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临名帖】范斌临《鲜于璜碑》之碑阳

 朝歌淇水悠悠 2019-06-06


《鲜于璜碑》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立。1973年于天津武清县出土。高242厘米,宽83厘米。隶书。碑阳16行,行35字。碑阴15行,行25字,有界格。共827字。额阳文篆书10字。碑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鲜于璜碑》的时代书风背景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享国405年。汉朝民族统一,文化统一,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主流思想占统治地位。两汉时期,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汉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朝周边各民族纷纷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源源不断地融入于汉文化之中。《鲜于璜碑》出土于北方,鲜于姓氏是少数民族姓氏,是这一时代背景的真实写照。汉文化朴厚博大、雄强奔放外,还往往表现为精密、繁复、瑰丽、华美、藻饰等,可谓是集壮美和华丽为一体,汉代书法也不例外。《鲜于璜碑》刻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此碑严紧中能宽绰,凝重中有奇趣,正是这一时风的产物。汉代的审美文化的基调是壮美与瑰丽,呈现出多元共融的整体特征。汉代碑刻风格在多种审美自觉的引导下,现实与浪漫并存,繁复与质朴和合,凝重与飞动兼容,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鲜于璜碑》刻石完成前后,一批著名碑刻也相继问世。典雅秀丽的《孔宙碑》、遒劲豪放的《封龙山颂》、端严劲厉的《张景碑》、清腴遒劲的《礼器碑》、方正沉厚的《乙瑛碑》、飘逸洒脱的《石门頌》、规范整饬的《熹平石经》、清劲秀逸《韩仁铭》、飘逸多姿的《曹全碑》、雄健酣畅的《张迁碑》等等。《鲜于璜碑》在如此众多特色鲜明的碑刻中,风格鲜明,独树一帜。由于同属于时代,同一雄强书风的大背景下,它同时也兼有其他各碑之美。

《鲜于璜碑》的鲜明个性特征

《鲜于璜碑》的个性特征是雄浑粗犷,奔放豪迈,丰厚苍浑,方拙朴茂。它比《张迁碑》早21年,可以说《张迁碑》是受其一路风格影响的产物,可谓之方笔之祖。碑阳碑阴应为一人所书,但风格略有不同。有人认为,《鲜于璜碑》、《张迁碑》方笔风格的形成,有石工“逞刀”的因素,这个观点应该是接近事实的。一方面,我们应该肯定石工们对中国书法笔法伟大的开拓之功,刀法笔法的交互影响,扩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另一方面,还应该透过刀法看笔法,仔细体味行笔原貌,使笔法灵动起来。《鲜于璜碑》碑额的篆书也很有特色,采用了其他汉碑很少使用的阳刻手法,用笔刚劲有力,线质挺拔,点画瘦硬,字体大小参差错落,排列整齐,干净利落,整体像一枚古代的刀币,使人看一眼便不能忘怀。额首两边的青龙、白虎,与碑阴的朱鹊栩栩如生,使整个碑刻灵动起来,简直就是一幅诗书画印合璧的佳作。

《鲜于璜碑》独特审美追求

《鲜于璜碑》是一方难得的汉隶精品,我们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博大雄强的审美追求。《鲜于璜碑》的巧妙就在于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章法几乎完美无缺,每一个字都有它合适的位置,挪动了便失去意趣。其次,要仔细观察《鲜于璜碑》结字特色。《鲜于璜碑》的结字大小错落、收放自如,随意而生动。如小、文、定、久、乃等字生动活泼;书、席、乌、史、所等笔画逸出;讳字为了避免雷霆,结体一字多变等等。《鲜于璜碑》主笔画突出,横画比竖画略粗,笔画丰厚饱满,字形灵活多变,不死板,不僵硬,富有趣味。碑阳字以扁方为主,碑阴字扁、长,方交替出现,生动变化,摇曳多姿。重心时高时低,倚侧变化丰富,字形大小对比强烈,在平静中有波澜,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范斌 号抱朴堂主人,河南郑州人。书法家,收藏家,汉文化研究学者。书法遍习汉碑,诸体兼擅。

范斌临《鲜于璜碑》之碑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