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通行宝钞',从开始发行就带着通货膨胀的因素

 半梦书斋 2019-06-05

朱元璋决定发行纸币的原因

朱元璋亲身经历了元朝末年政府钞法屡变,滥发纸钞,造成纸钞巨额贬值的过程,并且也参加了由此引起的元末农民战争。币制崩溃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此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决定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铜钱流通制度,为此于洪武元年(1368年)颁布了'洪武通宝'钱制。

规定五等钱式,除在京城设铸钱局一一宝源局外,另在地方各省设立宝泉局,宝源局、宝泉局共同铸造洪武通宝钱,以便流通。他的本意是想以此来取代纸币,稳定币值继而推动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他最初设想的那样发展。

首先,元末长期战乱,矿冶业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铸钱主料铜料的锐减。明朝建立之初,洪武通宝小钱'皆用废钱及旧器铜铸之',由此限制了铜钱的铸造量,因为铜钱铸造数量有限,导致对市场的供给不足。其次,官府铸钱用的私钱、废钱及旧铜器皆征自民间,当时政府'责民出铜,民毁器皿输官',引起老百姓的不满,造成民怨较多。

最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贸易用钱量增大,可是铜钱本身受量重、价轻的限制,不便于大量携带,因此日益成为商业周转的弊端,已经习惯用纸币交易的商贾们不愿为铜钱所累,故民间的一些商品交易仍'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

另从洪武初年'民间交易,杂以私铸铜钱鼓铸甚劳而奸民复多盗铸'的记载来看,当时政府铸钱已力不从心,且私铸之钱也是相当泛滥。种种情况使得钱法推行受阻,铸币不能广泛流通。朱元璋虽然深知钞法崩坏对元朝倾覆的影响,但出于强化中央集权、缓解财政压力、降低铸币成本、方便商品交易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加上钱法不畅,其毅然决定发行纸钞,明代纸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设立宝钞提举司,其下属机构有抄纸、印钞两局和宝钞、行用两库。第二年(1375年)三月,朱元璋下诏印制'大明通行宝钞“命民间流通行用。

洪武九年(1376年),政府制定《倒钞法》,在各地设行用库调换破损纸钞。
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重申了调换破损纸钞的标准,除挑描剜补的纸钞外,凡票面金额、文字能辨认的旧钞都不予调换,可以继续使用。
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内府设立专管纸钞的广源库和广惠库,收入纸钞由广源库管理,支出则由广惠库管理。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为了方便纸币的流通,开始增发从十文至五十文的小面额纸钞。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申钞法,明确旧钞不得打折使用。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制定条例,规定印造宝钞的时间在每年三月到十月之间,所造纸钞由宝钞提举司解送内库收贮备用,印钞所用桑穰,由户部每年预先到浙江、山东、河南、北平、直隶、准安等出产地收购后解付南京。

洪武一朝也曾有几次短暂的停造宝钞,比如洪武十七年(1384年),就曾以'国用既充,欲纾匠カ'为由停造宝钞。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时明成祖朱棣已即位)十ー月,户部尚书夏元吉因宝钞提举司印钞钞版使用过久,文字磨损且年号均为洪武,建议次年改元永乐时,更换新年号钞版。明成祖朱棣同意更换旧钞版,但以'朕所遵用皆太祖成宪,虽永用洪武可也''为由,否定了钞版用新年号的建议,因此终明一代大明通行宝钞'的年号均为洪武。

永乐七年(1409年),按照南京的建制在北京设立宝钞提举司。宣德三年(1428年),由于纸币贬值,钞法不通,明宣宗令停造新钞,库存的新钞亦不再发行,但宝钞依然呈贬值趋势。其后正统元年(1436年),少保黄福曾建议用白银收兑旧钞,然后再发行新钞收兑白银,但未被采纳。此后宝钞越来越贬值,到弘治、正德年间,钞法已形同虚设,宝钞实际已经不能流通,至嘉靖、万历朝白银已正式开始作为货币流通,钞法、宝钞只是作为祖制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崇祯末年,为挽救濒于崩溃的财政,听从蒋臣的建议,重新实行钞法,设立内宝钞局印制和发行宝钞。虽然新的钞法有五年为限以旧换新对于以银换钞给予折扣等新的规定,然而民间对此并不接受,时'京商骚然,绸缎各铺皆卷箧而去',就连当时的阁臣也说'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张纸“

很快,此次恢复宝钞的努力,随着明朝的灭亡而失败,明朝的宝钞制度也彻底成为历史。

大明通行宝钞的材料是以桑穰(桑树内皮)为原料制造而成的,宝钞样式为长方形'高一尺,阔六寸许。以青色为质,外为龙文花栏。而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

其云',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

若五伯(百)文,则画钱文为五串,余如其制,而递减之宝钞的面额分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四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共十一种,其中十文至五十文为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开始增发的小钞。以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界,大明通行宝钞的主管印制机构和钞文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洪武十三年以前,宝钞提举司隶属于中书省,此时宝钞的钞文显示为'中书省奏准印造';其二,洪武十三年以后,朝廷裁撤中书省,宝钞提举司改为隶属于户部,此后直至明亡,宝钞的钞文均为'户部奏准印造'。

所以,大明通行宝钞有两种,一种是中书省奏准的'大明通行宝钞',我们称之为早期宝钞,印量很少;一种是户部奏准的'大明通行宝钞',印量较多。在十一种不同面额的大明通行宝钞中,以一贯钞票幅最大,该钞票幅尺寸为33.8×22厘米,它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票幅最大的流通纸币。

三、明代宝钞的特点

有明一代,朝廷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即'大明通行宝钞',其年号均为洪武。为了维护纸币的信用,其印制和发行始终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流通不限制地域和时间。官方设立宝钞提举司,专门管理全国的纸币。与宋、金、元时期的纸钞不同,大明宝钞完全没有任何贵金属和实物作为发行准备金,这就使得纸钞在发行上自由无度,无发行限额。

发行后政府就行'禁金银'交易令,为回收金银,对于'以金银易钞者听'',其购买力完全来自于政府的法令和信用担保,所以大明宝钞是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是一种不兑现纸币。因为政府规定大明宝钞不能兑换金银,金银只能单向地由民间流向政府,却不会由政府流向民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百姓手里的宝钞过度累积甚至烂钞充斥。

大明通行宝钞不设回收年限(即不设界),不限地区,可以永久流通。大明通行宝钞发行之初只投放,不回笼。其后由于贬值,オ不得已临时在制度中增加有关回笼宝钞的措施。但从成效来看,这些措施只是减缓了宝钞贬值的速度,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宋元都设有倒钞法,就是以旧钞调换新钞,政府酌收工墨费。虽然明代也有倒钞法,但由于大明宝钞不设界,因此政府对于调换昏烂钞并不积极,虽然规定新、旧宝钞同值流通,但旧钞实际一直都处于折价使用的状态。

洪武九年(1376年)曾定倒钞法,在各地设行用库收换昏烂钞。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令调换界限,凡票面金额文字可辨认的均应继续流通使用,不准对用旧钞购货者提价而实际上官府收税只要新钞,导致民间对旧钞降价使用或拒用。虽然朝廷一再重申对旧钞应全部收受,但各地总是找各种理由搪塞,不愿收回昏钞,以致宝钞越发越多,造成了大明宝钞从开始发行起就带有通货膨胀的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