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事物的两种扩散方式

 黄昌易 2019-06-05

新事物的两种扩散方式

一样新东西,是如何被大众所接受的?

比如一款新产品,作为一个本职运营,一般我们先从产品的定位去寻找目标客户,找到目标客户以后,建立客户画像。

接下来就是寻找这批客户日常会接触什么渠道,日常关注有哪些同领域内的KOL,日常线上和线下接触的圈子在哪里?

然后针对性的去寻找,去触发场景,当然最有效的自然就是通过和这些能影响目标客户的KOL合作,通过KOL去带动他们接受这个新产品。

这条路的底层逻辑,是通过寻找中心渠道,寻找中心KOL,先影响这些渠道和KOL,然后去影响这批人,让他们去接受新产品。

如果用社会网络节点的视角来看,就是先找到那些意见领袖,找到那些中心节点,先说服他们接受这种新产品,然后从中心扩散到边缘,继而影响大部分人。

从产品运营的角度去看,这并没有什么毛病,因为我们在定位产品的时候,就间接的定位了中心节点,或者说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本身就是属于“愿意”接受新产品的圈子里的人。

但是当我们把视野拉开,从新产品,扩展到一种创新思想,一种颠覆制度的时候,问题答案就会完全不同。

因为所有处于中心节点的人,所有意见领袖,反而是那些不愿意接纳新东西的人,反而会变成老顽固。

从古至今,无外如是。

这些中心节点的掌权者,掌握话语权的领袖,往往是创新的大反派,往往是顽固的一方,比如宗教压制科学,比如封建压制民主,比如旧制度压制新思潮。

背后的原因,当然利益占了一大部分,旧思想旧制度的统治者,当然不愿意看到属于自己的利益被颠覆,而另外一部分就是人本身思维的自我禁锢。

当一个人在一种思想里存在太久,就容易被这种思想所奴役,从而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就像在舒适区呆的太久了,就会变成那只井底青蛙一样,只愿意看到自己的天空。

所以当出现这种颠覆性的创新的时候,从中心到边缘,从城市到农村的战略就失效了,这时候需要反过来,选择从边缘到中心,用农村包围城市。

中心节点的大人物,不愿意冒风险,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但是处于边缘的人物,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可以损失的,自然愿意赌,愿意接受,愿意试一试。

这和我们人性本质上的对风险的态度是一致的,当收益足够大的时候,比起冒险赌博我们更愿意拿实在的好处,比如确定的100万和50%机会500万,我们肯定选择前者。

而当收益足够小的时候,确定的2块钱,和1块钱赌万分之一100块的抽奖,我们就会喜欢后者。

这时候,创新更有可能先去影响那些愿意尝鲜的人,等慢慢的积累到一定的人数,积累到中心人物开始注意,开始打压,继而中心人物中分出了支持和反对的两个阵营的时候,创新带来大变革才算真正拉开帷幕。

历史上的革命性创新,颠覆式变革,无不是走的这条路。

所以,同样的创新,如果是微创新,这种风险小的创新,适合走中心到边缘的方式,先说服中心节点,影响KOL意见领袖,然后影响至普通人。

如果是颠覆式的大创新,则适合走农村包围城市,边缘包围中心的方式,先找愿意尝鲜的人,慢慢积累,最后颠覆一切。

这就是创新的两种扩散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