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相关研究5月速递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6-06

01

双相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性改变

肠道菌群能有效用于BD诊断以及疗效预测

2019年5月1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 , 题目为“Gut microbiota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双相障碍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根据WHO组织的世界健康调查计划,双相障碍年患病率为1.5%,终身患病率为2.4%。双相障碍具有高复发、高自杀、高致残的特点,首次发病的高危人群往往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造成了患者严重的学业和社会功能的受损,部分患者的病情呈慢性化和终身性。

整个研究共纳入52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45例健康健康对照组,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发现双相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结构存在特征性改变,患者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健康人相比显著降低。经过LEfSe分析和置换方差分析,双相障碍患者和健康人肠道中的占优势的主要菌群分别是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从属的水平上来看,患者肠道菌群中产丁酸盐细菌较健康人显著减少。

研究发现了中国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性改变,其可以作为临床识别和治疗预测的生物学指标。

02

抑郁常伴随胃肠道不适的研究

虽然一些抗抑郁药物会导致便秘,但药物副作用并不能解释所有情况。许多抑郁症患者面临着有限的治疗选择,不得不忍受明显的胃肠功能障碍。

杜克大学的Marc Caron博士和Jacob Jacobsen博士,发明了一种实验性药物治疗——5-HTP(5-羟色胺的前体)缓释剂,提高了小鼠肠道神经元中的5-羟色胺水平,缓解了便秘。

5-HTP的速释剂可以作为补充,但是太短效。5-HTP是5-羟色胺的直接前体,一旦摄入5-HTP就会转化为5-羟色胺,但5-羟色胺在有效发挥作用之前会迅速失活。该研究中使用的5-HTP缓释剂产生了5-HTP的持续给药,这已被证明可以弥补目前可用的5-HTP即时释放的局限性。

03

新型药物模仿氯胺酮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NV-5138治疗前(上)和治疗后(下)内侧前额叶皮质的脊髓突触密度

耶鲁大学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一种新的小分子药物在小鼠身上测试时产生了一种类似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反应。该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上。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测了NV-5138的抗抑郁作用,这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sestrin小分子调节剂,可以穿透血脑屏障。结果表明,单剂量的NV-5138产生快速和持久的抗抑郁作用,并迅速逆转由长期压力暴露引起的快感缺乏。NV-5138的抗抑郁作用需要BDNF释放。NV-5138给药迅速增加了mPFC中的突触数量和功能,并逆转了由慢性应激引起的突触缺陷。

研究结果表明,NV-5138通过激活mTORC1通路和BDNF信号传导,产生快速的突触和抗抑郁行为反应,表明sestrin的药理学调节是快速作用抗抑郁药物开发的一种新方法。该药物由资助这项研究的Navitor Pharmaceuticals Inc.开发,目前正在对人类患者进行I期测试。

04

JAMA:老年抑郁症的治疗原则 

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的建议

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老龄化研究所的学者Kok RM等在权威学术期刊JAMA杂志发表综述, 简要回顾了躯体及循证心理治疗在老年抑郁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者对 PubMed、Cochrane 图书馆数据库进行相关检索,截止2017年1月共检索到1603篇文章。

老年抑郁患者的主诉可能异于年轻患者。一些老年抑郁患者的主诉可能并非抑郁心境,而是躯体不适,如疲乏、体重下降、疼痛、难以解释的多重躯体症状等。此外,老年患者还常主诉记忆损害、社会退缩、拒食/水/药、自我照料不佳、新近使用镇静药物/酒精或用量较前显著增大等。

总体而言,用于老年抑郁患者时,抗抑郁药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然而,由于老年患者的躯体疾病负担较重,以及医生倾向于针对这一人群使用较低剂量的药物,抗抑郁药对老年患者的疗效可能劣于年轻患者,且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目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其疗效与后者相当,心血管副作用更少,耐受性更佳,抗胆碱能效应轻,导致过量中毒的风险也较低。然而,SSRIs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在老年人中可能造成问题。此外,此类药物可能与跌倒及骨质疏松相关。

抗抑郁药对抑郁复发的预防效应在老年患者中与年轻患者(平均年龄44 岁)相当:坚持使用抗抑郁药时,抑郁复发率为18.4%(95%CI, 13.2%-23.7%),而停药者为36.2%(95%CI, 30.2%-42.1%)。指南共识建议,对于单次抑郁发作的老年抑郁患者,获得治愈后考虑进行为期1年的维持治疗。对于曾有2次抑郁发作的患者,获得治愈后很可能需要2年的维持治疗。如果有3次或更多次的抑郁发作,患者应接受至少3年的抗抑郁药治疗,或可能需要无限期的维持治疗。

05

老年人群抑郁与衰弱

抑郁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心理疾病状态,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果抑郁和衰弱同时出现,则可能导致更恶劣的临床结局,如加速认知障碍、死亡等。

研究显示衰弱和衰弱前期的老年人群是抑郁症状的高危人群,抑郁症状的风险较非衰弱患者增加。此外,多角度个体化的衰弱干预可以预防和改善抑郁症状,缓解抑郁症状也可能避免衰弱的发生。虽然研究提示衰弱和抑郁症状高度相关,但无直接证据证实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目前关于老年患者衰弱与抑郁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在不断深入开展,但仍需要扩大样本量,开展大型前瞻性研究,注意均衡性别比例,多种生物标志物等。同时有必要根据特定地区人口特点进行特异性研究,以便于在临床中准确筛查和识别衰弱及抑郁,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预防或减轻疾病的发生或发展,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

06

分裂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和重度抑郁症中的焦虑症状

本研究对三个主要诊断组的自我报告焦虑和躯体相关焦虑的20年轨迹进行前瞻性评估,包括43例分裂情感性患者、47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109例重度抑郁症患者。这些患者是在住院治疗阶段招募的,然后在随后20多年的6次随访中进行了纵向评估。该样本很好地表征了可获得的症状、恢复和功能数据。

下图显示了这三组患者在20年随访期间的焦虑得分。组间差异仅在2年随访中发现,分裂情感性(F(1,80)=6.22, p=0.02,partialeta-squared=0.07)和抑郁(F(1,134)=3.55,p=0.06,partial eta-squared=0.03)患者的焦虑得分高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他随访期间未发现显著差异。

结果发现,在患病初期,分裂情感性和重度抑郁症患者报告的焦虑程度高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地治疗精神病中的焦虑症,考虑到焦虑对精神病患者功能的负面影响,这可能对改善分裂情感障碍患者的结果和生活质量产生重要作用。

该研究数据提供了相关情绪和精神障碍中焦虑比较过程的独特信息。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都应该专注于评估、诊断和治疗情绪和精神障碍中的焦虑,以此作为改善这些个体预后和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

07

低强度超声波可以改变大脑决策,或可用于抑郁治疗

反事实思维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过程,不基于当下情况做出判断,而是通过与之前的经验与替代方案做比较,从而做出决定。

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院的Elsa Fouragnan博士通过对猕猴的最新研究表明,反事实思维与前扣带皮层有因果关系,并且通过使用低强度超声波靶向该区域的神经元(神经细胞)可以改变这些精神疾病。相关研究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

这项研究首次展示了低强度超声波在非侵入型、精准调节正常的大脑反事实思维及选择更好的替代方案的功能的应用机制,同时也表明非侵入性超声技术的安全性。

超声作为妊娠期的成像工具是众所周知的,但它同样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特别是用于安全地调节大脑活动。由超声引起的机械振动可以刺激产生或者抑制大脑中电信号,因此可用于恢复正常的大脑功能。

08

BMJ:非手术脑刺激治疗重度抑郁症发作

本研究为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研究,收集截至2018年5月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电惊厥疗法 (ECT)、经颅磁性刺激(rTMS,包括重复、加速、启动、深度和同步刺激)、theta短阵快速脉冲刺激、磁癫痫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以及模拟治疗。评估了非手术性脑刺激对成人重度抑郁急性发作的治疗效果。

总计113项试验,6750名患有重度抑郁症或双相抑郁患者参与研究,平均年龄为47.9岁,59%占女性,其中应用最多的治疗方法是高频左rTMS、tDCS与模拟治疗。证据质量通常较低且偏差风险不明确(94项,83%)。荟萃分析显示,18种治疗策略中有10种与模拟治疗相比有更高的疗效,包括双颞ECT (OR:8.91)、高剂量右单侧ECT(7.27),经颅磁刺激(6.02),磁癫痫治疗(5.55)、双侧rTMS(4.92)、双侧 theta短阵快速脉冲刺激(4.44)、低频右rTMS(3.65)、间歇theta短阵快速脉冲刺激(3.20),高频左rTMS(3.17)和tDCS(2.65,1.55-4.55)。与其他主动治疗相比,双侧ECT与高剂量右单侧ECT对患者的疗效最为显着,所有疗法与对照相比未发生显着的不良事件。

研究认为,非手术脑刺激技术是有效的成人重度抑郁症发作治疗手段。

09

PNAS:抑郁症患者大脑默认网络异常机制

数据构成与抑郁症患者默认网络异常模式

对于用药以及病程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严超赣研究组联合来自国内17家单位的25个抑郁症研究组在国际著名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发表了题为《Reduced Default Mode Network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科技论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严超赣研究员联合杭州师范大学臧玉峰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靖平教授和心理所左西年研究员,邀请全国精神科专家,启动了抑郁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多中心数据荟萃分析(REST-meta-MDD)计划。

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抑郁症患者默认网络内部功能连接强度异常下降。进一步细致的考察发现,仅当比较复发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时才发现这一显著的结果,并且这种效应很有可能是由于用药状况而不是病程长度导致的。

该研究结果为抑郁症默认网络内部功能连接的异常究竟表现为异常上升还是异常下降这一争论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实证证据,提示了抗抑郁药物在默认网络中的起效机制,再一次突出了默认网络异常在抑郁症脑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基于大样本发现的这一稳定效应为今后基于机器学习的抑郁症客观诊断系统开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标的。最后,该研究汇聚的1300例抑郁症患者和1128例健康对照者的脑成像数据将于已向全世界研究者公开,可让更大范围的科学家群体(如机器学习专家)参与到改进抑郁症诊疗与理解大脑这一共同行动中来。

未来,严超赣研究组将进一步建立国际抑郁症脑影像多中心大数据,深入考察抑郁症脑网络异常的种族共性与特异性,并采用深度学习和迁移学习算法训练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神经网络分类器,为最终确立应用于抑郁症临床诊疗的生物学指标奠定基础。

10

哪些抗抑郁药较少诱发肝损伤?

不同抗抑郁药发生DILI的风险

与其他药物一样,抗抑郁药也可导致DILI,但不同药物的风险有所不同。来自欧洲的一组研究者使用了来自AMSP项目的数据,旨在探讨各种抗抑郁药导致DILI的风险。AMSP为评估精神科住院患者严重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项目,记录了德语国家(奥地利、德国和瑞士)参与该项目的精神科医疗机构针对精神药物ADRs的报告。

本项大规模研究中,研究者共纳入了1993-2011年间80家精神科医院中曾使用抗抑郁药治疗的184 234例住院患者,其中共有149例(0.08%)DILI,涉及147名患者;这些案例中的肝酶升高「很可能」或「确定」为ADRs。

研究者指出,本项研究显示,相比于其他抗抑郁药,SSRIs参与DILI发病的风险相对较低,可能尤其适用于那些既往已存在肝脏疾病者——这些患者发生DILI的风险更高。鉴于本项观察性研究的样本量较大,上述结果可能为相关课题提供较为有力的证据,进而有助于抗抑郁药所致肝损伤的预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