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 自我觉察几步走,探究我的发展阶段&多重角色

 昵称8810259 2019-06-06

-本期你将听到-

一.贪多求快与自我反刍

二.心理日志三步法

三.我们的三种角色

四.自我角色认知法

-本期课程文稿-

(一)

各位亲爱的学员,我是马老师,这次我们探讨一下关于在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中的自我反刍的问题。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向往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期待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成功,也期待自己活得更好、活得更自由。可是,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却有更多的人,过度地沉迷于自己的那些想法、幻想,让自己忽略了实际的行动,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力。

比如说,有很多人每天喊着减肥,有很多减肥的攻略,却始终没有坚持成功。有很多人想学好英语,想如何出国,把英语说得很棒,却始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有很多人,比如说喜欢一个人,喜欢了很久也不知道怎么表达。有的人想每天更好地去投入工作,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却越来越没有行动力,越来越觉得不想投入工作。

其实,在这些现象和问题的背后,它都和我们在自我认知中的自我反思、自我觉察和自我内在的探索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我们下面来分享一个案例。看看在行动力当中,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其实我特别想问每一位学员,你有梦想吗?你曾经为你的梦想付出过行动吗?你有兴趣有爱好吗?你会把你的兴趣爱好,去付诸实际行动吗?我的这一位学员小林,就是一个把梦想、兴趣、爱好付诸实际行动的人。

在全民创业、全国创业这样的大环境当中,小林作为一个90后,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有直接去找工作。因为她不想当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觉得苦哈哈地去挣加班费很不值。因为小林家庭条件也挺好,没有生存压力,所以父母也很尊重小林的意愿和想法,还给小林提供了10万块钱的创业资金,让她去创业。

小林平常喜欢看电影,也会对电影做很多有创意有想法的看法和评价,之前就在学校里面开过电影沙龙、电影论坛,所以她就决定,做一个电影评论的微信公众号。在决定之后,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成功地跻身百万粉丝的大V之列,似乎可以实现自己的时间自由和财务自由。所以,小林就接着马不停蹄地给自己注册了公司,注册了工作室。招兵买马,又招了两个助理来维护自己的团队。小林专心负责自己文章的输出。

刚开始,小林的粉丝增长很快,几个月之后发现粉丝慢慢地没有什么变化了,所以小林就很焦虑,也很着急。是关注文章的品质和质量呢?还是关注于抓粉丝索要的热点经济呢?还是蹭流量呢?还是说去给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拉下广告、做资金呢?这个时间小林发现自己没办法静下心来写文章了。

所以小林就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困惑、迷茫,在自我的定位上也越来越摇摆,每天都在不断地想,不断地想,发现自己越想越思考,越没有行动力,越混乱。

各位亲爱的学员们,你听了这个案例,你会怎么想呢?如果你有想法,可以拿出笔拿出纸来写一写,你的现实工作和生活当中是不是存在同样的行为?同时我也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一起来探讨一下,看看我们从哪些角度来解析和认知小林的行为?

一.贪多求快与自我反刍

我请各位学员来想一下,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小林在她的自我认知上和自我定位上,实际上是不清晰的。我们的自我认知,是分成如下几个阶段的。

首先自我认知的第一个阶段,是自我生存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自我发展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自我成就、自我价值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自我实现的阶段;第五个阶段是自我终极自由的一个阶段。

那么对于小林来讲,她觉得创业很容易、觉得成功很容易、觉得兴趣爱好能够实现自己的财富自由很容易,受各种各样文章等等成功宣传的易达性的影响。似乎觉得我通过这样的一个微信大V的创业,就能够实现我所有的自我实现。其实来讲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一个自我反刍的心理现象。什么是自我反刍的心理现象呢?就好比在一个草原上,那么你作为一头牛或一头羊,这么多的草花都可以让你来吃,所以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吃了很多东西,那你的胃也扩展了18倍或者28倍。其实吃完之后你是没有消化的,你要给你足够的时间,在晚上、在另外一个时间,再次把这些吃进来的东西来消化,这就是自我反刍的意义。

也就是我们当下处在这样的一个焦虑的时代,处在一个快速知识迭代的时代,处在一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好像我们特别容易抓住一个点,就能够实现自己全部的需要一样。其实来讲它是不对的,也是不可以的。

其实我们在那个追求结果的过程当中,往往是有很长的过程要走的,这就是马老师所讲的小林最大的一个自我认知的不清晰,就是她忽略了她作为一个兴趣爱好者,把兴趣当职业的时候,她依然要面临着她的一个生存的阶段和发展的阶段。

所以就从第三个阶段来讲,如果说你把兴趣爱好转化为职业和事业,在你的身份、你的角色适应的时候,你就要具备那样的功能。很明显第三个层面,小林在作为一个运营者、管理者,或者在具备这项角色的时候,她这个角色是不具备这项功能的。

所以当她要面临管理、面临运营、面临各种的社交等等的时候,她就产生困惑、产生焦虑、产生迷茫。她的自我定位能力明显产生一种错乱性和混乱性。所以她对自己的认知就会更加怀疑和质疑:我为什么要做公司?我为什么要做微信公众号?我如何做?等等。就会再次产生困惑。

所以有这种困惑的时候,还会导致自我反刍的另一方面。往往我们作为这样一类人,我们会喜欢思考,善于思考,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独立想法。问题是,当我们越来越多地去善于思考,陷于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形成过度思考。而过度思考,往往会让我们形成偏执化的思考,也会形成一种偏执化的焦虑。

而在这个层面,小林和我们很多人一样,就会产生那种自我认知的混乱、纠结和焦虑,觉得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其实从这三个层面,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你自己是否也具备?如果你自己具备的话,想一想在你的自我反刍当中,自我觉察当中,你处于自我阶段论的哪一个阶段?那么如果我们存在这种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下面来探讨一下,心理学有哪些比较好的方式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困惑和问题。

二.心理日志三步法

1.怎么操作?

各位亲爱的学员,其实作为心理老师,我特别想问你,你听了这个个案的分析,如果当下你是小林,或者说当下你也存在这样的自我认知不清晰,你会怎么做?

如果说你不知道怎么办,其实心理学有个名词分享给大家——先学会从里面抽离出来。什么叫抽离?让自己先停下来,不需要再去过度地思考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再过度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去看看书,旅旅游,或者说去和心理老师来探讨一下。抽离出来,我们再来看待自己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往往不是说没有想法,或者没有办法,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行动力,没有行动的方式方法。

其实很多时候行动的方式方法,它不是说必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它首先是解决自己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我们要首先解决自己的情绪,从情绪中来认知自己。

对于我们在听课的每一位来讲,马老师给大家一个非常有效的自我认知的觉察三步法。其实就是,学会自己记心理日志。它非常容易,也非常具备可操作性。

比如说,拿出纸拿出笔,每天记录自己的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每天记录自己的心情指数,从0分到10分。0分最低,10分最高。

第二件事情,每天记录一件让自己觉得开心、认同的事情。

第三件,每天记录自己的困惑点和问题点。

至少要连续记录8周或者12周以上的时间。

2.有什么好处?

那么这三个事情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它便于行动,便于觉察。

像我们说的,我们每天都在讲究复盘复盘,其实每天只要对自己这几方面复盘,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首先第一个,你要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心理状态复盘。如果你持续的焦虑,持续的焦虑,你都不知道,那你是无法去做事情的。如果你连续记录了8周或12周,你会发现你心理曲线的变化。你是在4到6分变化,还是2到8分变化?这是我们必须要去觉察的。我们不能做情绪的奴隶,而且我们要去管控自己的情绪。而你要管控情绪,就要学会记录自己的心情指数。

第二个层面,我们经常去想干一件大事,往往是需要半年、一年甚至好几年。好比说你要做一个百万级微信公众号一样,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那种自我认同点、自我认可点、自我存在点、自我价值点,把它点对点化,它都来源于每天的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如果这一天你都没有一件、两件、三件你认可的事情,你这天过得怎么样?所以把你这一天的一件事情、两件事情、三件事情记录下来,让它能够内化你对自我的认同。

第三点,从里面抽离出来,把那个大的困惑、终极困惑等等先放在这儿,先想一想具体的、小的困惑点。

我明天穿什么衣服?明天这篇文章我该怎么改怎么发?明天那个录音我该怎么剪怎么切?明天我该什么时间起床、吃什么?

把你的困惑点,一个一个地解决。这样你就会觉得,原来我的行动力会越来越内化。

这样的心理日志的三步法,它更容易使你形成行动力。在这个行动当中让你更好地去认知自我和认可自我。所以如果你也像小林一样,存在这样的困惑、纠结、混乱等等,你也经常在进行自我的复盘,还是不知道怎么办,那么马老师把这样的一个行为的方式方法来教给你。我相信如果你愿意去做,一定会越来越有效果。

此时此刻就留给你一个心理作业。拿出纸拿出笔,把自我觉察的三步法写下来。也可以写出你今天一天的心情指数是几分?今天一天你最开心认同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今天你最困惑的一个点是什么?好,如果你今天写出来了,相信这就是你今天听马老师课程最大的收获。

那么下一个环节,我们接着探讨自我认知、自我定位中的另外一个话题,相信也会对你有更大的启发和获益。

(二)

各位亲爱的学员,我是马老师,我们这个小节来继续探讨一下,自我认知的混乱以及自我定位中的缺失,它与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之间的关系,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关系。

其实当下,我们的很多年轻人,经常会把个人的追求自由,和屈服于社会,相互对立。很多人一直都处在迷茫困惑当中,一直都在各种各样的个人和团体之间纠结和冲突着。比如说我找工作的时候,是选择一个我喜欢的、轻松自由的,还是选择赚钱多加班多的?我在找朋友的时候,是选择那个我喜欢的、有感觉的,还是选择那个门当户对的、物质条件好、家里有房有车的?我在做事情的时候,是更多去追求喜欢做的事情,还是看重现实的物质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活在个体和集体两者的冲突中。一方面,我们很多时候会把自己游离于集体外,形成一个对立。另一方面,有很多个人把自己完全融入集体内,在集体中把自己活得缺失。

其实我们作为个体,如何处理好和集体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才是我们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我们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一下。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听我微课的学员,她叫李倩,90后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做着自己喜欢的一份工作。而且后来越做越好,与自己喜欢的朋友在一起,还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经常约会,经常出去旅游,觉得自己时间也自由,经济也相对自由。

可问题是,当年龄慢慢接近30岁的时候,她发现自己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大部分都结婚了,而且有些人已经有孩子了。她的家人也开始越来越不放心她,不断劝她找个男朋友结婚。她有的时候自己也在想:我是不是需要结婚,是不是需要生个孩子?我未来是不是会很孤独?我是凑合着找一个我不爱的人结婚,还是说继续坚持等待,找我爱的人结婚?

在现实中她也处过几个男朋友,发现始终不是自己想要的,不是自己爱的。在最近的两三年当中,李倩始终纠结于,我是继续做一个自由地追求个人幸福的单独个体,还是我要屈服于家庭、社会对我的要求?

我相信这样的案例在现实当中很多,很有可能你身上也存在:你是继续活回你自己,做你喜欢的事情,做一个自由的个体呢?还是说去做一个公司对你要求、家庭对你要求、社会对你要求的个体呢?

我们都会存在这样的矛盾和冲突。那么下面我们看看心理学是怎么解析这样的案例的,一定会给你带来不同的启发。

三.我们的三种角色

1.我们的自我角色有三个层面

我们往往都会过度把个人的角色和功能混乱于、纠结于集体的和社会对我们要求的角色和功能。

其实从心理学分析来讲,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个体角色和集体角色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就用一个形象的理解,就是我们的自我角色,它实际上包含三个不同的层面。

首先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作为家庭层面的角色。我是一个儿子,我是一个女儿,我是一个兄长,我是一个妹妹,我是一个妈妈,我是一个爸爸等等。

我们是一定存在这些家庭层面的角色的。你既然有家庭层面的角色,那么就要承担他这个角色的功能。

还有第二个层面,我们也是有社会层面的角色的。我是一个朋友,我是一个闺蜜,我是一个领导,我是一个下属,我是一个老板,我是一个总监,我是一个律师,我是一个医生,我是一个学生,还是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

而这些社会层面的角色,他也是有角色所带来的功能的。每个功能,它都会体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很多人可能会过度地陷入到社会角色给自己带来的那种成就、价值和存在。

还有第三个层面,也就是像李倩那样,我们更多人还有自我层面的角色。比如说我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我是一个浪漫的人,或者我是一个正直诚恳的人,等等。

我们更多的人更愿意把自己陷入到自我角色当中,天天去想象,因为自我角色能够带来很大的自我的满足感,而不去承担家庭角色或者社会角色的功能。

2.我们可能会过度迷恋自我层面的角色

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是一定要处理好这三个不同层面角色的整合性的。我们没有办法只活在一个层面的角色。

比如说,如果你是追求一个诗和远方的人,那相当于我喜欢浪漫,我喜欢思考,我喜欢旅游。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相对来说你就要放下或缺失你的社会角色和功能,缺失你的家庭角色和功能。

那么你到30岁的时候,你到40岁的时候,你到50岁的时候,这些社会角色的功能、家庭角色的功能,一定会被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过于痴迷于、过于沉迷于追求个人想要的自我角色了?这个不叫以自我为中心,这个叫沉迷,这个叫迷失,这个叫缺失。

3.我们可能会过于关注社会层面的角色

第二个层面,家庭的角色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稳定感,带来安全感,带来爱等等。另外一块呢,家庭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安全感,不稳定感。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自己在原生家庭中那个爱和关注、被爱和被关注等等,过度地在社会角色中去追求。

形象来说,内在不足,外在补。所以就会有一部分人过度地追求于在自己喜欢的工作、喜欢的事业上,去实现自己想要的。其实如果你过度投入了,也会对你这些角色功能产生混乱。

那么你想一想,你都有哪些自我角色和功能呢?你都有哪些社会角色和功能?你都有哪些家庭角色和功能?你如果想到了,拿出纸拿出笔来写一写,看看你能写多少?

那么在下面的环节当中,我们看看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通过哪些有效的心理学的方式和方法,更好地在这样的一个团体当中、集体当中,去实现自我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

四.自我角色认知法

上一次我们想过,你对自己的了解度百分之多少。那我们这次探讨一个自我角色认知法,也就是经常讲的我是谁。其实在自我角色认知法中,那个“我是谁”特别的简单,特别的有效。

那么我请各位学员,现在我们深呼吸,放松一下。此时你可以拿出纸拿出笔,来想象一下:我是谁?

想一想,你在自我角色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一想,我是一个喜欢浪漫的人,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我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我是一个喜欢独立的人,我是一个爱冒险的人,我是一个懒惰的人,我是一个讨厌自我的人。想得越多越好不,少于11个自我角色和功能。

好,那么下面再想一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象我的家庭角色。我是一个儿子,我是一个女儿,我是一个哥哥,我是一个妹妹,我是一个姐姐,我是一个妻子,我是一个丈夫,我是一个女朋友,我是一个男朋友。把你所有能想到的你的家庭角色一一列出来,想一想你有多少个家庭角色?你会发现其实你一直活在一个大的家庭当中,或者家族当中,你一直都受它的影响。一一把它写出来,它一定不会少于11个或12个角色的。

好,那么下面再来想一想,我的社会角色。我是一个主管,我是一个人力资源总监,我是一个编辑,我是一个编程,我是个领导,我是个老板。把你所有的社会角色一一地列出来,或许你列出来之后,你自己都会被自己惊讶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当中,能够呈现出来的角色,或许远远比这些要多。

好,写出来之后最简单的方式和方法,看着他们,毫不犹豫地把其中的一半全部划掉。划掉其中一半之后,再来看这些角色,社会角色还剩多少?家庭角色还剩多少?自我角色还剩多少?

好,下面第二步,再毫不犹豫地把剩下的再划掉一半。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划掉这一半?这一半划了之后,对你会有什么感受和扰动?我相信此时你一定会有扰动,一定会有想法。

那么第三步,再进一步去划,一定要下定决心,笃定主意,最后只剩三个角色。看看你最后剩这三个角色,都是什么角色?这三个角色当中,你的自我角色有几个?家庭角色有没有?社会角色有没有?

如果说你剩的都是自我角色,那你就知道你过度追求自我,那你很有可能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就会很困惑很迷茫。

如果说你剩下的都是社会角色,我是个咨询师,我是个老板,我是个主管,那么你会过度地看重你在社会角色中的成就点、价值点的体现和追求,或许你就会忽略你的家庭角色和功能。

如果你剩下的三个角色没有家庭角色,那想一想,你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你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你和你这个家族的关系。想一想为什么你会活得缺失、迷失、孤独和寂寞?

其实这三个角色它是相互整合和统一的。我们经常说:你要追求内心的自我,听从内心的声音。从心理学来讲,什么叫追求内心自我,听从内心声音?由最后一步,再进一步地下定决心,笃定决心,这三个角色只剩一个角色。你看你是什么角色?或许这一个角色是你最看重的角色,把你最后这一个角色写出来。

好好想一想。你当下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这一个角色和功能?你当下相处的人是不是符合这个角色和功能?如果不符合,那就似乎说明了,你存在着自我角色的混乱、错乱和丢失。

刚才马老师通过一个比较具体的方式和方法,去和我们大家一起来演示了自我认知法中“我是谁”的一个自我画像法。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的心理学的微课、心理学的工作坊、心理学的小组,也可以读很多心理学的书籍等等,来达到对自我更好的了解和认知。

其实在我们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如何更好地去认知自我,认同自我,接纳自我,成长自我,我们是需要不断地通过自我的学习,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去做到的。我也相信我们在这次课当中,河马老师一起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一定能够更好地去认知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更好地在定位中实现自我的能力和价值。

后续的第二个部分,我们会更多地从更深层次的方面,来探讨在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中其他不同层面的话题。我相信后面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大的获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