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故而知新

 客家书院 2019-06-0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篇》第2.11节。大概在中国上过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对这句张口就能背诵出来。

但我查了好几个版本的译注,对这句大致有两种不同翻译,一是翻译为“温习学过的旧知识,从中可以获得新知识,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二是翻译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能从中悟出新的见解、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对于上述两种不同的译文,不能说翻译得不对,但用自己闭着眼睛想一想,好像不怎么合乎生活情理。

首先要问,温习学过的旧知识,可以获得新知识吗?这是生活常识问题。打个比方,有一个人每天都在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请问他能获得新知识吗?再问偏激一点,他能获得怎么使用网络、电脑、手机等等与时俱进的新知识吗?答案肯定是不能。为什么?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学习新知识,才能获得新知识。

接着问,温故而知新后,就能做别人的老师了吗?如果仅从“可以为师矣”作字面上的解释,不能说这种翻译错了。但是,如果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信以为真,那么你就上当了,做老师也实在太容易了。除非基于鼓励的角度,否则这个翻译对于小学生,是会产生倾向性不良误导的。

那么“新”应当怎么来理解?不能否认,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是人类在学习中思考的结果。所以,温故而知新的“新”,是新体会和新发现。新知识是学习得来的,新体会和新发现是可以从温习旧知识中产生的,通过思考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的。

“可以为师矣”不能片面地翻译为“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温习旧知识,从而有新体会和新发现,因而就超过了老师所教的知识。这样解释更加合乎生活常识,也更合情合理。

台湾大学吕世浩教授说过一个例子。他拿中学课本里《木兰诗》开头一句问学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请问各位,“唧唧”是什么声音?

绝大多数学生张口就答:“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课本的标准答案是这样写的。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接下来的两句里: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作者清楚地说出,这时只听见叹息的声音,因此“唧唧”是叹息声。

吕世浩教授以此特别指出,他不是在考验大家的语文水平,而是想点出一个可怕的事实——明明问题的答案就在下面两句,明明作者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为什么我们却丝毫不会质疑课本的答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同理,对“温故而知新”也是这样。读书一定要带着脑子,不要荒废了自己的思辨能力。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疑问就没有哲学。同样,没有疑问也没有科学。

                                                                                   二0一九年四月十一日于书院

备注:本文于2019年5月10日发表于《梅州日报》读书版“思辨读四书五经”专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