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mailto5 2019-06-05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浑源传统铸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这种铸钟技艺明末清初十分兴盛,它年代长,影响大,价值高,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之一。

浑源县铸钟制作技艺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它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国家中科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学者鉴别和认定,浑源铸钟技艺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古代塔基遗址是一脉相承、同出一辙的,源于辽金时期,距今已有1 000多年。

浑源铸钟不仅是中国古老冶炼铸造文化的一种体现,而且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其技艺传承、行业习俗、工具设备、生产运行、作坊布局无不具有浓厚的古老乡土气息,蕴藏着集文字、美术、雕刻、工艺于一体的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和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同时,浑源铸钟也是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充分体现了唐宋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形态,这一中国古老的重大创造,对于民间传统技术交流,研究古代铸造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浑源县景色秀丽的神溪村,几百年来诞生出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最有影响力的是牛家,古老的手工铸钟技艺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并一直沿传至今。

牛晓是牛氏家族第十八代传人,秉承前辈铸造技艺。

多年来,在造钟工序上完全运用手工制法,铸造特色为选材原始、秘方配制、程序严谨、模具别致,形成了制作流程环环相扣,产品质量可靠,结构完美的独特风格。

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典雅,古朴大方,钟声深沉而宏亮,余音悠扬而动听,动静结合,超越铜钟。

牛家造钟的作坊里,铸造匠人将原料放在一个简陋的炼铁炉里进行冶炼,冶炼之后将桔红色的铁水倒入在一个半葫芦状的熔器里,接着把它抬到已制好的沙土泥范前,从泥范上的小口中进行浇铸,待冷却后大钟成型。

现恒山主殿大钟、五台山台北顶5 吨大钟,就是牛家铸造的。

2012年,传承人牛晓为山西临县成功铸造了10 吨重的全省第一大钟,创下了浑源铸钟制作技艺的新纪录。

他所铸造的大钟精雕细刻,钟声动听,无与伦比。目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深得社会各界的尊爱和赞美。

模法铸钟技术是山西传统铸造技术的代表,是目前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铸铁工艺。这种方法目前主要流行于大同市浑源县神溪村。

干模法铸钟工艺过程

原料

模法所用原料为当地黄土,一般取山坡上风沙沉积而成的黄土,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细沙。

土分2种,生土和熟土,熟土即上次做模、范用过的土(旧模、范打碎再次利用)。

熟土由于经过高温烘烤,失去了黏性,因而透气性较好。

生土即从山坡上取回来的新土。内模一般用2/3以上的熟土,外范用1/3的熟土。

因为没有其他材料,模和范的透气性主要通过泥中的水分调节,水分多,干燥之后的模型透气性就好,反之就不好。

由于较大的钟对透气性要求更高,所以内模的水分就要比较小的钟大一些。

如果模、范的透气性差的话,浇注铁水时,铁水会连续冒泡。

做内模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内模架

钟的内模和外范都是在地坑中完成,坑的大小和高低与钟有关,一般内模的上顶和下底边缘距离坑顶和四边约1 米左右。

坑的中部埋有铁管直通坑角的洞中,这个洞与地面之上的铁桶相连形成了类似灶台的烟囱。

坑角洞口用铁板堵上,以免其他杂物进入洞中影响空气排出。

首先在坑的中央固定内模架和刮板。

内模架是用钢筋做成的上小下大的铁笼子,放在地坑中央,把铁管口围在架子内。

刮板是铁质的,外形为钟纵剖面的一半,中间的铁杆起固定作用,外面的铁刮板与钟外形相同。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制作内模

刮板中间的铁杆套在铁管内,立于坑中央,铁杆的顶部用长铁棍压住,铁条两端放在坑顶部的地面上,这样一方面起固定作用,另一方面形成了中轴,可以让刮板沿此旋转。

完成这些之后就往铁笼子中装焦炭,基本与铁笼顶部相平。笼内装满之后再在笼子外面堆一层焦炭,厚约10~20 厘米。焦炭堆好之后,往坑底洒水,让底部湿润,以便与做内模的泥土相黏结。

完成以上准备工作之后就往坑内倒湿土,土的湿度以能用手捏成形,但以揉捏一两次不会出水为准。

用这些土堆积内模,用手往铁笼露出的焦炭面上按土时要注意力度,下部的土要稍硬一些,这样一方面是为了钟模能立得稳,另一方面是因为倒铁水时,下部的冲击力更大,内模要更坚硬。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内模完成后

在堆积内模的过程中要不断用刮板来回刮掉多余的土,以形成规范的内模。

内模顶部中心用一块铁皮围成一个圆圈,中间没有土。

基本成形之后用砂刀抹平表面,凹处用湿土补足。

表面平整之后,在内模之上用水壶轻轻浇水,并用手抹平,以使表面光滑。

塑好内模之后在上面画出钟的外形轮廓,然后去掉刮板,并取出顶部的铁皮圈,留下一个圆洞。

在顶部的圆洞内放入大块的焦炭,在据口约10 cm时停止放焦炭,用土把剩下的洞填平,并用砂刀刮整齐。内模做好。

做外范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内模阴干需要1星期左右,如果工期较紧的话可以用火来烘烤内模。

内模干燥之后就可以做外范了,从底部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做。

开始做外范第一层时先在坑底沿内模底部撒一层砂,用来与上面的泥范相间隔,砂的宽度略大于范的厚度。

第二步是在内模之上涂抹一层厚约0.5 厘米(与钟的大小有关,大的厚小的薄)的面砂,面砂是用石英砂和膨松土按4:1的比例混合而成,这层砂的作用是为了让外范在铁水的高温之下不变形。

在做第一层时,花瓣之内的圆形空间可以不抹面砂,因为这一部分不过铁水。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面砂涂抹好之后,用湿土堆到上面,厚约超过手掌宽度,这次用的湿土湿度要大于内模的原料,但还没有成为泥,相互之间有一定黏结性。

每一层的高度以分范线为准,顶部要用砂刀抹平整。

然后以手掌的宽度为准(约8~10 厘米)来切外范的厚度,用手掌平行方向压住顶部平面,砂刀立在手掌外侧与其一起做圆弧状运动,切出顶部边缘。

以顶部的厚度为参照,用砂刀切去其他地方多余的土,让外表成弧状平整面。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切好之后用水壶往上面浇水,以使表面凝结,并用手拍实、抹平。

然后用砂刀切成8块,切线与内模上划好的纵向分范线一致。

再在顶部中间用砂刀开出截面为三角形的凹槽,这样的话上一层的范块就会形成相应的凸起,从而使两层范块相互咬合,更加稳定。

一层外范做好后在分割切线的地方放一薄木片,其上再放硬纸或塑料片一张,木片要露出来作为切上一层时与内模上的分范线相对,有助于切出直线,纸片是为了防止砂刀在切上一层时进入下一层中。

加工外范和内模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加工外范

外范做成之后可以自然阴干,也可以在干到可以完整拿下之后放在坑内用火烤干。

从内模上取下外范时,每一层都分别编号,以便下次装范时可以对号入座。

干透了的外范可以进行刻字等加工。

加工前先在范块的截面处用铁钩画出内部回形框的边线和顶点印记。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之后在要刻字的一面浇少量水,以恢复土的黏度。

然后再抹一层煤粉与土的黏稠混合物,这是隔热层,在这一层之上利用先前做好的印记恢复回字形边框。

完成以上工作后,再涂抹较稀的石墨粉,以使表面光洁,而且铁水不与煤粉接触,在这一层之上再用压匙画出边框和凹沟。两层共厚约0.5 厘米。

刻字是把要描述和表达的内容阴刻在范块内部,具体操作非常简单。

把字写(印)在薄纸(如普通黄纸)上,翻过来贴在范块内部,用小钩向下摁按,就能把字阴刻在范块上。

一般小字较浅,深度不超过石墨层,大字较深,达到煤粉层。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在加工外范的同时,对内模也进行修整,主要工作是根据钟的厚度刮掉内模表层土。

刮的时候不用插钉子来确定厚度,而是把手握在刮刀与钟厚度相同的部位,刮到手所把握的厚度即可,如果刮过了,可以用泥补上。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合范

等加工好之后的内模和外范都干透之后,把外范按照原来的编号罩在内模之上。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填土

如果钟较大(高度超过1 米)就需要用支钉,支钉插在内模之上,钉尾支撑外范的中上部,一般一块范用两个支钉,以防止范的上部向内倾斜。

浇注

外范安装好之后,顶部的浇口(2个或以上)用纸盖上,然后用土填满坑内其余空间,在浇口之上做成深约20 cm的漏斗。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铁水化开后倒入安装在漏斗边的铁水包中,两个铁水包同时徐徐浇入。

这时由于内模受高温铁水冲击,其内部空气膨胀,可以从先前做好的气道中排出。

内模与外范之间的空气可以从冒口或土层中排出。

浇注完成之后,铁水冷却、凝固,由于铁的收缩率较大,内模一般会被挤破,其中焦炭之间的空间及气道可以排出气体,以缓解内模对铁钟的反作用力。

修整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浇注之后几个小时就把坑内的土挖出,单留下外范包裹着的铁钟。

第2天用三脚架吊铁钟之前,先把外范打碎,露出蒲牢及钟体,铁绳挂在蒲牢之上。

吊到地面之后,用木棒敲击铁钟,使里面的碎模掉落。内模和外范的土可以再次利用。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非遗之美: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铸钟技艺(国家级非遗)

铸成的钟需要打磨掉范缝之间留下的铁片,并对一些铸造缺陷进行必要的修补。

文:牛晓

责任编辑:秋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