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榫卯里的大文化

 昵称52776266 2019-06-05

原标题:榫卯里的大文化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喜欢上了中国古代建筑。喜欢看古代建筑的书,喜欢看古代建筑的影视片,喜欢四处寻觅、造访那些古远的砖木结构建筑,无论皇宫、寺庙、楼塔、官署、民居。我喜欢在现在水泥钢筋和玻璃森林包围的城市中,去寻找那些建筑的“异类”和“精灵”,去呼吸建筑中蕴含的大自然的气息,去感受那些木的清香、土的芬芳和砖的灵雅,去享受那些古人和它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濡以沫的时光。  面对运城临猗汉墓出土的砖砌仿木结构斗拱,我惊叹不已。手是不能去抚摸的,我用我的眼睛、目光,轻轻地、轻轻地去抚摸。在铁路沿线临猗和盐湖交界的三座汉墓的甬道内,两壁上是以灰砖垒砌的斗拱,立柱上承栌斗,斗上左右出横拱,为“一斗两拱”形式,每个横拱的散斗又支撑出一个小小的“一斗三升”,整体上看上去是一个垂拱。斗拱上乘檐枋,再上为斜方格纹和圆角方形纹样的灰砖,其上残留有砖雕的檐椽滴水。再退后一看,甬道内两侧以斗拱为主体的砖雕形式,正是象征汉代大型建筑物入口门前两侧的高台建筑——阙。  斗拱和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构架形式和方法。斗拱是由一定规格的小木枋(拱)和木块(斗)装配成组的整体构件。据古书所讲,其起源可上溯至商周时期。而榫卯则是斗和拱组合得天衣无缝的方式和办法。木质构件上凸出的部分为榫,也叫榫头;凹进的部分叫卯,也叫榫眼、榫槽。就是这两个构件的一榫一卯,啪啪两下,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了。就这样,一个整体连一个整体,最后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壮观的整体。或皇宫,或寺庙,或楼塔,或官署,或民居,千年不坏,万年不倒。这就是民间谚语讲的“墙倒屋不倒”“什么时候也架子不倒”。  我们的老祖宗,从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开始,逐步经历了从利用自然山洞到挖掘穴窟而半穴居,再到地面建筑,这样的三大发展过程都是顺其自然,他们都是用木构架,以土当墙,草泥建屋,夯土为墙,筑墙造台,他们用的都是土和木这些天然材料,他们认为大地是人的生命之身,土是大地的内涵和自然的载体,而木则是大地的恩赐,所以,土中有木,木中有土,互为依存,和谐共生。再者,土、木分别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要素之一,土为大地之源,壤至五谷之根;木出于天地、入于阳光,承天之雨露,向阳而生,承地之养育,入阴而生,为阴阳和合之产物,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祖先们在古代的建筑中一直大量使用土和木,也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则为人所居,所以,人从生命和理性上亲近土和木,正是吸纳天地之气,正是法天法地法自然。  我们的祖先总是感到土是踏实的,而木头则是舒适的。具有曲直伸缩的弹性则是木材的天性。在神州大地的民间街巷里,木作工艺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木匠也就相应地分为大木匠和小木匠。谚语讲“大木匠的斧,小木匠的锯”,是说大木匠需要使用斧子对柱、梁等进行准确的劈砍,可是,“三年斧子两年锛”,没有长期的技术训练,你是用不好斧的;而小木匠主要以锯、刨、凿等工具为主,很少用斧的。但是,不管大木匠还是小木匠,都离不开榫卯的技艺。所以,民间谚语曰:“手艺高低,榫卯见分晓。”  先人们无论盖多高的楼,还是建多大的殿,都是从不用一丝一帽的铁钉或螺拴的,全部采用榫卯连接。柱子上凿开卯口,梁、枋上锯出榫头,榫头插入卯口,相互咬合,天衣无缝。据《营造法式》《鲁班经》等典籍介绍,榫卯结构千变万化,有平榫、斜榫、对榫、全榫、半榫、燕尾榫、雌雄榫等100余种。譬如,平榫,多用于窗框和窗顶的制作;斜榫、对榫常用于屋内房梁及家具内部的制作;又譬如,全榫是榫头全部穿过卯口,并将多余部分锯去,半榫则是卯口不凿穿,直榫不外露,榫舌仅占全榫的2/3;再譬如,燕尾榫、雌雄榫常用于两个木头的连接部位。非常复杂的榫卯甚至有七八个榫头同时插入一个卯口中,且有前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向,同时还要考虑材料受力的合理性,如何设计,各自的尺寸大小、深浅如何、全榫还是半榫,不能不说是个难题。但是,乡野大地、闾巷深处,就有那么多的头首师傅、画墨老司、大木作师傅,第一配料,选择好木料及尺寸;第二画线,在选好的木料上用尺子等画出榫头的剖面图;三是落肩和凿眼,锯去多余木料,锯出榫头,同时凿出卯口,考虑不同木料的膨胀情况,常常要卯口尺寸略大于榫头尺寸,再用刨子推去木屑,平滑表面,最后组装,将横档竖来的榫头插进竖立横放的卯口里,倘若卯口还是略大榫头,咬合得不是严丝合缝,则用一块一头厚一头尖薄的“楔子”,拿斧子敲进去,越敲越紧,起到牢固的作用。  应县木塔高达67.31米,却是用纯木结构筑成。它宏大壮观,却又玲珑雅致。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木塔的楼梯和栏杆、抚摸着木塔的门框和窗棂,快1000年过去了,虽历经多少次地震、惨遭无数次炮击,却依然屹立不倒、风韵依旧。  是的,用土木材料和榫卯结构去建造城市建筑,比用水泥、钢筋和玻璃要费时费力好几十倍。但是,它告诉我们,作为人就要有一颗平常的心,不焦虑当下,不贪恋未来,不紧不慢,从容不迫,沉下心来,充满耐心、精心和恒心,在榫卯凿打敲磨的日常劳作中,去享受生活的踏实和时光的可靠,去享受天之悠长和地之恒久。  我呼唤,我们的城市建筑中,多些、再多些这样的由土木构筑的、中华风范的、中国质地的榫卯建筑,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平和、更踏实、更可靠、更透气、更舒适、更美好、更幸福。

马明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