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与晚清官僚制度,一个落后一个先进,为何都成王朝灭亡因素?

 倦鸟依林 2019-06-06

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无论什么时代,它都有一个摆脱不掉的命运,那便是走向灭亡,封建王朝制度只要不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是无法摆脱其魔咒,都会陷入这个怪圈之中。拿东晋与清朝来说,两者的结局都是灭亡。

封建王朝中有一个因素特别重要,这便是官僚集团,在王朝的政治生活中,演绎的就是官僚集团与皇帝之间的故事。在东晋的时候官僚集团有一个特点,那便是门阀士族当政,像东晋开国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一说,这反映的就是当时官僚集团的强大,是一种士族与皇帝合作的官僚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权威必定受到士族官僚的掣肘。但也不能说这是落后的产物,这是时代背景的产物,是在各种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在当时肯定是最好的制度。清朝的官僚制度到晚清时,地方汉族官员势力不断崛起,其中两个代表人物是曾国藩与李鸿章,他们都是当时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与清朝的关系很微妙,他们掌握着重权,可是他们甘愿为清朝效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幕府官员。

对于幕府官员有这么一段定义:晚清幕府在危难逼来、清朝中央政府失能时显示出其灵活机动、富有弹性的一面,汇聚人才,“条综众务”,充当了应急机制,担负起本该由国家承担的社会管理、安全保障和对外交往职能。

由此发端,事务越来越多,权限越来越大,俨然地方权力中枢,既插手军政事务,又总揽洋务新政,不仅使清代地方官僚政治的骨架随之发生变化,而且其所经办的于古无征事业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气象、新局面,对晚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从这段话中可见晚清幕府也是时代的产物,时代造就了他们。

两种制度都没有先进落后可言,因为他们都是封建制度,无论再先进也逃不过灭亡的魔咒。


东晋与晚清官僚制度,一个落后一个先进,为何都成王朝灭亡因素?


一、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东晋以来的官僚制度:门阀制度

在三国曹魏时期,已经正式废除了二十等爵制,转而实行分封列侯制。后来司马家族能够推翻曹魏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士族的支持。为了维护利益,巩固统治,司马家族重新启用五等封爵制,同时通过实行分封同姓王的措施,最大限度给予了士大家族的经济政治利益,这种措施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制度----门阀制度。

那么门阀制度是如何导致东晋王朝的灭亡的呢?主要是因为门阀士族垄断社会各个部门的局面被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已经不是这个社会的常态,长久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到后期已经成为士族排挤庶族的工具,士族与庶族矛盾加剧,而且朝代更立,战争频发,这样就导致庶族人掌握到的权利越来越多,而且在朝代更替中,士族之间的利益争夺,也是彼此的势力被削弱,因此,制度的更新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那么这个制度就会导致这个社会满目疮痍,最终积劳成疾,自取灭亡。


二、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晚清,准确来说是“晚清幕府”

晚清,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多年来与列强的争斗,清朝八旗制度已经落后,只能依靠团练武装来实行统治。一些地方有权势的官僚阶层,为了自保,便以家人、亲戚、朋友等群体建立了势力网络,相互自保。像曾国藩训练的湘军便是这种群体形成的。而曾国藩手下有很多是自己投奔过来的,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参谋人员,也就是幕僚,幕僚服务于个人,不服务于政府,但到了晚清,由于团练武装的做大,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人物,已经可以说在朝廷中说话的分量很重,想进入政界,加入幕僚,从幕僚进入朝廷已经是很多人的选择了。久而久之,大家都是一个团体,官官相护,很多人想升官或者进入官场,如果不进入这个幕僚阶层,很难提拔重用。

晚清幕府在清末形成,在外部压力与内部压力交叉形成,所以他有很重的军事性,朝廷的延续也就代表了幕僚们的长久,一旦朝廷消亡,那么幕僚也就烟消云散。晚清的统治阶层,落后而又腐化,根本就接受不了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理论,虽然说,幕府幕僚有先进的思想,那他们也不是执行者,想要改变一个朝廷的命运,改革已经不是办法,所以只有让他灭亡,用一场新的革命来完全代替他,才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历史上王朝官僚制度各不相同,但在隋朝之前,未实施科举制度时,东汉到东晋的官员来源,世袭的门阀后裔已经是主流,这一历史阶段也是门阀世袭制度的兴起。虽然清朝也实施科举制度,但在晚清时,清朝放松科举制,一度兴起晚清“幕府”官僚,这是清朝不同于其他王朝一个很有特色的官僚制度。虽然两个王朝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官僚制度不同,但两者之间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门阀世袭的弊端

任何一项官僚制度都有两面性,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的官僚制度是世袭的官僚制度,特别是西晋建立之后,其门阀官僚世袭制不仅未改变,反而更加兴旺,成为西晋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司马氏统一三国后,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这个王朝的建立,实际上是司马氏整合了曹魏贵族阶层,也就是说在原有官僚阶层基础上建立的一个王朝。

但对于吴、蜀两国的官僚阶层,虽然投降司马氏的官僚继续为官,但已经被司马氏皇族排除在权力核心圈。而寒门子弟更没有希望进入西晋的官僚阶层。司马氏掌控曹魏大权时,曾为司马氏统一做出贡献的邓艾石苞张华等寒门子弟,最终受到其他贵族的排挤打压。

西晋官僚制度,实际上是司马氏为首的大官僚,打压曹魏不听话贵族,而形成的另一种官僚阶层,换汤不换药,官僚都来自曹魏时期重臣后裔,或者司马氏亲族一系。

司马氏形成的门阀官僚体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官僚之间姻亲、血亲、提携等关系,这就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官僚世袭网络,而这一网络造成了官僚体系“凝固”状态。很多官僚子孙出生就为官,其官员的素质有高有低,有向低素质发展的趋势。

司马氏延续曹魏门阀官僚体制,虽然很轻松夺取了江山,但这种官僚体系,司马氏又无法改变。于是在官僚贵族阶层就形成了奢侈之风,甚至门阀官僚在势力上互相争夺,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东晋时曾流传一句话叫“王与马,共天下”。“马”是指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王”则指最为显赫的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导。司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时,得到王氏一族的鼎力支持。

西晋末年大乱时,王导一手策划司马睿称帝,东晋政权形成。而且司马睿在登基典礼上,王导与司马睿一同坐在龙椅上,于是“王与马,共天下”便成为民间传颂。

王导在东晋做到宰相,他历经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代帝王,王导的家族势力也成为东晋重臣高官。据统计,东晋时,王氏一族出过8位皇后,王氏子弟与皇室公主联姻有二十多人。不仅如此,王导的堂兄王敦还掌握兵权,当时拥有江拨六镇军事重镇,还发生叛乱,差点灭掉东晋。另外,陈留谢氏,能与琅琊王氏比肩,当时流行一句古诗“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不得不说,王、谢两族成为晋朝门阀官僚世袭典型代表,使东晋官僚在两大姓氏传承,其他姓氏官僚地位高的寥寥可数,既阻碍了官僚体制的活力,使皇权受到严重削弱,又是东晋最后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晚清幕府的制度

“晚清幕府”并不是一个历史学名词,而是根据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身边聚集的幕僚及后期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说法,被学者称为“晚清幕府”,严格来说并不真正有“幕府”。这一约定成俗的官僚体系的形成,大的背景是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府赖以依仗的八旗制度已经落后,只得启用团练制度,允许南方汉官练兵用于自保,形成具有私人性质军队,也自然形成了围绕私人军队的大量私人幕僚人员,于是就形成了晚清幕府制度。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以及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洋势力深入中国,一些地方有权势的官僚阶层,为了自保,便以以家人、亲戚、朋友等群体建立了势力网络,相互自保。像曾国藩训练的湘军便是这种群体形成的。

真正支撑湘军运行的,是曾国藩身边的幕僚人员。这些人员并不是清朝官员,他们是投靠到曾国藩身边的参谋人员。有的是朋友之间推荐,有的是自荐,有的是曾国藩自己招募的。

因为曾国藩等人建立的地方军体系,不同于八旗军,军队内部也设立管钱、管物、管粮、管训练、管文书等大小小的机构,这些机构清朝并没有给予相应官职,只能让幕僚人员充当。

曾国藩身边的幕僚都由他发薪饷,或者曾国藩筹措银两给他们。这些幕僚都完全听命于曾国藩等人。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清朝对于地方官员招募的幕僚也睁只眼闭只眼。清朝为了防止汉人官僚阶层势力坐大,规范约束了幕僚管理,但并不妨碍后期发展。曾国藩灭掉太平天国后,赶紧自裁军队和幕僚,但一些幕僚也大都通过他的举荐,受到了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已经把幕僚运用炉火纯青的地步。

曾国藩在选用幕僚时,有自己的独到的眼光,无论军事、政治还是文人,他都重用专才之人。后人也对晚清幕僚制度进行了肯定。但在清朝环境里,这种制度只能是在乱世中体现出作用,乱世结束后便形成了一种官官相护的官僚势力阶层。很多人想升官或者进入官场,如果不进入这个幕僚阶层,很难提拔重用。

可以说,晚清的幕府制对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朝续命做了贡献。因此很多学者研究清朝幕僚,这项制度并无高深莫测之处,实际上就是熟人连接熟人,也是一套官僚网络体系。

比如左宗棠曾是曾国藩的幕僚,他是陶澍所引荐。陶澍认为左宗棠是人才,“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

陶澍比左宗棠大了三十多岁,可以是两辈人,但陶澍认为左宗棠是人才,将来必定重用,认识十多天后就对左宗棠说:“若论年齿,但须渠夫妇年相若可矣,不须论亲家年齿也。君若论门第,此系贤女佳至吾家,无忧不适。至于名位,君他日必远胜于我,何忧为?”后来陶澍的儿子娶了左宗棠的长女

而陶澍的女婿胡林翼与左宗棠也是老相识,是胡林翼发现了左宗棠,才使陶澍喜欢的不得了。太平天国运动时,在胡林翼的推荐下,左宗棠先到骆秉章府中当幕僚,后来转到曾国藩手下,其能力水平就被清朝所重视,而且在众多湘官的保荐下成为清朝官员。

同样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聚的原配夫人,是曾国藩好友、湘军将领刘蓉的女儿。可见晚清时幕府体系,也逐渐在同乡、联姻体系下,使官僚网络越结越大。

两者不同结果同

魏晋时期的门阀官僚世袭制度的弊端,通过西晋、东晋两个王朝灭亡,便可以看出其不足之处。虽然晚清幕府体系比东晋门阀官僚制度有所改进,其先进性在于,选拔天下能人之士,不问出身,便可从幕僚做起,最后经过举荐而成为朝中重臣。看上去晚清幕府要比东晋门阀先进,但也有其弊端。

因为晚清幕府是在太平天国乱世中形成,必然带有军事性质。但在清朝体制下,这种幕府体系存在一时,但其影响却很长远,特别李鸿章的幕僚,一直伴随清朝灭亡。虽然不乏能臣,但幕僚体系成长起的官员,其主张必然受幕主影响,即使他们有先进思想,在幕主的影响下,也不可能“独树一帜”。再加上晚清体制落后,想改变一个王朝的命运,幕府制显然不是改革办法,是另一个封建官僚体系“变种”。想挽救大清根本不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