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汗不祛湿、红豆薏米不祛湿、喝水不增加湿气,祛湿三大误区连锅端!

 中医药方便 2019-06-05
1

周末的时候,朋友来我家吃饭,想要感受一下我星级厨师的功力。

来的时候手里还提了袋子东西。

我寻思咱俩这关系,来就来呗,还给我带东西,多不好意思啊。

来,我看看是啥。

得,还没看呢,就听他说:“专门带的薏米和赤小豆,最近应酬多,你不老跟我说这样容易湿气重么,我就寻思买点薏米赤小豆煮汤喝。”

看来我这每天言传身教的,还是有作用的嘛。

虽然薏米是寒性的,但是吃上这么一次也无妨。

成,就煮个汤吧。

结果我一打开包装看里面...

??????

这是啥赤小豆啊,这不明明是红豆么。

看样子我这朋友是遇到了拿红豆假装赤小豆的骗子了。

看来我又要化身中医科普大师给大家科普一下了。

正好端午节马上就到了,先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农历五月,又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离我们最近的“邪”就是寒湿,排寒祛湿,端午正当时。

但我们常常会走入排湿的误区。

今天不黄就来给大家来个解疑答惑,聊聊祛湿三大误区。

赤小豆薏米汤

赤小豆薏米汤的确有利水消肿、祛湿的功效。

但并不适合长期饮用。

因为薏米性寒,平时出现晨起水肿的情况喝一次尚可,如果为了祛湿长期饮用赤小豆薏米汤的话,会导致身体寒气加重。

赤小豆确实是个好东西。

早在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其“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汉张仲景率先用赤小豆凡三方:一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其治“身必发黄”;

二为赤小豆当归散,用治“狐惑”蚀于肛者;

三是瓜蒂散,用其宣利胸中痰湿浊邪。

后世《药性论》、《食疗本草》、《本草纲目》等都记载其功能、主治。

但是!!!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赤小豆,大多是以红豆作为替代品,并不是真正的赤小豆。

它俩到底有多像呢?

真的已经到了傻傻分不清楚的地步。这张图里左面的是赤小豆,右面的是红豆。

仔细分辨还是能看出区别的,赤小豆细长、更有质感,红豆短粗。

出汗祛湿

现在很多人都提倡运动祛湿,发大汗,把湿气排出。

他们觉得既然湿气是身体排不出的“邪”,那就想办法让他排出来不就成了?

其实不然,发大汗祛湿这种操作完全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从中医的角度说,血汗同源,都是咱们身体里的“津液”来的。发大汗,就是在强行损耗身体的津液。

祛湿的关键在于脾胃功能,脾统血,本来人家管的好好的,你非要强行带走人家的小弟,那他还能开心吗?

医生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上》中就说了:“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说的就是想出汗,微微出汗就行了,要是想着汗如流水,你是别想治好病了。

大出汗的时候,身体毛孔大开,别说把身体里的湿气排出去了,还会有更多的寒湿之气顺着毛孔进入身体。

不能多喝水 

很多人觉得,湿气嘛,就是水。

这身体里的水还排不出来呢,再喝水的话,岂不是雪上加霜?不喝了不喝了,只要不渴就不喝。

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了。

我们要先明确一点。

+-

脾胃主运化。咱们平时吃、喝进身体里的东西,都要靠脾胃来转化为可以被身体所利用的水谷精微。

而那些不能被我们身体利用的,就是“湿”。

脾喜燥而恶湿,功能一旦受损,则不能正常运化水谷。

导致津液停滞而为湿邪,而后阻滞经络、气机、蒙蔽脏腑清窍而为病。

简单点说,脾的功能好比是家里的女主人,湿邪好比是家里的垃圾,女主人勤劳,就能及时打扫房间,把垃圾清扫出去。

如果女主人生病了,身体疲惫,房间的垃圾就堆积起来。

放到身体也一样,脾功能弱了,就不能清理好身体的“垃圾”——湿气。

这也是为什么湿气重的人感觉不到口渴的原因。

体内的脏水太多,阻碍了身体对于好水的利用和吸收。

所以这个口渴并不是说明你的身体有足够的津液,反而恰恰是说明津液不足了。

这个时候才要多喝热水,多喝米汤补充津液。

2

说了三大祛湿误区。

可能有很多朋友一脸懵:“我都不知道咋去判断自己身体湿气程度,你跟我说那么多误区干啥?”

下面就来说说如何判断身体湿气。

①   舌大有齿痕

齿痕舌是典型的湿重的表现。

②   头沉,头重如裹

头脑不清醒,像扣了一个帽子,这是在上湿重的表现。

③   容易疲劳

湿性重浊,容易阻滞气机,人做事就觉得疲劳,精力不够充沛。

④   食欲差

湿邪困脾(脾具有喜燥恶湿的特点),会出现食欲欠佳,腹胀。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

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比较直观的感受到的,身体湿气较重的情况。

一旦发现,应当及时的通过合理的方式调整,不然你就会变胖变油腻。

3

想要祛湿,既要恢复脾胃功能,又要满足身体对于津液的需求。

给大家推荐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大米汤

著名经方家陈修园说过整部《伤寒论》,概括起来有六个字:保胃气,存津液。小小的米汤,竟抓住古籍最精髓之处,不容小觑。

在《伤寒论》113方中有7个方剂用到了粳米,如附子粳米汤、白虎加人参汤等。

粳米有保胃气的作用,经水熬制的米汤更有补津液之效。由此可见,咱们说的米汤,实则是药汤!

二、茯苓白术母鸡汤

茯苓饼是慈禧太后最爱吃的点心,并常以之赏赐宫中的宠臣。

《红楼梦》第60回也详细介绍了茯苓霜的做法:

即用牛奶或滚烫开水将茯苓粉冲化、调匀。

每天早晨起床后吃上一盅(净重量约20克),其美容滋补的效果最佳。

茯苓是经方用药,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可以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食材:白术15克,白茯苓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鸡块300g,枸杞15克。调料精盐适量,生姜,清水适量。

做法:

1、将鸡块洗净,氽烫,备用。

2、将其他材料洗净。

3、锅中加水烧沸,下入鸡块焯透,打去浮沫捞出。

4、将鸡块加入沙煲内加清水煮沸,将各种原料全部放入大火煲至20分钟,转至小火煲2小时,撇出浮。

茯苓、白术健脾祛湿,白芍、甘草,养血补津液,生姜温胃散寒。

健脾祛湿,补血养阴。

三、小建中汤

原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

化裁方:

①   按照一两等于15g:

桂枝45g  白芍90g  生姜45g  炙甘草30g  大枣12枚  麦芽糖100ml  茯苓60g  生地90g

②   按照一两等于5g:

桂枝15g  白芍3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  大枣12枚  麦芽糖30ml  茯苓20g  生地30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