保存较差,头向西,仰身直肢葬,为女性。南棺①,东西长1.6米,南北宽0.56~0.66米,残高0.1米。棺内骨架保存较完整,未发现头骨,头向西,仰身直肢葬,为男性(图九)。

    随葬品
    半釉瓷罐1件。北棺②出土,标本M16∶4,轮制,器形不规整。直口微敞,圆唇,筒腹,平底内凹,器表上部及内沿施酱釉。器表内外壁均有轮制时留下的痕迹。口径9.8、底径7.6、腹径10.5、高10.4厘米(图一三,5)。
    酱釉瓷罐1件。北棺①出土,标本M16∶5,残,轮制,直口,弧腹,下腹斜收,平底内凹。黄褐胎,胎质坚硬。上腹施姜黄釉,器内外壁均有数道凹弦纹。口径11.4、底径8、腹径12、高10.8厘米(图一三,4)。
    铜簪1 件。北棺② 出土, 标本M16∶6,残,手工制作,簪首与簪体已分离,簪体残断。簪首为圆形,顶面镶嵌花纹,簪体为锥形。簪首残径2.1厘米。残长11.1厘米(图一二,9)。
    铜钱1 5枚。标本M 1 6∶1 ,北棺②出土。标本M 1 6∶2,南棺②出土。标本M16∶3,南棺①出土。其中'顺治通宝'1枚、'康熙通宝'12枚、'同治通宝'1枚、'同治重宝'1枚。
    (四)瓮棺墓
    1座。编号为M7。
    M7 位于发掘区的中部,东北邻M6,开口于②层下,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南北向,方向5°。墓圹南北长2.3米,东西宽1.1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口距墓底深0.4米。内填花土,土质较松。
    内置双棺,西为木棺,东为瓮棺。西棺棺木已朽,仅残存棺痕,南北长1.8米,东西宽0.54~0.62米,残高0.1米,棺厚0.08米。棺内骨架保存较完整,头北脚南,面向东,仰身直肢葬,为女性。东棺为酱釉瓷罐瓮棺,瓮棺高0.38、口径0.18、腹径0.38米,上有圆形盖。瓮棺内残存少量烧骨(图一○)。
    随葬品 银耳勺1件(M7∶1)位于西棺头骨西部。铜簪1件(M7∶2)位于西棺头骨北部。骨簪1件(M7∶3)位于西棺头骨西部。银戒指1枚(M7∶4)位于西棺左臂骨的南部。酱釉瓷罐1件(M7∶5)为东棺瓮棺,位于西棺的东部。半酱釉瓷罐1件(M7∶6)位于西棺头骨的北部。
    银耳勺1件。西棺出土。标本M7∶1,银质,手工制作,簪首为勺形,前端内凹,呈螺丝状,簪体为长条状,截面为菱形,尾端残,截面为圆形。残长9.6厘米(图一二,12,照片七)。
    铜簪1件。西棺出土。标本M7∶2,手工制作,簪首为一佛手,簪首下为三层莲花托,簪体为圆锥形,簪尾弯曲。通长9.3厘米(图一二,4)。
    骨簪1件。西棺出土。标本M7∶3,簪首为方形,两面各有两道浅槽,簪体为扁平状长条形,中部弓起,尾端残缺。残长9.5、宽0.9厘米(图一二,11)。
    银戒指1枚。西棺出土。标本M7∶4,手工制作,环形,横截面内凹,正面镶嵌花纹。直径2厘米(图一二,8;照片八)。
    酱釉瓷罐1 件。东棺瓮棺。标本M7∶5,由盖、瓮组成。盖为帽形状,柱形钮,溜沿,方唇。瓮,直口,弧沿,圆唇,短束颈,圆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微凹。灰白胎,施酱色釉,露底。肩部有拍打痕迹,下腹留泥条盘筑痕迹。口径19.2、底径21.2、通高45.1厘米(图一三,9)。
    半酱釉瓷罐1件。西棺出土。标本M 7∶6,轮制,直口微敞,斜方沿,尖唇,筒腹,平底内凹。灰褐胎,胎质坚硬,器表上部施酱黄色釉。器内外壁均有轮制的痕迹。口径10、底径7.8、高10.8厘米(图一三,6)。


    三、结 语
    此次发掘的明清时代墓葬共16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可分为单棺墓、双棺墓、四棺墓和瓮棺墓。这批墓葬均为小型墓,形制较为单一,随葬品不丰富,规格等级较低,应为平民墓。出土随葬品有陶器、瓷器、玉器、金器、银器、铜器、骨器、铁器、铜钱等,其中铜钱多为明、清时期,也有较少的唐、宋、金铜钱。
    竖穴土圹木棺(椁)的墓葬形制是北京地区明清时期墓葬常见形式。釉陶罐、银簪等器物是北京地区明清时期墓葬中常出器物。其中,酱釉罐M7∶5与朝阳区北顶娘娘庙出土的M11∶2①形制基本相同;骨簪M4∶1与奥运村工程出土的M12∶4②形制基本相同。M5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纹罐,根据其形制、用料和绘画特点,判断为清代景德镇窑烧造。
    通过对这批明清时期墓葬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北京市丰台区明清时期墓葬的认识,为研究该地区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发掘:申红宝 刘凤亮

绘图:杨科民 刘晓贺

器物摄影:王宇新

执笔:申红宝

①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历史文化论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55页。
②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奥运场馆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