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竹笛名家——陆春龄

 老薛osxh3nrppl 2019-06-07


         陆春龄(1921年9月-2018年5月22日),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魔笛',上海人,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他演奏的作品,音色淳厚圆润、纯净甜美,表演细腻,气息控制功力尤深。并能自如地运用颤音、震音、历音、打音等润饰曲调。

         创作笛子曲目有《今昔》、《喜报》、《江南春》、《工地一课》、《练兵场上》等,整理的笛子曲有《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中花六板》等,都已成为笛子的保留曲目。不论在笛子演奏的领城或是在整个中国乐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过半世纪的笛子教授生涯及艺术实践形成其独特的流派典范。其演奏在气口之精微、指法之奥妙、音色之浓郁,普为国内外乐坛及知音所尊崇,尤其在江南丝竹上,广蓄并纳,独树一帜的体系堪称笛界的一代宗师。

        2018年5月22日上午8时30分,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在中山医院去世,享年97岁。

陆老生平

       陆春龄,1921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汽车司机家庭。他7岁即向一位皮匠师傅学笛,对笛艺怀有浓烈的兴趣。少年时因家境贫寒,以踏三轮车和当汽车司机谋生。即使这样,他也没放弃过学习笛子和各种音乐活动。

      十几岁就参加了民间丝竹团体“紫韵国乐社”。

      1940年,他与友人组织“中国国乐团”。

      青年时期的陆春龄,为生活所迫,曾开过汽车,踏过三轮车;生活的辛劳并没有压倒他。他除了借笛子来排遣胸中的积郁外,还借开车、踏车之便,寻师访友,磨砺自己。

       陆春龄是我国灌制唱片,录制音带最多的笛子演奏家。各个时期,他对乐曲的处理都有明显的不同。60年代初期,他的演奏淳厚,质朴,但已充分显示出擅长以生动的音符塑造音乐形象、刻划意境和渲染气氛的功力。 这从50年代灌制的唱片《小放牛》、《欢乐歌》和《鹧鸪飞》中就能领会到。人们听着他的演奏,常会随着笛声展开想象的翅膀,沉浸到他所创造的意境中。

陆老独特的艺术风格

         陆春龄笛子艺术的独特风格,首先体现在运气上。他受昆曲的影响很大,讲求'气沉丹田'。这种运气的方法是,呼吸借助腹肌和腰肌强劲的支持力,使吹奏时气息大小缓急得以控制自如。除了运气之外,他还特别注重用上手拇指向内顶,下手拇指向外推,以保持笛身的平衡,并藉以协调风门的远近、口风的松紧和力度大小的对比。正因为这样,他吹出的音色优美而醇厚,坚实而饱满,强而不躁,弱而不虚。

         其次,陆春龄在他改编和创作的乐曲中,经常使用别人不大用的第二泛音(即十二度超吹)。因为在笛子上吹奏第二泛音,笛膜几乎是不振动的。此时笛子的音色不仅纯净,而且音量小,极容易表现静谧的气氛。 此外,在装饰旋律的指法技巧方面,陆春龄除多用江南丝竹常用的赠音和打音;以增强乐的韵味外,十分注重小颤音和指震音的运用。 小颤音的运用,可以使乐曲更加华丽、活泼,使旋律更加流畅。但是小颤音所占的时值很短要求手指颤动得细密而又均匀,难度比较大。由此可见,陆春龄在指颤音上是下过一番苦功的。

         美化、润饰音色的一个重要手法,便是使用震音。震音有两种,一种是气震音,一种是指震音笛子弱奏时,为保证音色的纯净,是不宜用气震音的。为了避免单调,陆春龄常常借用指震音来美化音色。此外指震音既可以用单指,也可以用两三个,甚至五六个手指,加上手指扇动方法不同,以及手指距音孔远近的不等,都会造成不同的效果,从而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在欣赏陆春龄的演奏;或者学习他创作与改编的乐曲时,这一点是应该细加体味的。1999年12月又荣获上海市的'老有所为精英奖'。

小放牛原是戏曲中的'吹腔'。 乐曲可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以民间乐曲《老六板》为引子,紧接着的旋律舒缓而稍自由。听着这优美的旋律,人们不难想象出牧童横骑牛背,迎着阳春三月扑面而来的熏风,手执短笛、引吭高歌的情景。乐曲前-部分为羽调式,乐句多用重复。重复的乐句通过力度对比,描绘了牧童和村姑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的欢愉场面。乐曲的后一部分转入徵调式,同前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调性对比。这一部分,由于音调移高了四度,音色更加明亮,再辅之以连音和顿音的相互交织、映衬,场面也就显得更为炽烈,充满活力。《小放牛》被陆春龄用笛声勾勒出了一幅春牧图,一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

欢乐歌

原是江南丝竹乐曲。江南丝竹乐曲大都有它一定的演奏程式:慢板,中板和快板。快板是乐曲的原型,中板和慢板则是乐曲原型的放慢、加花。改编成独奏曲的《欢乐歌》,删去了中板,仅留华丽流畅的慢板和活跃欢乐的快板,显得更为紧凑。

鹧鸪飞

         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传入上海以后,于本世纪初即衍变为江南丝竹乐曲,并成了当时上海丝竹团体国乐研究社的保留节目。1924年6月14日晚的广播音乐会上,国乐研究社就以13人的阵容合奏此曲。1926年严筒凡编的《中国雅乐集》亦收有此曲。《鹧鸪飞》衍化成江南丝竹乐曲以后,也就同别的丝竹曲一样,有了慢、中、快三种板式。不过,合奏时为了避免冗长,常常删去中板。

        《鹧鸪飞》是陆春龄录制音带和灌制唱片次数最多的一旨乐曲。每一版本的演奏尽管都不完全一样,但都同样保存着江南丝竹的基本风格:旋律华丽而流畅,多用赠音,注重南方曲笛的韵味,就连慢板同快板衔接处的节拍由慢而快的过渡,也是江南丝竹的转板形式。尽管如此,陆春龄演奏的《鹧鸪飞》,同丝竹曲却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着意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的创造,从而使每个版本都有新的发展。从《鹧鸪飞》每个版本的变化中,不难看出他对竹笛演奏艺术的探求。

         陆春龄演奏《鹧鸪飞》,刻意在'飞'上下功夫。因此,乐曲起始5小节4个长音的引子,全用颤音演奏。把实指颤音同虚指颤音(即手指在音孔上方快速扇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再配合娴熟的口风所奏出的旋律,使人产生鹧鸪奋翮高飞的联想。慢板部分节奏平稳,曲调悠扬,音色浑厚、圆润,时有直接表现鹧鸪振羽的穿插。最引人注意的是,慢板中段第二泛音'7'和'6'的运用,更是渲染了鹧鸪展翅飞舞时静谧空明的环境。快板部分的旋律委婉酣畅,亦是鹧鸪翱翔神态的生动描绘。末尾两小节的颤音,不仅同引子的颤音遥相呼应,人们也仿佛望见那鹧鸪远逝天际的景象。

       《鹧鸪飞》是陆春龄所改编的传统乐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聆听此曲,可以领会到他的吹笛风格和高超技巧:气口精妙,音色纯净,指法奥妙,风格浓郁。此曲不仅闻名于世,而由他灌制的唱片也荣获了中国首届(1949-1989)金唱片奖。


今夕

        作于1957年。乐曲分三段。首段以优美的山歌般的乐句为引子,以抒发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情绪欢欣、酣畅。中段乃是对痛苦往事的回忆,同首段形成强烈对比。前四个乐句的旋律为音色比较含蓄,暗淡的中低音区,加上滑奏技巧的运用,音调更显得深沉、凄婉。旋律的上行,速度的逐渐加快和力度的逐渐加强,表现了情绪的激奋和反抗的决心。陆春龄这一段奏得含蓄、厚实,充分显示了他吹奏南方曲笛的坚实功力。末段是首段的反复,由于音调提高了四度,因加花而使音符变得密集,气氛也显得更为热烈。

喜报作于1959年。当时陆春龄到山东、安徽深入生活,全国人民为建设祖国所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精神,激励了他的创作热情,便创作了这首歌颂人们建设祖国的赞歌。乐曲受北方风格影响,技巧上较多地运用了历音、吐音和滑音,再辅之以充沛的力度,乐曲显得激越高亢、热情奔放。

江南春

      1962年,陆春龄到上海郊区金山卫体验生活,与曾加庆合作创作了《江南春》。 这是陆春龄演奏曲目中篇幅最大的一首乐曲。乐曲的基本素材为《四大景》。前奏中两声杜鹃啼叫,加上笛子奏出的江南农村田歌音调的引子,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即已呈现眼前。乐曲中八度的跳奏,顿音的运用,充分呈现了水乡春耕繁忙的喜人景象。 上面的几首乐曲虽不足以囊括陆春龄笛子艺术的全貌,但也足可窥见他演奏风格的精髓。

  陆春龄既是笛子演奏家,又是音乐教育家。他培养了俞逊发、孔庆宝、林文增、周林生、赵越超、魏显忠、余占友、郑济民、杜聪、陆如安、赵庆中、周晴等学生。他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些人在海内外乐坛、教坛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隔着屏幕,用耳聆听笛文化的故事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