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我老的老头》:人物群像,书写“时代精神”

 心本心123 2019-06-06
壹笔·作文

著名书画艺术家黄永玉在年近八旬时,写下了《比我老的老头》这本书。书中所涉及的李可染、钱钟书、沈从文、林风眠、张乐平、张伯驹等“老头”都曾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光辉的印记,是经典的文化人物素材。

作者用幽默诙谐的笔触,以散文的形式将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娓娓道来,还原了历史的真相,也让我们从中领略到文化艺术大师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了解人物的时代背景和人格精神有助于我们丰富人文视野,扩充人物素材,以便运用于考场作文之中。

【高考高分片段】

生活有多灰暗,林风眠的画作就有多明亮。当我看到他的画作,顿觉耀眼到仿佛从未遭遇过任何动荡一般,我突然明白了他画笔之下无法掩盖的希望。透过他落纸的笔,你又是否读懂了他对画坛一味模仿前人画作,日益失去活力的担忧?是否读懂了他渴望将西方自由主义创作的思想引入国内的迫切?是否读懂了他面对大众的迷惑不解,同行的冷笑讥讽,而自己的血汗竟沦为满纸怪异的无奈?又是否读懂了他叹惋过后,依旧相信希望的坚定?黄永玉读懂了,于是他将林老写入了《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向林老致敬,让更多的人听懂林老画作中的“语言”。(2018 江苏卷《让生命“言语”》)

【阅读思考】

问题一:如何让文化人物更立体?

在运用文化人物素材时,很多考生常常只是对人物一笔带过。例如仅仅引用人物的名言,这种写法既不能体现素材的丰富,也不能提高作文的格调。那么,如何才能让文化人物更立体?这就需要考生将人物的“厚度”和“广度”凸显出来。前者,需要考生对人物的时代背景和精神追求有一定的了解;后者,需要考生对人物及事件有自己的见解。因此,考生在积累人物素材的时候,不应单单停留在记住人物的事件和名言层面上,而是要深度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否则很容易给人“素材堆砌”的感觉。

问题二:如何深挖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人物的精神追求?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均是内心的写照,如果考生能够从人物的言行中探寻人物的精神追求,素材在文中的嵌入就会显得更加灵活。片段从林风眠放弃法国优越的生活回国任教的行为中看出他“望将西方自由主义创作的思想引入国内”;从他遭受诬陷、深陷牢狱而拒不认罪的行为中看出他“叹惋过后,依旧相信希望”。因此,考生在整理人物素材时应该有所思考:他做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他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又是什么?

【主题导写】

1.选择书中的典型人物,探寻当时文人的精神追求。

不论时代变迁,我心坚持理想

《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讲到了钱钟书先生的一段故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但是钱钟书却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去,还是留?他可以选择去台湾、香港、英国的知名院校任教,但他却毅然留在大陆,去往自己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这是他第三次踏入清华的校门。他深知,在当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任何一所院校的待遇都会比清华高出许多倍。但是,这无法阻止他对清华讲台的向往。多年后,杨绛问他:“你有没有后悔当初没有选择离开?”钱钟书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运用思路】

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是无以言表的。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利益已不再重要。这正是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的体现。因此,了解人物的精神追求可以从他所做出的抉择中剖析出来。

【考场连线】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选择回国参加建设,你对此怎么看?

民国时期出现两大潮流,一是出国潮,一是归国潮。前者是因为中华民国成立后,科学文化得到大力发展,因此出国成了潮流;后者是因为二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时期,中国生产力水平滞后,许多留学生不忍祖国陷于危难,不远万里回国参加建设。他们当然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国外,享受优越的生活,但他们无法泯灭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怀。正如《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所记载的,钱钟书先生曾在英国、法国留学,本可以在国外工作,但当得知中国出现战乱后,他毅然选择回国任教。这正是一种爱国情怀的体现。

2.精读名著,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

一个“可爱”的人

黄永玉是一位可敬的画家,但当你读完《比我老的老头》时,不禁会觉得,他是一个“可爱”的人。他的可爱之处在于,即便可以大势渲染一个人的优秀,可他总是寥寥数笔地记录生活中的“琐事”;即便可以站在制高点喷激曾经受过的磨难,可在他笔下,只看得到生活的美好和与友人擦肩而过的遗憾。当有人问他:“您如何看待过去的坎坷岁月?”他回答说:“今天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那段日子,甚至都没必要用文字再记录了,要像上帝看待尘寰一样用怜悯的眼光来看,什么苦难不苦难,人类历史上不止这一段是坎坷。人不能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去诅咒有什么意义?”

【运用思路】

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向往美好的生活是一种伟大的心境。苦难会把一个人推向深渊,但在历经沧桑后,他残留在脑海中的记忆能够反映出他的品格。因此,在凝练人物的精神世界时,可以通过环境和内心的对比来进行侧面烘托。

【考场连线】

黄永玉说,“要像上帝看待尘寰一样用怜悯的眼光来看”坎坷岁月,你如何解读这句话?

黄永玉把自己比作尘寰,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就如同沧海一粟,渺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个人所受的磨难实在微不足道,没有记录的必要。相反,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时代的主流,值得弘扬和传播。黄老永远把集体利益放置于前,把个人利益放置于后,是一位“可爱”又可敬的“老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