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逢春中国画山水的艺术探索

 泊木沐 2019-06-05

文/(蒋显福)

我对画家谢逢春可以说慕名已久,但过去与他只有过短暂的饭局,真正深入接触是最近的事。

在荆楚艺术圈里,谢逢春是少有几个有学术气质的艺术家。这不仅因为他是科班出身,系统地接受过中国画的教育,又深造过油画专业,并在国画、油画、版刻、雕塑等美术领域取得过斐然成绩,而主要是他在美术领域创作实践的超前性与探索性。

我们衡量一个艺术家是否达到优秀的高度,主要看他能否将功夫转化为境界,能否由技入道,使作品具有人文深度特征。同时看他能否在超越传统之后,树立自己艺术个性的辨识度。还要看他对同时代美术潮流,有没有融入和淡出的能力,真正化茧成蝶。观察谢逢春先生,他在稳健扎实、不事张扬中,正在接近或已经实现这些水准和目标。

以他的水墨画为例,他通过长期研习探索,将各门类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创造了他近距离与远距离的水墨元素,超前的实验性,使他的系列作品有了学术与鉴赏的品味。前者,一种符号化的水墨元素、彼此平置,呈跳跃式状态。不均衡或旋转的形态,使之产生了视觉空间的冲击性。

后者则在承袭传统水墨画架构与结合现代山水的格局上,让山势树林、云雾泉流彼此独立,共同集合成一种形态视觉化的水墨特征,呈现出一种灵动意象,诗意地穿过欣赏者的精神世界。

在这种探索的背后,有他对传统水墨内涵的深刻领悟,也有他对传统习惯势力保持一定距离的艺术警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的深刻,那就是对阻碍、束缚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固有程式,画家始终有一种想突破的焦虑,转而演变成一种探索创新的勇气。这种有时代精神的意气,完全有别于对通俗笔墨情趣的留念与保守。

欣赏谢逢春的山水,似动而静,似静而动,质朴浑厚中有一种原始状态的极度张力。一种视觉魅力将你的注意力融入其中使之魂牵梦萦。这是一种美妙的触感,心中的窗户已经被打开,但语言又难以表达,画意的深层解读性,留下了再度创作的深邃空间。

谢逢春先生通过形态单位移位,形成的那一系列视觉水墨山水,有一种别致的美学感觉。他将虚幻的影像用水墨符号凝固下来,使之在停滞中灵动,让时间转化并储藏在作品结构中,并使之可以重现,可以触摸。现实世界里被纯化磨砺的生活色彩渐渐渺茫,但艺术世界里的理想光彩却逐渐丰盈浓厚。但一种成熟的从容,却使激情与梦想,被稀释得弥漫出禅意的味道。

一个艺术家如何认清自己在时空坐标上的独特精神价值,形成自觉的追求与探索,使自己的智慧、才情、功夫能聚焦发酵成为有时代意味又有个性特色的艺术创造,这是一个成熟艺术家的精神动力与理想使命。谢逢春先生的一系列刻苦探索与实践,正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用艺术的触角去不断地接近艺术真谛与美学的时代本质,以自己才华的光照,去不断发现隐匿在生命深处的能量,并把它们转化成一种美学的形态存在。

接触不多,逢春喊我为大哥。

其实,谢先生应该是我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