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寓意于物方不被物役

 真的我dzw 2019-06-06

有关人与物的关系,是个恒久的话题。有人认为,游于物外,自得其乐;游于物内,则被物役,甚至为物所害。

什么是对待“物”的正确态度?苏轼在《宝绘堂记》中作了很好的解读。苏轼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寓意于物,喻指欣赏美好的事物,通过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趣;留意于物,则指过分看重外物,耽溺于物、不可自拔。两种对物的态度截然分明,给人颇多启示。

寓意于物,可以得物之趣味,涵养品性,悠然自乐,自然不会被物奴役。譬如,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他们能够寓意于物,故能“乐之终身不厌”。

反之,留意于物,久久不能释放,则很可能被物所害。就书画而言,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他们因书画害了身体,也害了国家,“此留意之祸也”。

人生天地之间,须臾离不开外物。然而,人与物究竟如何相处,一直是古圣先哲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庄子》中讲述了“胜物而不伤”“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这告诉人们,物应受人支配,而不应支配人、奴役人。倘若“以物易其性”“弃身以殉物”,人成了物的奴隶,反倒会丧失应有的欢乐和自由。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有一个贪婪的人物,叫做葛朗台。他是守财奴的代表,在葛朗台的眼中,金钱高于一切,妻子、女儿甚至还不如他的一枚金币。葛朗台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达到病态的程度:他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葛朗台留意于物,一生被物所役,自然也就失去了亲情、快乐。

再来看大文豪苏轼的一生,虽坎坷不断,但他随遇而安、随缘自乐,处逆境而能安之若素,临忧患而不颠倒失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苏轼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自己与物的关系。他在《超然台记》中写道:“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能游于物外,故物可以怡情、可以助兴,却不会蒙蔽他的视野。事实证明,物本无大小贵贱之分,人一旦被束缚其中,便眼界狭小,如在缝隙中观战,不能洞察胜负的关键在何处,自然就“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今天,寓意于物、不被物役,也应成为党员干部处理人与物关系的一剂“良药”。

共产党人也讲情趣,也提倡发展自己的爱好,但要正确对待五色、五音、五味,真正做到寓意于物,而不被物所役。我们党的很多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爱好。周恩来总理酷爱书法艺术,对《龙门二十品》向往已久。一次在龙门石窟,洛阳市的一位领导要送给他一幅。周总理正色批评道:“你这个同志怎能说这样的话,国家财产怎可随便送人。”在周总理看来,个人爱好是私事,用公款送礼则是个原则问题。还有党的优秀干部郑培民,他有集邮的爱好,却一生隐藏自己的爱好,为的是不给送礼者丝毫借口。正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才能做到既发展个人爱好,自得其乐;又不至沉迷其中,突破原则底线。

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不能做到寓意于物,而选择留意于物,整天为票子、车子、房子、位子而忧虑,甚至铤而走险,大肆贪污受贿。综观许多贪腐分子,因为身陷物欲,遭人“围猎”,无力抗拒,最终身陷囹圄。如,“兰花局长”周华清在忏悔书中写道,正是自己养兰、爱兰,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最终被兰花俘虏。细细想来,与其说他是被兰花所缚,倒不如说他是心为物役。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对党员干部来说,越是物质丰盈、越是诱惑增多,越要保持廉洁操守、健康情趣,越要游于物外、寓意于物,如此才不会被物所累所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