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大凌河 · 46】大凌河谷的坐标

 昵称33542116 2019-06-06

沿大凌河东行,至龙城区大平房镇东平房村,视野逐渐开阔起来,河流得愈加舒缓,犹如一条飘带般很随意地舞动着入了燕山湖……

远眺大凌河一路延伸而来,在东平房村入了燕山湖。

河的左岸屹立着“龙城三塔”,按直线距离,八棱观塔距黄花滩塔4.4公里,黄花滩塔距东平房塔6公里。若按习惯上的顺序,或塔的规模,东平房塔属第三座塔,此塔在东平房村西北不足1公里塔子沟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锦承铁路和朝阳至大平房的公路东西向通过,隔铁路和公路是大片的河套冲积平地,再东南是燕山湖浩瀚碧波和连绵延亘的群山。

大平房三塔位置示意图。

遨游在燕山湖浩瀚碧波间。

无论你是乘坐锦承线的列车,还是自驾行驶在大凌河对岸,或是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东平房塔都会一跃进入你的视野。廖廓的旷野间,塔犹如一座指示方向的座标,随时让你有个方位感,远远地眺望着这塔,会让初涉此地的外乡人也不至于迷路。

行走在大凌河右岸的朝阳县台子镇馒头营子村,隔河远远的就望见了东平房塔。

东平房塔为六角形九级实心密檐式砖塔,高24米,由塔基、须弥座、塔身、9级密檐、塔刹组成。塔为辽代中期所建,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了看东平房塔,此处高程249米。

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平房塔”碑记。

早年间曾记录过东平房塔,那时的塔矗立在一片长满荆棘荒草的山头上,没有一条路可通向这塔。当时,塔的基座、塔体已多有损毁,塔檐上的瓦面都以脱落,最上层已不存。此塔经维修后,现已基本恢复原貌。

左:早年间所拍摄东平房塔右:经维修后东平房塔。

维修前破损严重的塔基座。

早年间的东平房塔须弥座。

据说,该塔东南侧20米处,有一处寺庙遗址,说明东平房塔曾为塔寺合一的布局,只是这塔和寺的原名,今已无从知晓,史籍方志亦无所载。据说,上世纪70年代修大寨田时,在小塔沟内发现了很多古钱币、瓷碗、瓷壶等辽代遗物,足以证明,辽代时,此处是一处人烟稠密、生活繁华的所在。

居塔处,远看东平房村和燕山湖。

东平房塔须弥座以下基座为青砖叠砌而成,素面,高2.1米,每面长2.8米,此应是后期维修所为。上部是一层束腰,束腰内每面砌有三个壸门,壸门内为菩萨像和伎乐人物等。壸门间有蜀柱相隔,蜀柱分三节构成,下为柱础,中为一节六角形边框,边框内为人物或花卉,上节为一朵仰莲,皆为砖刻浮雕,但多已残损。束腰六角各雕一力士像承托塔身,威武壮严。须弥座上段为一周双层双瓣仰莲,其上为小平座,座的立面雕刻两件金刚杵和三个法轮,上层莲瓣承接塔身。

维修后的塔基座、须弥座。

须弥座束腰砖刻浮雕结构。

须弥座束腰壸门内伎乐人物雕饰。

塔身正面设券门通向塔心室,门额上有神龙,两龙相向,中有火珠。左右为站姿菩萨,背有圆光,上有华盖,左右为飞天,门顶阑额上方原有一面铜镜,现不存,仅留嵌镜痕迹。塔身北面设假门,对扇,门上有莲花状门钉,左右为身披铠甲的金刚力士,上为华盖,左右为飞天,正背两面皆为砖刻浮雕。

塔身正面塔心室、左右为站姿菩萨,上有华盖、飞天浮雕。

塔身的背面有假门及金刚力士、华盖、飞天浮雕。

其余四面,中为结迦跌坐于莲台之上的佛像,后有圆光,其造像四面相同,形态略异。两侧为立姿胁侍菩萨,上有华盖,左右为飞天,飞天下另有华盖,四面皆为砖刻浮雕。

塔身其它四面中为座佛造像,另有胁待菩萨、华盖、飞天等,皆砖刻浮雕。

塔身转角处,有砖砌抹角方形角柱,柱顶为普柏枋,枋上置转角斗拱,每面又有补间斗拱两朵,上托大檐,檐上以瓦覆面。塔檐共9级,逐层内收,每层檐角有椽头伸出,原风铎已不存,维修后补之。

塔身佛像、胁侍菩萨局部。

塔身上部转角斗拱及补间斗拱。

维修后的塔檐及塔刹。

走近了仔细端详东平房塔,虽不及附近八棱观塔和黄花滩塔的规模和高度,但是此塔上的雕饰形式严谨,构图饱满,雕刻精细,蕴含了诸多历史信息,比前之两塔毫不逊色。

走近了看千年古塔。

俯瞰巍巍壮观的东平房塔。

历史上的烟云已然散去,唯余千年古塔耸立在大凌河岸畔,我沿河走来,微风里我仿佛听到了塔与河的私语,这一切又恍若是梦,待梦醒来,记此文字。

烟波浩渺的大凌河谷。

千年古塔下,百亩芍药花开,让一片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土地更加绚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