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度说史:那些湮没在时间长河里的端午习俗

 山石尔兄 2019-06-06

有酒不病饮,况无菖蒲根。

空怀楚风俗,角黍吊沉魂。

宋代梅尧臣这首《午日》写的是个人的喟叹,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代人过端午佳节的风俗。仲夏炎热的端午,正是病疫多发的季节,人们会相约畅饮雄黄酒,在门前挂上菖蒲叶辟邪,往江水中投粽子以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那时候的人们就已有在五月五以兰草汤沐浴去污的习俗。屈原的《九歌》诗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正是这一习俗的写照。所以端午节也有“浴兰节”的别称。

喜度说史:那些湮没在时间长河里的端午习俗

古代伟大诗人屈原

但是节日的涵义和习俗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传闻屈原在端午这天投汨罗江自尽,于是在后世,端午节渐渐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一个节日。而端午习俗,则发生了更为巨大的改变。虽然现在人们在端午节还保留着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但是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端午习俗,都已经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了。

喜度说史:那些湮没在时间长河里的端午习俗

端午惯例吃粽子

南朝-梁的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这个写的就是人们在端午,会用五色丝结成绳子,系在手臂上,以祈福免灾的习俗。当然不同朝代里五色丝也有许多的变化。有时候,五色丝会结成人像,叫做“宛转绳“,可以佩戴,也可以挂在帐屏之间。有时候,会用用五色丝缠纸帛折成菱角方片,然后按一定方位(青、赤、白、黑为四方,黄居中央)缀于胸前,以示妇人养蚕之功。

除了五色丝,在门前插菖蒲和艾条也是流传了很长时间的端午习俗。清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菖蒲和艾条都是有刺激性香气的植物,可以驱除蚊虫,也饱含人们祈求驱邪和去除瘟疫的美好愿望。有时候,也会扎蒲草为龙形,扎艾草为虎形,也就是所谓的“蒲龙艾虎”,驱邪的效力就更深了。苏轼的《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有云:“万寿菖蒲酒,千金琥珀杯。”菖蒲叶和艾叶也可以浸制成药酒,酒味辛辣,古人以为可去疾疫。

喜度说史:那些湮没在时间长河里的端午习俗

菖蒲的形状如剑

除了菖蒲酒和艾酒,雄黄酒也是古人常在端午时节饮用的酒类。《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雄黄是一种橘黄色的矿物,有解毒杀虫的作用。在民间传说白蛇传里,白素贞就是因为在端午误饮了雄黄酒,才现出了原形。

喜度说史:那些湮没在时间长河里的端午习俗

雄黄酒

除了在家饮酒作乐,出外踏青斗草也是古代人们常有的活动。《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草是古代妇女常玩的一种娱乐活动,不仅端午,在春社、清明等时节,她们相约踏青,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有许多诗人都曾写诗记之。晏殊的《破阵子》词云:“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自古传为绝唱。

除此以外,古典典籍里还记载着射柳、五毒饼等等许多端午习俗,许许多多在今天都已经看不见了。不知道在你的家乡,还保留着什么样的独特端午习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