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lixj1028 2019-06-06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一口数吨大钟,迁出神秘铸钟工艺,一个动人传说,讲述手工艺人的唯苦艰辛。

历经数千年历史嬗变,由实用转为工艺的神溪古法铸钟技艺犹如一朵奇葩盛开在景色秀美的神溪村。

这项盛行于明末清初的传统铸钟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它年代长,影响大,价值高,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之一,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铸造一口铁钟,最要紧的是有悠扬的声音,音色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制作匠人的制作水平,铸一口钟从选料到制作模具到化铁铸钟到打磨修饰得七十余道工艺,每一道工艺都决定着铸钟的好坏。”

浑源神溪牛家铸钟传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牛晓如是说。

神溪村的代代牛人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牛晓铸钟

牛晓出生在素有 “塞北江南”之称的神溪村,该村以铸造各种铁器而闻名,他们制造的锹、犁、锅、铲、镰刀等日常用品和农具质量可靠、经久耐用,一度时期是十里八乡人们内是不二的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制品已被大工业的产品所替代,村中曾有的繁华已开始显得落寞。

伴随旅游业的发展,牛家一项祖传手艺——铸钟开始散发出异彩。原恒山正殿内铁钟上的铭文,使得有据可查的牛家铸钟历史就达到300多年。

牛晓从小就跟着爷爷做一些小的器具,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偷偷地做一些成型的钟,爷爷看到他非常热爱,就将铸钟的各种绝艺倾囊而授。

在爷爷的指导下,牛晓继承了神溪牛家的铸钟技艺,近30年的制作功底,让他在全国成为 “知名铸钟人”。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浑源神溪牛家铸钟传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牛晓

2011年还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我们家祖辈都是铸钟的,到我这里已是第18代传人了。几百年来,我的家族为全国各地的寺庙制作了很多的大钟、大小法器。”

由于他们造出的大钟样美质优、音质独特、又优于铜钟的特点,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独特铸造技艺在全国也首屈一指,受到全国宗教界的一致好评。

“浑源传统铸钟拥有自己独特的铸造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浑源传统铸钟本身就是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一种体现,体现了传统工艺文化的进步,既继承了民间传统风格,又体现了时代特色。

它造型美观、古朴庄重、声音洪亮悠远,对于民间传统技术交流研究古代铸造文化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传承人的牛晓,不仅做工艺,而且还研究古钟及其文化。

十八代不间断传承祖辈技艺

明末清初至解放前,神溪村造锅、造农具、造钟大小作坊有30多家,产品远销雁北各县区和河北、内蒙等地,铸钟行业十分兴盛。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铸钟行业曾有过低潮。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各大寺院进行修缮,寺庙大钟铸造得到恢复。

“从那时起,我们牛氏铸钟匠人开始建造作坊,发展生产,现在基本可以靠这项手艺维持生活。我们的铸钟技艺从来没有间断过,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生存空间。除了做钟、大小法器外,我们还制作各种农具或家用的铁器,直至现在可以持续十八代不间断地传承这项技艺。”

牛晓如是说。从有记录的第12代牛公开始,牛氏家族家谱中就一代代记录下了传承人,并代代相传不放弃自己的技艺。

如今百年老字号在现代文明中又焕发出生机,浑源传统铸钟销往浑源县境内的恒山,也远销北京、福建、广东、广西、新疆、江苏、贵州、河北、内蒙、河南等全国各地。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

“对于铸钟原料的选择,非常考究,需要上好的白口铁,这种原料必须到处寻找,不会固定在某一个地方。别看铸钟的工艺只有六道,但时间、火候、甚至是铁、土都影响钟的声音与质量。”牛晓说。

在牛晓看来,钟的制造的工艺相对比较简单,决定性的因素是在选料上,这也是他做出的钟音色优于现代铸造工艺做出的钟的原因,但现在适合的铁料已经越来越难找了。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虽然铸钟闻名全国,但它的制作工艺流程仅为六步,第一步:选料,本地优质松土、上好白口铁;

第二步:将松土碾碎,用筛子过滤,然后加水搅拌到一定湿度,水量的多少要根据模子的大小来定;

第三步:做模型,将和好的泥手工堆积成型,晾干;

第四步:套模型,因为模型有内外两层,将内外模型分隔并套在一起,中间可用细沙子做隔离;

第五步:夯土,一定要夯结实;

第六步:进行浇铸成型。

“浑源传统铸钟的主要工具有:冶炼炉、土沙模型、轮子及小手工工具。我们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代表性的作品有:北岳恒山正殿大钟、五台山寺庙大钟以及国内各大寺院大钟。”

面对自己的成绩,牛晓没有停步,依然在探索,因为他热爱自己的这份手艺。

“浑源传统铸钟历史悠久,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是祖辈留下的民间手工技艺财富,具有民间传承性和时代代表性。

完全采用最古老的手工制作程序,原料纯属优质松土,上好白口铁,产品坚实耐用。造型古朴庄重,声音洪亮悠远。动静结合,质量优于铜钟。”

口传身授让铸钟技艺难再延续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虽然牛晓如此热爱铸钟技艺,但他依旧面临着传承人的问题。和许多传统手工技艺一样,浑源铸钟作为一种民间工艺也走入了衰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祖传下来的手艺没了继承人,这是牛晓现在最烦心的事。

“我的孩子有自己的事业,将来不再从事这项技艺,而一些年轻人对这项工艺不感兴趣,到目前为止,找不到下一代的传承人。”牛晓说。

在他的铸造团队中,最年轻的也已49岁了,孩子们没人愿意学这每天和土、泥、铁打交道的又脏又累又单调的营生,他生怕神溪牛家的铸钟手艺在他这里失传。为了让后人知道牛家的铸钟,牛晓开始寻找铸造能更久流传于世的大钟的机会。

巧的是,他很快就遇到吕梁一位客户订制一口大钟的机会,借着2011年为五台山铸造5 吨大钟的经验,牛晓决定做一口10 吨重的钟,这对他来说已是现有工艺的极限了。

由于神溪村仅牛氏一家从事铸钟行业,且受生产作坊窄小、简陋的局限,难以大量生产。随着铸钟匠人年龄偏大,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技艺,许多工艺技术将面临失传。

市场经济带来普遍的急功近利浮躁心态,使得年轻人认为从事这行地位低,不赚钱,大部分外出打工去了,许多靠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处于后继乏人的状态。

对于以铸钟为生的牛晓来说,如何开拓新的市场和传承铸钟工艺是他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如今,许多寺庙都得到了恢复和重建,市场对铸钟的需求越来越少。以前,一年要做几百口钟,而现在,活越来越少了。村里以前做钟的作坊很多,而现在,也只剩两三家了。

“因为没活干,许多人只能另谋职业。手艺传承也是这样,铸钟这个活又脏又累,没人肯学。前几年,还有几个学徒,后来,学徒们都走了。”

说到这些,牛晓很是无奈。为了扭转铸钟的惨淡局面,牛晓也在不停思索和琢磨。

由于铸钟的需求减少,他开始把目光转向生活用具,比如尝试着打造生活用的铁锅等。

至于铸钟工艺的传承,他希望,铸钟技艺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毕竟,它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绝不能在他的手里从此消失。

“虽然工艺简单,但必须进行口传身授,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秘。”牛晓也希望通过宣传为祖辈这项技艺寻找传承人。

华北第一钟的诞生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2012年,传承人牛晓为山西临县成功铸造了10 吨重的全省第一大钟,创下了浑源铸钟制作技艺的新纪录。

从2012年的4月开始,牛晓和他的团队就开始了这口大钟的制作,历时6个月才完成。

看着这口完美的大钟,牛晓有着太多的感慨。

铸造大钟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一次失败就有可能很难翻身。

为了铸造这口大钟,前前后后的准备工作已经做了3个多月。先是估算出大钟的体积,便赶着春天气候干燥的时候挖了大坑,还新置办了盛铁水的容器。

容器太大,只得把院墙拆除才能安置进院子。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浑源铸钟闻名全国,但它的制作工艺极其繁琐,需要先做好大钟的模具。模具是用浑源特有的沙土制成。

夏末,几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工程搁置了些日子。防潮成了当前的首要任务。牛师傅计算好了每块方砖的大小、厚度。

工人们把方砖卸下来编码,涂上防火图层。之后还要在内范上固定好钉子。用来限定内外范的距离。

还有的工人开始着手给方砖刻字,字是阴刻,当铁水烧灌进来时凝固在钟面上的字恰恰成了阳刻。

刻好字的方砖要一块块摆回到原来的位置,牛师傅细心地检查每个缝隙的距离,不够的还要填些纸片,生怕砖的位置错移。

与此同时外范的方砖复位一层,便会在坑内填同等高度的土,并且要人工夯实,当铁水灌入时产生的巨大冲力会使模具变形,结实的夯土会在这时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坑内的土填平了,唯一不同的是在顶端多出一个多元性的漏斗,牛师傅说,这是用来浇灌铁水的入口。夜色慢慢笼罩着神溪村,牛师傅家的院子里燃烧着熊熊大火。

照的好似白昼一般,这么久终于看到铁水钢花了,10 吨多重的铁,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放进熔炉内,熔铁的技艺依旧沿袭着传统的制作方法,放一层碳,再放入一层铁。

工序反复直至填满,这时院落里剩水的大容器也开始预热了。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工人们还需提防熔炉内溅出的千度高温的铁水。一旦溅上便是1厘米以上的烧伤了,工人们不时拿棍子疏通通风口,这是为了要保持熔炉内的温度。

一层铁烧完后,就要拿泥堵住通风口,等下一层铁融化,橙红色铁水缓缓流入早已预热的大容器内。

非遗传承:寂寞中坚守的铸钟匠人

村子里的清晨总是格外宁静安详,牛师傅家却紧张忙碌着,融好的铁水要马不停蹄地灌入椭圆形的口中,刚才还欢腾的铁水,此刻便乖乖地顺着轨迹流入缝隙里,静待着出土之日的华彩,工人们还要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装饰。

就这样经过环环相扣的制作流程,华北第一大钟终于完成了。

汇编整理:秋慈

图:牛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