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绿色的灵魂 绿皮车最大的特点是‘慢悠’,最大的优势是“廉价”,最便民的亮点是“站站停”,加上乘务员的人性化服务,构筑出了整个绿皮车的灵魂。 ![]() 急切的需求 绿色带给人类希望,人类再用绿色装点世界。当时,只要铁路能够伸延到的地方,人们出门的首选必定是绿皮车。抢购到一张出远门的火车票,恰似买到了一份自己的美好希望。如果发一份问卷调查出这么一道选题:改革开放以后,什么东西最紧俏?精准答案应该是:春运期间的火车票。在那绿皮车时代,一票难求的盛况,除了春运潮还有暑运潮、学生潮、民工潮、五一黄金周、国庆黄金周…… 人们对绿皮车的急切需求,起源于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民工潮”涌向广东,他们搬家似的背着大包小包,显然不可能步行。许多地方那时还没有直通广东的汽车,退一步讲即使有直通长途汽车,他们也不会坐,或者说坐不起。这个时候,绿皮车就向他们招手微笑了。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不管是冒着刺骨冰冷的寒风,还是顶着酷暑骄阳似火的烈日,他们不会有丝毫犹豫,一律会选择乘坐没有空调的绿皮车。绿皮车恰似为他们量身定制,是他们望眼欲穿的希望所在。简旦的说,乘绿皮车划算呵。这个车实在呵。他们拖儿带女,大包小件,呼朋唤友,蜂拥而上,挤进了绿皮车,是他们的福分呵。心里舒坦呵。那还管有没有坐位呢?塞在窄小的车厢过道上,站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他们能忍耐呵。这算得了什么呢?比他们起早摸黑种田,进大山砍柴再挑进城去卖,这点苦算得了什么呢?能用角角分分的钞票,抢购到一张出远门极便宜的火车票,他们心里早就喜饱了。况且他们是到广东去维持生计、去淘金、去发财、去改变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甚至全村人的命运……他们站在十分拥挤的绿皮车上,真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呵。 东莞东客运段原副段长张虹彬,回忆绿皮车时代那种严重超员的情况时,发出感叹的说:“我是1992年离开衡阳车站,调到广梅汕参加新线建设和开通的。广梅汕客运段是1995年12月28日全线开通客运时正式成立的。1996年第一趟绿皮车是东莞东开阜阳的车。我对绿皮车印象最深的是,有年春运我在惠州西站台,看到阜阳车的一个厕所里站着十几个人!” 严重超员,趟趟旅客爆满的绿皮车,一直是社会最低层广大民众的香馍馍,它的需求量确实太大了。绿皮车为什么会受到社会最底层大众的青睐?成为他们外出奔波急切需要的首先交通工具呢? 慢悠的节奏 绿皮车除了没有空调,乘客坐在车厢内会“冬冷夏热”外,还有一个“慢慢游”站站停的特点。它的时速有的甚至还赶不上汽车,人们出一趟远门往往会在车上呆几天几夜。 绿皮车慢悠悠朝前滚动的节奏,当然无法与呼啸而过的高铁相比。形象地讲,当年四辆绿皮车的时速加起来,还不一定能赶上当今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速列车。 慢悠悠的绿皮车,它还有什么优势呢?其实,万事万物,有利有弊。快有快的风度,慢有慢的亮点。绿皮车的慢,并不完全是车轮滚动的慢。它慢悠悠的关键因素,是停的站多。不管这个车站有多小,上车的旅客是多还是少。它在平原上行驶,不放过每一个集镇;它在群山中穿梭,不放过每一处村寨。凡是列车经过众人出没的地方,都会设有火车站。然而,凡是有火车站的地方,绿皮车都会停下来,最大限度的方便人们出行。空调红皮车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就连县级市都停得少,只在地级市才停靠;至于动车高铁,连地级市都要选停呢。 有这种情况:一个大站某个时段的客流量,还远不如某个小站。这是因为逢年过节赶集的村民,欣喜蜂拥挤达上了令他们眼神一亮惟一一趟停靠的绿皮车…… 廉价的诱惑 绿皮车另一大显著亮点,就是它的票价出奇的廉价。从东莞东至合肥一千三百二十四公里,还不到一百块钱。估计这是史上最便宜的车票了。 2010年6月,运行于北京和上海间唯一一辆绿皮车“1461/1462次”停运,它已在京沪线服役32年,是该线路上唯一的绿皮车。1462/1461次列车单程运行1463公里,中途停靠24站,北京至上海的运行时间为22小时43分钟,全程硬座票价仅88元。而动车的一等软座则需要935元,相差超过10倍。其运行区间的显赫和票价的低廉,被平民追捧称为“神车”,“有种辛酸的幽默”一位网友评论。 2010年7月1日,北京西到太原开行的6095/6096次“绿皮车”正式停运。被广大游客称之为“最廉价的旅游火车”,到达太原只需33元。比北京城区打车到郊区都要便宜。其次是因为沿途停靠的景点多,云居寺、十渡、野三坡、百里峡……全程的停靠站多达56个,虽然运行时间长,却方便了游客和山区人民的出行。 2011年,济南到青岛原来直达列车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D字头车,广大旅客在体会到动车组的快捷的同时,也很明显的流露对过去“绿皮车”的怀念。他们说,不错,确实快了一个小时,但原来可以买48元的硬座票,现在至少是120元。一些人认为这其实就是涨价了,“速度提升16%价格提升150%,这不是涨价是什么?”“现在要从济南到青岛,要么多花72元坐两个小时动车组,要么坐五六个小时慢车,便宜点,也要55元,但是比原来两个小时48元的还贵。”一位经常往返济南青岛两地的旅客告诉记者,“那些慢车都是过路车,根本没座,我最后选择坐动车组,那也是没办法没的选。” 1997年后,中国铁路经5次大提速,进入了高铁时代。2007年,第一辆和谐号在广深段下线,时速200公里,但仅仅3年后,国产新一代动车就以486公里试验时速,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纪录。 特色的服务 人们出行选择交通工具,虽然普遍追求高效快捷,绿皮车显然落伍了。但它仍成为铁路旅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如果绿皮车不硬性淘汰,它能保持其与空调列车长期竞争不败的态势。这其中除了它廉价的绝对优势,以及“站站停”便民的显著特点外,人们对绿皮车的青睐与怀恋,还有一个根本的因素,就是乘务员对旅客的人性化服务,也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绿色服务”。促使广大旅客对绿皮车有家的概念,家的感觉,家的温馨。 绿皮车看似落后,服务质量却比较高,而且比较超前。破旧老化的车厢与风华正茂精明能干的乘务员,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反差。我们以东莞东客运段合阜车队为例,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团支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在“特色”上下功夫,强力打造服务品牌,展示合阜人的良好形象。 他们以“细节服务”和“标准化服务”为基础,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思考,根据沿线各省的消费水平和饮食特色,开展了下午咖啡休闲茶座,以及制定丰富的粤系和闽系菜系服务。同时,在列车上开展了“旅客大调查”征集活动,总结出规范服务、承诺服务、微笑服务、预想服务、延伸服务、重点服务,导游服务、应急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确定了10条紧扣旅客需求的便民利民措施,设置了母婴区、爱心台、文化广角等便民服务点,推出了信息服务台、农民工服务台、“生日点歌”服务台,以及文艺表演下车厢、健康之声、天气预报和等亮点服务项目。 尤其在春运期间,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利用休息时间,开展青年志愿者便民利民服务。如在候车室和站台上,为旅客宣传乘车安全常识、扶老携幼、引导上车、安排座位、解决困难等。在车厢内为旅客端茶送水、开展快乐文艺之旅和重点旅客服务。年年出色完成了“青春暖流”东莞人返乡专列的志愿者服务任务,受到各级主流媒体的肯定和报道。在车队团支部的带领下,志愿者们爱心作桥梁,情融服务之中。他们用青春笑颜心伴旅客,让旅客走得安心舒心,为旅客营造了一个平安和谐的出行环境。整个服务过程安全有序、亲情洋溢,得到返乡游子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绿皮车时代是值得敬仰的,其中蕴含着一代中国铁路工人的骄傲,不管是火车司机还是列车员,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有着良好的形象。绿皮车为国民经济建设,在那个时代发挥不可代替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弄清它的生命历程与运行轨迹。它是怎样诞生与发展的?又是怎样悄然走向消亡的?以及东莞东客运段的绿皮车历史……
|
|
来自: 钟奋生 > 《抹亮心中那片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