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难的谬赞

 汐钰文艺范 2019-06-05
近读赵宗彪先生《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刊于4月27日《今晚副刊》),颇受启发,这里想从认知角度,与读者诸君分享一下拙见。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的类似名言警句有很多。这些名言警句本用于励志,然而不少人却从中解读出“苦难是成功的原因”这种因果关系,进而谬赞苦难。例如,一寒门学子锲而不舍,终圆梦于一名牌大学。有媒体以“感谢贫穷”为题,对此事件进行报道,感动了不少人。

  贫穷真值得感谢吗?其实,这个寒门学子的成功经历虽具有故事性,却属于不具有统计学含义的个案。为考察家庭背景在教育的社会分层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者曾对在北京读大学的2006、2008级共4771位本科生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精英大学(北大、清华和人大)的学生中有30%自评来自中上或上等经济地位的家庭,而该比例在211大学(不包括北大、清华和人大)和非211大学分别只有18.6%和14.6%。亦即,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与其所就读大学的档次具有正相关关系。

  如果再考虑到不少孩子因家庭经济背景不好而早早退学,根本没有到北京读大学的机会,那么家庭经济背景与教育的正向关联度应该比这一研究所反映出来的大得多。因此,答案非常明确,那就是贫穷不值得感谢!但不幸的是,与生动的故事相比,抽象的统计数据总是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共鸣。

  柴静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杂文家赵宗彪说:“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摧毁人的自尊,摧毁人的理想,摧毁人的信念,摧毁人的思想。”那么,为何不少人竟然认为苦难是成功的原因呢?总结起来,原因有二:

  第一,错误的事后归因。苦难实际上可视为一种筛选机制——一部分人没有挺过苦难,另一部分人由于某些原因而幸存下来。如果把幸存者的幸存归因于苦难,就属于错误的事后归因。一个通俗的例子是,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老虎,其中一个人因比另一个人跑得更快而得以幸存。显然,我们不能把幸存者的幸存归因于老虎,而幸存者本人既不会感谢老虎,也不会盼望再次碰到老虎,反而会庆幸这一次没有碰到两只老虎。

  第二,忽视沉默的证据。谁可以对苦难的伤害提出最有力的指控?当然是那些没有从苦难中挺过来的人。然而,他们很少有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走进聚光灯下,结果沦为了沉默的证据。人们倾向于忽视沉默的证据,对此,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中引述了一则极具启发性的故事:有人把一幅画给一个无神论者看。画中是一群祈祷者,他们在随后的沉船事故中幸存下来。这幅画旨在说明,祈祷能保护人们不被淹死。无神论者问道:“那些祈祷后被淹死的人的画像在哪儿?”这位无神论者实际上想说的是,被淹死的祈祷者已经死了,他们不会从海底爬上来,告诉大家祈祷没有作用。

  有趣的是,苦难幸存者本人也可能谬赞苦难。一种可能是,这是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但更有可能的是,这位幸存者完全是因为运气好而得以幸存。虽然根据大数定理,当很多人经历苦难时,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幸存者,但在事后,这些幸存者很可能不愿意接受“只是因为运气好”这样的简单解释,而是通过编造“苦难磨炼了自己”等理由,自欺欺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